哈佛學霸何江:我是這樣迅速練好英語口語的

2020-12-06 騰訊網

2016年5月26日,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畢業生何江從上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講臺發言。在畢業典禮發言,是哈佛大學給予優秀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中國學生。何江講述了一個自己中學時代被毒蜘蛛咬傷的「農村故事」,進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學所切身體會到的先進科技知識。

下面分享何江關於練習英語口語的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文後附何江哈佛大學畢業發言視頻和中英文對照文稿,供參考。

我是這樣迅速練好英語口語的?

作者:何江

很多同學問我關於英語學習的問題,一直沒有時間作答,近期決定把問題拆分成幾個小的主題,不定期更新給需要參考的同學。

提升英語口語能力有幾大要素,一是詞彙的積累,二是對話語境的理解和反射,三是發音。為了讓這篇文章所講的內容有可操作性,我簡單地把自己當時學習的一些方法作了如下總結。

/ 01 /

詞彙

這是英語學習必須啃的硬骨頭,詞彙存儲量不夠,不論是閱讀、聽寫,還是口語,都會受到限制。英語日常使用的詞彙並不多,上千個常用單詞如果能掌握好的話,基本能讓你表達日常所需要表達的任何內容。

背單詞可以分兩步,死記硬背式的硬背誦能夠快速幫助你記住些單詞,短期內會很有效果。我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經常會每天背十到二十個新詞彙,兩周後,再次把這些背的新詞重新過一遍。使用小卡片,在房間,自己經常能看到的地方貼上這些提示。

但是,死記硬背的詞彙難以形成長期記憶,真正記得牢的,還是情景記憶。這包括:1)將新詞放到合適的句子裡,理解為什麼這個詞可以這麼用;2)閱讀,多讀英文讀物,學會猜詞的意思;3)多聽,聽不懂的儘量去查詞典,注釋;4)運用到寫作或口語中。

詞彙的記憶需要重複,並不停地提示自己曾經看過這些新單詞。因此,新背誦的單詞,不能隔很久都不溫習。可以給自己再次定一個兩周的時間表,兩周內,早上半小時學新詞(早上大腦反應靈敏,記憶新詞會快),晚上半小時溫習昨天或者前天所學的新詞(我一般不喜歡溫習當天的,因為即時記憶還在)。兩周後,花一天到兩天,把這兩周所學的全部再過一遍。

進行大量造句練習。被動式地背誦一般記不牢,造句有主動記憶的過程,記得更牢。在生活中看到有意思的場景,下意識地想想你學的新詞是否用得上,然後試圖造個句。如果剛開始造句不行,可以參考有些附帶句子的英語詞典,從那裡學習句子的運用。如果你能將生活中的一些物件、場所和某些英文句子結合起來的話,空間記憶會逐漸建立起來,詞句都會記得更牢。

補充語料,準備一個小本子,將對話中碰到的生詞或者短語記下來(包括閱讀過程中看到的有意思的),然後想想如果自己要用這些詞的話,怎麼用。

總之,詞彙是個必要關,有了詞彙,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

/ 02 /

對話語境的理解和反射

我們對中文之理解幾乎不要經過多少大腦思考,因為在中文語境下長大,對短語、句子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學習外語的時候,初學者經常聽到外語,需要先翻譯成母語,然後再講母語翻譯成英文,才能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有時很吃力,導致口語表達效果很差。

加強語境需要多聽,多說。可以進行大量聽力練習,譬如聽新聞、紀錄片、看電影。我比較喜歡BBC的紀錄片、新聞,因為他們的用詞很嚴謹、優雅。不過,缺點就是有時對白欠生活化。我的不少同學當時喜歡看美劇《老友記》《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聽這些原汁原味的材料初期可能需要字幕,但我建議過一段時間後,最好嘗試關掉字幕,循著劇情去理解那些話的意思,學習效果更顯著。找劇的話,最好找英文字幕的劇,中文字幕的劇會讓你很快依賴中文翻譯,提升效果不會很顯著。BBC的廣播劇也很不錯,可以在睡覺前作為睡前材料聽半小時入睡。

