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繪到智能,天氣圖折射科技變革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牛彥元 黃彬

  手繪天氣圖是一件極其講究的事兒。

  先說準備。一張印著中國地圖的白底兒紙,質地要厚,上面繪著各城市、觀測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脈等地理標誌。不同的線,粗細、顏色不一樣,用的筆也不一樣。想把線畫得「順」,得一氣呵成。眼睛看著標好的數據,腦子裡判斷出線的位置,手裡的筆也得跟上。畫出清晰的天氣圖,靠的是一次次利落的手起筆落……

  如今,隨著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天氣圖早已實現輕點滑鼠就能夠自動生成,3D顯示、多種類型數據疊加、自由縮放……可每一代預報員始終將服務民生的初心寄托在那一張張圖裡。

  

  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的記憶裡,他當年光是練習把線條畫流暢就花了大半年時間。

  1989年,孫軍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兒,就是畫天氣圖,「每天要畫六張以上」。剛開始繪圖的時候,線條很亂,粗細也不均勻,讓他有點受挫。當時看老預報員畫的圖,他都是抱著欣賞的態度,面對那些優美的天氣圖,連做預報的心情都會好起來。「他們有的畫了四五年,甚至十幾年。」

1978年4月的一張手繪天氣圖。牛彥元 攝

  那時候,天氣圖是做預報的主要依據。每天早上8點,由當時通信臺工作人員負責把各個站點的實況監測數據填到紙上,然後送到天氣預報會商室,由孫軍和他的同事輪班手繪天氣圖。

  繪好的天氣圖最終會被擺放在會商室,由值班預報員進行分析。這時候,會商室儼然成了圖紙的海洋。「最多的時候得掛上十來張天氣圖。」孫軍說,當時可供參考的資料除了天氣圖以外,實在太少。風雲衛星處於起步階段,每隔六七個小時才能提供一次資料,還有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的一些產品圖、日本的傳真圖都要打出來掛上,供預報員參考。

  結論當然也是粗放型的。在一塊大型塑料板上,壓著一張中國地圖。預報員會把預報結論用筆在地圖上圈畫出來,這些「圈」大多是大尺度區域性降水的落區——10毫米、25毫米、50毫米等等,天氣預報影視製作也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完成這些工作,往往已經到了下午四點多。

  當時天氣預報製作的速度很慢,可孫軍還是感懷當年的積累:「通過繪製天氣圖,能夠了解天氣系統時常在什麼地方發生、有多強,對於現在做預報的時候訂正數值預報結論很有用。」

  如今,在許多高校氣象專業本科課程中,手繪天氣圖仍是必修課。畫一畫,學生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天氣系統的演變。

  

  在氣象業務中,紙上的天氣圖,終究還是「老去」了。

  1995年,新一代天氣預報人機互動處理系統(MICAPS)啟動開發。1996年6月,MICAPS系統初級版本在中央氣象臺投入業務試運行,天氣預報的自動化水平得以提升。

  手繪天氣圖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逐漸被機器所取代。「最早是從比較簡單的高空圖開始實現自動繪製,後來就是更加複雜的地面圖。起初我們還需要人工修改訂正,經過不斷完善,到現在已經基本能滿足天氣分析預報的需求了。」孫軍說。

  到了2011年,天氣圖已經基本能夠實現在電腦上自動生成。這一年,劉湊華剛剛上崗,成為一名預報員。

MICAPS系統截圖。

  如今,年輕的他已經是中央氣象臺的一名副首席。而天氣圖的繪製也進一步智能化,比如線條密度都已經能夠通過滑鼠縮放控制。「現在觀測站點密度較以前大大提高,放大後就可以清晰地識別這些站點的詳細信息。」此外,天氣圖也從平面到了立體,能夠疊加不同圖層,把最新的風雲四號衛星雲圖、新一代都卜勒雷達觀測圖、降水實況圖整合到一起。

