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某電商平臺正式上架銷售人造肉。時隔多年,這一新型食物終於走出實驗室,真正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2019年2月27日,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發布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其中人造肉漢堡與核能新浪潮、定製癌症疫苗等一起入選。榜單中多項技術與生命科學相關,但在人造肉究竟能否替代傳統肉類成為主流食物方面,社會各界還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發布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01、什麼是人造肉
常規的人造肉分為兩類——植物蛋白人造肉(植物肉)和動物細胞培養人造肉(細胞肉)。前者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本次入選「《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發布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的人造肉漢堡,主要原料就是細胞肉——一種存在諸多爭議的人造肉。
1.1植物肉
植物肉是指從豆類、小麥、馬鈴薯等蔬菜中提取蛋白,模擬肉的口感,加工成和肉類纖維口感相近的「素肉」。植物肉是一種已被熟知的食物產品。具備投入成本低、原料來源廣、市場認知度高的生產優勢,目前已在世界各地形成成熟的產業和加工體系。
1.2細胞肉
細胞肉是將動物的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放置在培養皿中,加入血清,為肌肉細胞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如胺基酸、維他命、碳水化合物等,給細胞營造出仍存在於活體組織身上的感覺,促進細胞的自然複製,形成肉類組織。
世界上第一塊人造肉(細胞肉)誕生
2013年,馬斯垂克大學生物工程學家馬克·波斯特教授向世界展示實驗室培育出的第一塊「人造牛排」,成本高達32.5萬美元。人造牛排和普通牛排相比顏色更淺,味道也更淡。波斯特教授指出,人造牛排更溫和的味道換來的是更高效地製造蛋白質,如果投入到大規模生產,預測可以將成本降低到每塊10美元左右,並最快在2020年上市。
細胞肉研發的投入成本高,生產周期長、價格優勢低,市場應用方向存在一定局限,在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的培養上還需要經歷一段緩衝期。未來的市場預期則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社會各界對此還未形成共識。
02、細胞肉為什麼存在爭議
2.1認知問題
相比植物人造肉,細胞人造肉的誕生更像是一次解構主義,打破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人為剝離出一條單獨的食物鏈。
千百年來,生命體攝入自然界「加工」的各類動植物、真菌、藻類、甚至其他細胞體,根據食物鏈排序,完成生命的延續。植物人造肉來源於自然界「加工」後的成品——天然植物能量,符合守恆定律,細胞人造肉誕生則是直接參與「加工」過程——分裂新細胞,製造生命體。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生活,但沒有從本質上改變人類與自然的溝通行為,我們學會了生存以外的事物——由借物到借本,從構成上「幹預」自然界生命形成,嘗試「駕馭」自然之力,完成下一輪「智人」的進階,實現生命體在新一輪自然環境中的生存進化。未來的人類究竟會成為造物主,還是在進化中滅亡,還是個巨大的未知。
2.2倫理問題
拋開成本、法規、結構排斥、認知度等已知因素,細胞人造肉的普及還面臨最大的一個困難——倫理問題,人類是依賴蛋白質和胺基酸維持能量的生命體,而人類細胞也是動物細胞,《黑客帝國》和《雲圖》兩部電影已經對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食物鏈和生產關係的新一輪進化展開了大膽聯想。
黑客帝國
如果人造肉由細胞而來,與構成人體結構的基礎物質相同,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沒有成文的法規約束,是否會產生「人造肉+肉造人=人造人」這樣畸形的算法公式?
03、未來發展
雖然植物人造肉具有穩定性、天然性、可溯源性、安全性等諸多市場化優勢,但細胞人造肉為保護環境、減低能耗,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意義無法用數據衡量。如果說細胞人造肉的研發是科技長徵,那植物人造肉的研究就是百米賽跑。
那麼是否有一種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天然蛋白,既結合植物蛋白、動物蛋白的優勢,又沒有兩者的應用弊端?其實它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而且是僅次於微生物和細胞生物的世界第三大類蛋白質,擁有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繁殖快等特點,它就是昆蟲蛋白。實際上,全球許多國家的科研機構已經開始提煉昆蟲蛋白,換一種思路研究人造肉原料量產的可能性。
04、昆蟲蛋白的應用參考
世界上的昆蟲約有100多萬種,其中3650餘種可以食用。昆蟲的蛋白質含量比牛肉、豬肉、雞、魚都要高。而且蛋白質中富含人體所需要的各種胺基酸,尤其是不能自行合成的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等。
昆蟲體內含有少量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成分,能在補充能量的同時,為人體提供均衡的營養元素。一些昆蟲蛋白的分子結構與人體非常接近,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包容性,這其中就包括了蠶蛹蛋白和蠶絲蛋白。
多年來,蠶絲蛋白和蠶蛹蛋白已經被廣泛運用於美容美妝、臨床醫療、家紡日化、食品原料等產業中,這類全價蛋白的諸多優質特性已被廣泛應用,而現階段基於人造肉的原料改性和科技研發也受到科學界的高度關注,為人造肉研發提供了一種全新選擇。
如何確保在成本低廉、利潤穩定的前提下,安全、高效的量產昆蟲蛋白,既不破壞環境,又不違背倫理,還能實現胺基酸、多糖等聚合物的高效提取和應用?
地球早在5000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我們窮盡一生尋找那把開啟造物之門的鑰匙
殊不知它卻藏在陪伴人類上千年的一顆繭中
我是偉大的渺小
也是一切的根源
化繁為「繭」
解鎖未來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昆蟲蛋白》
知乎——小禽人《人造肉和人造蛋為何沒有大規模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