記錄那些你看到的很不錯的句子。準備個小筆記本,或記短語,或全句。最好學著拆分句子,理解造句的時候,為什麼那麼造。然後試圖換幾個自己熟悉的詞,看看自己能否改變句子。

戴上耳機,試著逐句跟讀,這能鍛鍊你的語感。我一般會挑自己走路去食堂吃飯的時間段做這件事,一來不幹擾宿舍其他人,二來也能利用好空隙時間。

記住那些常見的語句所應用的場合。如果去看美劇英劇的話,你會發現,說來說去,常用的詞句、短語也就那些,用習慣了,會有「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之類的不假思索的即時反應感。

總之,能夠達到最佳效果就是,當聽到別人說英語時,你不會在大腦裡把英語翻譯成中文,然後再試圖翻譯成英文來回復。

/ 03 /

口音

其實並不要在意發音要多麼完美,更主要的是發音是否清晰,斷句是否合適。我們講中文可能沒有老外講英文那種抑揚頓挫,升調降調的感覺,很大原因在於我們斷句與發音不準。初學者經常在斷句上出問題,講起話來就會很沉悶。在聽英語的時候,注意分析哪些地方老外經常斷句,斷句的時間長短,斷句後語氣是上揚還是下轉。

英文常有連讀,讀的時候有些發音會直接連在一起,這些詞句的讀音可以儘量模仿電影、電視劇裡老外的發音。做好記錄,常練習。

發音其實沒有多少規範,元音輔音發得準確了,大家一般都能聽懂。但是,如果元音輔音發音的時間長短不對,也會讓人聽起來很怪異。可以分析老外每個詞怎麼發音、時間長短、語氣如何,做好記錄。

找一個你喜歡的發音材料,英式讀音、美式讀音都行,作為參考來進行練習。我當時很喜歡BBC自然紀錄片David Attenborough的發音,老爺子講起話來中氣十足,但又十分優雅。

多練習,找室友,找同學,找老外。講多了,自然會習慣。我在高中時會和室友一起在午休前練口語一二十分鐘。後來,也會常參加英語角,找老外來練習。口音需要和人交流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儘量找人來聽,讓他們糾正你不正確的發音。

總之,講好一門外語需要很多硬功夫,還在學習路上的同學們加油。

下面,請欣賞何江作為優秀畢業生在2016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發言——

教育如何改變了我的人生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 I ran to my mom for help—but instead of taking me to a doctor, my mom set my hand on fire.

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一隻毒蜘蛛咬傷了我的右手。我問我媽媽該怎麼處理——我媽媽並沒有帶我去看醫生,而是決定用火療的方法治療我的傷口。

After wrapping my hand withseveral layers of cotton, then soaking it in wine, she put a chopstick into my mouth,and ignited the cotton. Heat quickly penetrated the cotton and began to roast my hand. The searing pain made me want to scream, but the chopstick prevented it. All I could do was watch my hand burn - one minute, then two minutes –until mom put out the fire.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幾層棉花,棉花上噴灑了白酒,在我的嘴裡放了一雙筷子,然後打火點燃了棉花。熱量逐漸滲透過棉花,開始炙烤我的右手。灼燒的疼痛讓我忍不住想喊叫,可嘴裡的筷子卻讓我發不出聲來。我只能看著我的手被火燒著,一分鐘,兩分鐘,直到媽媽熄滅了火苗。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 time pre-industrial. 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 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 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ss to modern medical resources.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 about my spider bite.