  而天氣圖,也早已不再是預報員得出預報結論的唯一參考——過去,實況數據在手繪天氣圖上呈現,預報員「看圖說話」,進行線性外推;現在,實況數據會被數值預報模式「吃進去」,通過複雜的運算,由機器給出結論。

  現在,天氣圖的價值類似於一把篩子,依據它從多家數值預報模式輸出的結論裡,選出更可信的。比如,數值模式在前一天夜裡預判出第二天的天氣形勢,劉湊華需要在第二天早上結合衛星、雷達以及地面觀測等實況數據進行再分析,判斷該數值模式預測結果的可信度、偏差程度等。

  

  對天氣圖的依賴程度在降低,可護佑民生的心意沒有變。

  孫軍說,三十年前他剛工作的時候,還沒有視頻會商機制。因為當時資料有限,每天都要搶在預報之前,給天氣系統可能波及地區的預報員挨個打電話,討論天氣形勢,確定影響程度。

  劉湊華現在做預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需要更加高效、精準的預報方式來開展個性化服務,「海澱下雨,東城不下雨。這樣的精細化預報程度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至於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數值模式不斷發展,由「機器大腦」給出的預報結論將會越來越準確,預報員主觀經驗的參考價值將會越來越低。「這是好事兒,是氣象工作者為之不懈努力奮鬥的目標。預報員的根本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讓預報更準確、服務更精細。未來,預報員的工作可能會轉變成把機器給出的複雜信息,轉化成更貼近公眾生活的多樣化服務產品。」劉湊華說。