你看,我在中國的農村長大,在那個時候,我的村莊還是一個類似前工業時代的傳統村落。在我出生的時候,我的村子裡面沒有汽車,沒有電話,沒有電,甚至也沒有自來水。我們自然不能輕易的獲得先進的現代醫療資源。那個時候也沒有一個合適的醫生可以來幫我處理蜘蛛咬傷的傷口。

For those who study biology, you may have grasped the science behind my mom’s cure: heat deactivates proteins, and a spider’s venom is simply a form of protein. It’s coolhow that folk remedy actually incorporates basic biochemistry, isn’t it? But I am a PhD student in biochemistry at Harvard, I now know that better, less painful and less risky treatments existed. So I can’t help but ask myself, why I didn’t receive oneat the time?

在座的如果有生物背景的人,你們或許已經理解到了我媽媽使用的這個簡單的治療手段的基本原理:高熱可以讓蛋白質變性,而蜘蛛的毒液也是一種蛋白質。這樣一種傳統的土方法實際上有它一定的理論依據,想來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作為哈佛大學生物化學的博士,我現在知道在我初中那個時候,已經有更好的,沒有那麼痛苦的,也沒有那麼有風險的治療方法了。於是我便忍不住會問自己,為什麼我在當時沒有能夠享用到這些更為先進的治療方法呢?

Fifteen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at incident. I am happy to report that my hand is fine. But this question lingers, and I continue to be troubled by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world. We have learned to edit the human genome and unlock many secrets of how cancer progresses. We can manipulate neuronal activity literally with the switch of a light. Each year brings more advanc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exciting, transformative accomplishments.

蜘蛛咬傷的事故已經過去大概十五年了。我非常高興的向在座的各位報告一下,我的手還是完好的。但是,我剛剛提到的這個問題這些年來一直停在我的腦海中,而我也時不時會因為先進科技知識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擾。現如今,我們人類已經學會怎麼進行人類基因編輯了,也研究清楚了很多個癌症發生發展的原因。我們甚至可以利用一束光來控制我們大腦內神經元的活動。每年生物醫學的研究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突破和進步——其中有不少令人振奮,也極具革命顛覆性的成果。

Yet, despite the knowledge we have amassed, we haven’t been so successful in deploying it to where it’s needed mos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twelve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on less than $2 a day. Malnutrition kills more than 3 million children annually. Three hundred million peopleare afflicted by malaria globally. All over the world, we constantly see these problems of poverty, illness, and lack of resources impeding the flow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Lifesaving knowledge we take for granted in the modern world is often unavailable in these underdeveloped regions.And in far too many places, people are still essentially trying to cure a spider bite with fire.

然而,儘管我們人類已經在科研上有了無數的建樹,在怎樣把這些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帶到世界最需要該技術的地區這件事情上,我們有時做的差強人意。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世界上大約有12%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水平仍然低於2美元。營養不良每年導致三百萬兒童死亡。將近3億人口仍然受到瘧疾的幹擾。在世界各地,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由貧窮、疾病和自然匱乏導致的科學知識傳播的受阻。現代社會裡習以為常的那些救生常識經常在這些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未能普及。於是,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區,人們只能依賴於用火療這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治理蜘蛛咬傷事故。

While studying at Harvard, I saw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others in simple, yet profound ways. The bird flu pandemic in the 2000s looked to my village like a spell cast by demons. Our folk medicine didn’t even have half-measures to offer. What’s more, farmers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on cold and flu;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at the flu was much more lethal than the common cold. Most people were also unaware that the virus could transmit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在哈佛讀書期間,我有切身體會到先進的科技知識能夠既簡單又深遠的幫助到社會上很多的人。本世紀初的時候,禽流感在亞洲多個國家肆虐。那個時候,村莊裡的農民聽到禽流感就像聽到惡魔施咒一樣,對其特別的恐懼。鄉村的土醫療方法對這樣一個疾病也是束手無策。農民對於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區別並不是很清楚,他們並不懂得流感比普通感冒可能更加致命。而且,大部分人對於科學家所發現的流感病毒能夠跨不同物種傳播這一事實並不清楚。

So when I realized that simple hygiene practices like separating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could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and that I could help make this knowledge available to my village, that was my first 「Aha」 moment as a budding scientist. But it was more than that: it was also a vital inflection point in my own ethical development, my own self-understanding as a membe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於是,在我意識到這些知識背景,及簡單的將受感染的不同物種隔離開來以減緩疾病傳播,並決定將這些知識傳遞到我的村莊時,我的心裡第一次有了一種作為未來科學家的使命感。但這種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識層面,它也是我個人道德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我自我理解的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責任感。

Harvard dares us to dream big, to aspire to change the world. Here on this Commencement Day, we are probably thinking of grand destinations and big adventures that await us. As for me, I am also thinking of the farmers in my village. My experiencehere reminds me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researchersto communicateour knowledge to those who need it. Because by using the sciencewe already have, we could probably bring my village and thousands like it into the world you and I take for granted every day. And that’s an impact every one of us can make!

哈佛的教育教會我們學生敢於擁有自己的夢想,勇於立志改變世界。在畢業典禮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在座的畢業生都會暢想我們未來的偉大徵程和冒險。對我而言,我在此刻不可避免的還會想到我的家鄉。我成長的經歷教會了我作為一個科學家,積極的將我們所會的知識傳遞給那些急需這些知識的人是多麼的重要。因為利用那些我們已經擁有的科技知識,我們能夠輕而易舉的幫助我的家鄉,還有千千萬萬類似的村莊,讓他們生活的世界變成一個我們現代社會看起來習以為常的場所,而這樣一件事,是我們每一個畢業生都能夠做的,也力所能及能夠做到的。

But the question is, will we make the effort or not?

但問題是,我們願意來做這樣的努力嗎?

More than ever before,our society emphasize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But an equally important emphasis should be on distributing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where it’s needed. Changing the world doesn’t mean thateveryone has to find the next big thing. It can be as simple as becoming better communicators, and finding more creative ways to pass on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people like my mom and the farmers in their local community. Our society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at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s a pivotal step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work to bring this into reality.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的社會強調科學和創新。但我們社會同樣需要注意的一個重心是分配知識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改變世界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要做一個大突破。改變世界可以非常簡單。它可以簡單得變成作為世界不同地區的溝通者,並找出更多創造性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像我母親或農民這樣的群體。同時,改變世界也意味著我們的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能夠更清醒的認識到科技知識的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們也能夠一起奮鬥將此目標變成現實。

And if we do that, then perhaps a teenager in rural China who is bitten by a spider will not have to burn his hand, but will know to seek a doctor instead.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些,或許,將來有一天,一個在農村被毒蜘蛛咬傷的少年或許不用火療這樣粗暴的方法來治療傷口,而是去看醫生得到更為先進的醫療護理。