  技術手段在變,數據呈現方式在變,可天氣圖永遠不會被淘汰,孫軍和劉湊華對此都非常篤定。「現在天氣圖的形式、種類已經豐富多了,我們需要藉助這個工具去理解大氣狀態。獲取的信息越多,就更需要利用天氣圖來挑選最需要的東西,不然預報員會被這些信息淹沒的。」孫軍說。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0月12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把照片P成手繪一樣的是什麼軟體?手繪p圖軟體大全
    目前,許多網友喜歡在社交圈分享一些手繪照片,看起來非常有文藝範,那麼,能把照片P成手繪一樣的是什麼軟體?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手繪p圖軟體大全,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一些p圖軟體吧!  手繪p圖軟體大全美圖秀秀美圖秀秀美圖秀秀app享譽全球的圖片美化應用,有了美圖秀秀美圖秀秀app無論你是想要瘦臉、還是美白亦或者祛痘把頭髮拉長什麼,美圖秀秀app瞬間幫你搞定!美圖秀秀app堪稱國民級妹子和愛俏的人必備應用,美圖秀秀app可以把鳳姐都變成美女的神器。
  • 教程|手繪航拍圖=無人機+手繪?
    構思好圖幅,設想好需要人物配合的動作。如有道具出境,可選擇後期PS或前期準備好。4. 為了拍攝效果,請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為了讓擺拍者能「任聽使喚」,也要站在被拍攝者的角度考慮,例如避免正午讓擺拍者暴曬在太陽底下,很容易讓人情緒暴躁失去耐心。5. 檢查無人機器件,充好電準備迎接拍攝任務。貳拍 攝 過 程1.
  • 西安愛次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縱享「性」福
    2020年11月29日,西安愛次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主打品牌佳人悅品實體娃娃的產品總監在品牌接待室接受了本臺記者的專訪,專訪就品牌的角色定位、品牌文化以及未來的發展戰略規劃等做了深入交流。在專訪中,產品總監為本報記者詳細地介紹了品牌的產品品質,此次專訪加深了廣大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
  • 【手繪】室內空間手繪上色圖分享!
    室內空間手繪上色圖希望能幫助到學習手繪途中的你們轉發、點讚就是最好的支持馬克筆上色手繪,每位作者對手繪的理解不一樣,然而表現手繪手法也會有所不同,但最終是為了輔助設計而用,所以學好手繪貴在堅持,長期積累下去,都會有很好的進步空間的;那麼方法其實很重要,在學習手繪的初始階段,首先要練好紮實的手繪基礎,那就是線條的表達和空間透視的運用;其次,就是對色彩的應用理解,一幅完整的作品,可以說是七分線稿,三分上色,線稿畫的比較完整,那麼上色平塗都是有很不錯的效果的;今天就帶大家欣賞幾組偏灰調的室內設計手繪上色圖。
  • 黑洞「真相」圖鑑:從手繪圖到標準照,見證40年來技術變革
    從1979年第一張黑洞手繪稿問世,到2019年第一張黑洞照片發布,經歷了整整40年。先進的探測技術和數據處理方法讓人類印證了科學的想像與現實之間,原來可以如此接近。像極了40年前的黑白手繪稿首張黑洞照片於4月10日21時在中國上海和臺北等全球六地同時發布。該黑洞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 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
  • 瞄準視頻營銷市場 來畫發布最新手繪視頻黑科技
    來畫成立於2015年7月,是國內首家致力手繪視頻平臺開發及運營、手繪視頻高端定製、STEAM教育、自媒體IP運作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除去工具產品,來畫還擁有高端定製服務。憑藉獨創、全球領先的手繪視頻創作技術,來畫已深度服務海內外上千家知名政、企機構,如微軟、百度、騰訊、華為、萬科等,成為阿里巴巴和京東手繪視頻購物視頻項目的唯一供應商。
  • Wacom推出新型智能手繪觸控筆Bamboo Sketch
    2017年5月31日–Wacom今日宣布推出適用於iOS設備的新型智能手繪觸控筆Bamboo Sketch。新型智能手繪觸控筆的目標用戶是創意人士,可為其提供自定義、流暢筆觸體驗。這款智能手繪觸控筆由數字觸控筆領導者Wacom設計,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定製。創意工作者可按需選擇軟筆尖或硬筆尖,調整按鈕位置,隨時執行常用命令。
  •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 硬核科學家成「網紅奶爸」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 「硬核」科學家成「網紅奶爸」近日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火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元卓也出乎意料地火了。這位「學霸」腦子裡不僅裝著銀河系,還曾自學手繪,在5年前給女兒們手繪過一本畫冊。王元卓說自己當時沒有刻意「備課」和核實相關數據,只是把自己腦中的知識隨手畫下來。就這樣,在不到40分鐘的時間,七八張對普羅大眾極具「親和力」的講解圖就新鮮「出爐」,有數據,有漫畫,有圖說,有星辰宇宙,還有留給女兒的幾個思考題。
  • 80後網友手繪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成功識別(圖)
    80後網友手繪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成功識別(圖)   4月17日,「80後」網友陶然用便籤紙和籤字筆,歷時兩個多小時,手繪出了自己的微信二維碼,並將這一「作品」分享在騰訊微博上。網友們拿起手機「掃一掃」這個手繪的二維碼,竟然真的成功掃出了陶然的信息。
  • 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