*素材源自網絡,僅供學習參考。

文章都看完了

就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英語口語學習軟體哪個好?怎麼練最有效?
    英語口語學習軟體哪個好?怎麼練最有效? 2021年01月13日 11:4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英語口語學習軟體哪個好?怎麼練最有效?
  • 當年中科大畢業後,獲得哈佛全額獎學金的湖南天才何江,現狀如何
    在11年前,有一位從中科大畢業的天才男孩,獲得了哈佛全額獎學金,他究竟怎樣做到的呢?11年過後,他是泯然眾人,還是繼續發光發熱呢?何江,出生於1988年,他是湖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兒子,雖然不至於要和別人一樣邊上學邊放牛,但也深深感受到了貧窮帶來的急迫感。
  • 【翻轉英語】英語口語怎麼練最有效?
    期待已久的《令人心動的offer2》終於開播了,在面試篇中我們可以看到,想要在一家頂級律所裡工作,英語能力和業務水平是一樣重要的,面試官會非常看重英語這一方面,而英語好的話不論在面試或是將來的工作中都是非常加分的。
  • 少兒英語口語怎麼樣教好?這些經驗總結能夠幫助到你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被英語折磨得死去活來的經歷,背單詞,記語法,聽聽力,練口語,做卷子……好不容易高考結束後,自以為脫離了「苦海」,再也不用受英語的折磨,卻發現上了大學以後,還有四級,六級在前方微笑著等待著你的到來。
  • 小學英語:常用的200句英語口語,每天背一句,開學英語大有提升
    在孩子整個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中,內容相對於初中英語來說,難度相差不止一個檔次,所以,從小學就開始學好英語很重要。小學是語言學習最佳時機,提前讓同學們接觸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好處還是相當多的。小熊老師提醒家長們,從小學開始學英語,不能養成「啞巴」式英語,要多注重英語口語練習。
  • 一個人如何練習英語口語
    想要練好英語口語,卻不想和別人一起也不想花錢去請外教陪練,那麼自己一個人,該怎樣去練習英語口語呢?很多人天真的以為:「能說好英語的人肯定是單詞背的很好,都能知道每個單詞的意思,很快就能想到漢字對應的英文單詞,我不會講英語就是我翻譯得太慢了,我要練!」
  • 直擊百度翻譯APP全國英語口語「學霸PK」現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主持人屆的「三字哥哥」最近主持了一個不得了的比賽:評委間「鬥智鬥勇」、選手們妙語連珠,上來就開賽,結束就倒計時臨場發揮……這一系列「神仙操作」引得網友感慨萬千直道「PK節目看了千千萬萬,從沒見過真來比賽不講故事的大賽」,「我這是追了個什麼神仙節目
  • 這四個方法,讓你的英語口語迅速飛升!和外國人交流毫無壓力!
    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脫口而出「沒門」,這就是中式英語,看似有點有趣,其實也是我們學習英語過程中一座阻擋我們的大山。說著一口只有中國人才能聽懂的中式英語,在國外反而會出現許多烏龍事件。  很多人會問:我一個中國人,學好漢語就行了,幹嘛還要去學英語?這種狹隘的思想已經不適用於現在這個國際化的時代了。如果你不會英語,當你去國外旅遊迷路了怎麼辦?當你與外國友人交流怎麼辦?
  • 英語口語哪個比較好?怎麼學好英語口語?
    當代大學生應該跟我有同樣的苦惱——怎麼學好英語口語呢?從小學到大學為了應試,我們英語技巧的訓練一直側重於寫和聽,對於口語的要求幾乎沒有,畢竟高考不考英語口語不是嗎?但是,高考不考口語是不是真的說明英語口語不重要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英語口語比我們從小練的紙面書寫可重要多了。
  • 11年前,湖南小夥從中科大畢業後,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本科畢業後,他又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並在那裡攻讀了自己的博士學位。他叫何江,是一個「寒門貴子」的典型案例。2016年,他在哈佛的畢業演講,震撼了無數師生。1988年,何江出生在湖南的偏遠農村,家裡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父母都是農民,靠著種植水稻和養豬維持家用。何江的童年一直沒有走出過村子,見不到外面的世界。高中之前,他沒見過汽車,上大學前他從沒摸過電腦。
  • 英語閱讀當口語練:The house is put on fire sale什麼意思?
    把英語閱讀當口語來練:The house is put on fire sale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們不想把英語「學成」中文,那麼,有沒有想過把英語閱讀當成練習英語口語來讀呢?真正能提高我們英語水平的英語閱讀都是作為英語口語練習來讀的。我們這樣來「讀」。
  • 英語口語好也是有道理的!
    綜藝截圖英語的學習需要長期的堅持,而想要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也離不開語言環境的薰陶,小孩子尚小,有無窮的英語學習潛力,而對於成年人的我們,如何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呢?一、心態學習英語口語,良好的心態很重要。在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會覺得很難,想要放棄,但只要你長期堅持下去,收穫的成果會超乎你的想像。其實,對於學習英語口語這方面而言,相比於日韓國家某些元音或輔音發不清楚,身為中國人的我們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所以一定要多開口嘗試。初學者往往害怕自己出錯而不敢發音,這樣只會導致自己越來越不敢發音,缺乏自信,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 請看:解決英語口語問題的1+1方案
    口語是英語學習中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其中有一個很多小夥伴都很苦惱的問題:為啥我做了很多練習,還是一張嘴就大腦一片空白?我在網上搜了下,關於提高口語,答案有不下十幾種,比如,練跟讀,練朗讀,背誦,練聽寫,背單詞,練閱讀……然而通過白雲老師自己當年親身實踐以及廣大小夥伴們的真實反饋,這些方法都並不如「傳說」的那麼有效,甚至沒什麼效果。問題出在哪裡了呢?今天給大家一個1+1英語口語解決方案:一個認知+一個練習方法。
  • 一個人怎麼練英語口語?原來套路這麼簡單,掌握它提升效果槓槓的
    學習英語口語過程中,除了選擇去上口語課,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英文環境可以讓大家鍛鍊口語,也不一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練習。那麼,如何在只有一個人的情況下鍛鍊英語口語呢?本期大汪教大家一個套路,只要掌握了這個套路,就算是只有自己一個人鍛鍊口語,那提升效果也是槓槓的。
  • 流利口語是這樣煉成的
    要想練好你的口語,一般可能會經過下面的3個步驟:          1、Open your mouth and challenge your personality。張開嘴挑戰你的個性。不要不好意思開口。簡單的「hello, goodbye」找30個老外練,不需要再說別的,你就會就找到感覺。
  • 古力娜扎的英語口語居然是這樣的!與長相完全不符!
    但當她為嘉賓頒獎時,御姐形象便有些幻滅,因為她的英語口語著實有些一言難盡。面對眾多網友褒貶不一的評論,古力娜扎自己也是在微博中回應道:第一次來MAMA,現場真的太熱烈了,舞臺上什麼都聽不見,原來我嗓門這麼大嗎。她並未對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做評價,而是驚訝於自己的嗓門大。
  • 和這個蜘蛛俠「聊」完,我竟成了英語大神
    作為一個中二少年,一直有個世紀之謎在困擾著我。那就是——「超級英雄是如何煉成的?」如果是富二代,也許可以靠瘋狂氪金造裝備,再學點武術什麼的就可以成為黑夜騎士。如果是學霸,那當然可以靠發展科技樹,造個鋼鐵盔甲或者強化血清。
  • 英語口語怎麼練才能有效果呢
    平時我們看到有一些人使用通過自己學習英語,這樣在單詞積累和閱讀或者書寫方面會有所進步,但是英語口語就沒辦法快速的進步,因為沒有一個環境。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經常看著電子書,一邊記憶單詞,甚至在喃喃自語。雖然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不斷量化,那麼提升的效果還不是很好。
  • 日常英語對話:關於運動的日常英語口語
    日常英語口語對話學習是利用場景式學習方法,通過日常英語口語對話,營造一定的英語場景,幫助我們更好記憶日常英語口語,學會運用這些日常英語口語對話。   關於運動的日常英語口語對話一:   A:Boy,you're too lazy.You should do some exercise?See,you're getting fat.
  • 停止翻譯和造句,練出流利英語口語比你想的要更簡單
    他見小姐姐生氣了,馬上改口說:「你媽好。」當然這是個笑話,事實上中國人見人哪會說:「你好嗎?」這是由英文硬生生翻譯過來的,美國人見面說「你好嗎?」,中國人見人都是說「你好!」,一般只有分手的情侶多年之後再次偶遇才會很尷尬的問「你好嗎?」。翻譯和造句並不是僅僅讓我們鬧笑話這麼簡單,而是阻礙我們學會的主要障礙,認清這個障礙你才可能學會英語,清除這個障礙你學英語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