    原標題:各種「智能+」手段廣泛運用於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各式各樣的「智能+」手段也正廣泛運用到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那麼,人工智慧在極端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及救援方面有哪些具體應用呢?就相關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朱文劍。
  • 科技創新引領商業變革 龍愛量子新模式起航
    左起:王風和、樸乾華、陳小平、唐釺湙、王泳橙、馬瑩秀、白雲帆   會議主題為新技術·新需求·新經濟·新生態--科技創新引領商業變革,主要就「消費價值分享+助力百業升級轉型」的新型共識經濟模式進行發布和對話
  • 「見證」星環科技,智能影音未來
    2018年8月23日,四川新影和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智能影音聯盟在四川成都康普雷斯國際酒店隆重舉行。活動邀請了多位行業專家,眾多知名廠家共同舉辦影音品鑑大會。旨在探討智能影音發展之路的機遇與挑戰,見證智能影音的未來。
  • 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與產業變革
    習主席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綠色經濟和生物技術四方面概括了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智能終端、大數據、雲計算、高端晶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帶動眾多產業變革和創新」。「面對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加速推進數位技術同製造業的結合,推進『再工業化』,力圖搶佔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習主席的講話闡明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特徵及其帶動產業變革創新的戰略作用。
  • 諾獎得主為何要贈送一張手繪石墨烯原子圖給這家杭州企業?
    作為石墨烯採暖行業的先行者和實踐者,白熊科技是石墨烯電熱膜標準制定單位,並針對中國南北方的不同採暖需求,推出了適應北方「煤改電」和針對南方「整屋採暖」的解決方案和系列產品。 針對北方學校和公共事業單位,白熊科技推出蓄熱式電暖器、烯炕和烯畫,特別是其熊爸爸智能管理系統,可預先設置,學生上課時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周末或放學後,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0℃。通過智能管理,每個採暖季只需要20元/㎡左右(以0.5元/千瓦時計),比集中供暖價格還低,非常適合北方「煤改電」大面積推廣使用。
  • 看手繪地圖防扒圖
    玄武湖公園裡居林的團隊在銷售手繪地圖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攝小清新地圖手繪的手繪圖放大了南京景點高樓創業畢業生推出手繪南京旅遊圖,一天能賣上百張一列臺階與牌坊代表中山陵,雨花颱風景區是一排烈士塑像……與官方地圖不同,除了南京市的主要道路與大致地形外,這張「南京手繪旅遊圖」上主要標註了全市的各大景點與標誌建築,而且都是放大的卡通版,外地遊客看了,想去哪玩一目了然。
  • 廣州老翁觀雲預報天氣50年 手繪138幅雲圖
    盧鐵軍與他早年繪製的雲層圖。郭曉燕/攝廣州七旬阿伯異想"改造天氣"靠觀雲準確預報天氣50年盧鐵軍,一位生活在西關的普通老廣州,年輕時因工作原因常研究天氣為遊人提供方便,然而這一習慣他卻整整堅持了50年,靠著一雙眼、一雙手畫出了138幅雲層圖,幫了無數的街坊準確地預報天氣……如今,他還異想能通過相關技術「改造天氣」。
  • 用雙腳丈量比例尺的手繪師
    南起餘杭,北到涿郡的京杭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工程。這條黃金水道肩負著中國古代歷代漕運的重要使命,無數的故事在運河邊發生,來杭州旅遊的人總要來看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萌生做運河的手繪地圖的想法呢?原來,徐琦是一名年輕創客,大學還沒畢業時就和小夥伴成立了手繪地圖的工作室,畢業後成為了公司的合伙人,運河地圖手繪版正是公司的產品之一。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創意落地找到了合適的契機。在這個時間節點,徐琦的公司與杭州運河集團合作,推出了《難忘運河》京杭大運河杭州手繪地圖。
  • 廣東驚現海市蜃樓 光的折射造成奇景/圖
    廣東汕頭驚現海市蜃樓  近日,有市民拍攝到汕頭市出現海市蜃樓的奇觀並發上微博。2日下午一陣大雨過後,在中環大廈發現我市西北方向天空出現連綿起伏的山脈,而平時在該角度望去是看不到山的,所以應是海市蜃樓現象。
  • 溫州大學生手繪思維導圖學習十九大
    「 以各族人民手舉紅旗的形象為中心展開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具體措施;以四隻緊握的手分別代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抓手;用一本書寓意文化,再用四棵樹講述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日,由溫州大學甌江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學生手繪的思維導圖走紅
  • 世界氣象日,談古論今說天氣
    從「看雲識天氣」的經驗傳承,到「二十四節氣」的韻律實踐;從1860年代第一張手繪天氣圖的誕生,到20世紀以數值模式為基礎的現代天氣預報體系的建立,人類對氣象預測的「精準」追求,從未停止。1910年代,Lewis Fry Richardson第一次將應用差分算法的天氣圖內插到網格上,手繪了第一張「手工數值天氣預報」,不過依賴人工計算,一百多人耗時一年多,這樣的預報結果出來早已失去意義。直到超級計算機出現,讓氣象與科技並軌,才讓預報「快速」又「精準」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