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猴亞科的成員尾巴都很長,它們棲息在樹上,主要吃樹葉。它們在解剖學上最獨特的就是它們的胃,與其他的靈長類動物相比,它們的胃能更加有效地消化樹葉。疣猴亞科的成員多種多樣,有鼻子很長、臉色蒼白的長鼻猴,從解剖學上看它們應該生活在地面,但由於島嶼氣候變化的限制,卻生活在紅樹林和雨林之中;紅腿白臀葉猴面部的皮膚像白雲一樣白,有形成環狀的白色鬍鬚,看上去就像穿上了灰、黑、紅三色制服的唱詩班領唱;更加華麗的是有著白色長毛"鬥篷"的黑疣猴;亞洲葉猴有著瘦削的臉龐、小巧的鼻子,這些特徵正是它們被命名為"葉猴"的原因,而葉猴屬的拉丁學名"Presbytis"在希臘語中是"老婦人"的意思。
舊大陸猴類(猴科)從解剖學上看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兩個亞科之間只有極小的區別。疣猴亞科當中,疣猴和葉猴的區別在於有沒有頰囊、唾液腺及複雜的囊狀胃。疣猴的臼齒具有銳利的尖端,在上頜內側和下頜外側的臼齒比獼猴亞科的更為圓凸;下頜門齒內表面的琺瑯質比較厚,下頜第二顆門齒的側面有凸起;臼齒與門齒相比稍稍有點突出。下門齒超出上門齒在疣猴中很常見,但在獼猴亞科中幾乎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現存的大部分疣猴亞科動物都比獼猴瘦小。長鼻猴屬和白臀葉猴屬的一些種類是例外,它們當中包括了一些體形最大,但不一定最重的猴類。與其他的猴類相比,它們的前後肢長度更加一致,這表明,在進化史中,它們在陸地上生活的時間比較長。它們的拇指正在退化,在金絲猴和長鼻猴中基本已經沒有痕跡了,而且這個過程仍然在其他的猴類中延續。對於疣猴屬的成員來說,它們的拇指已經消失或者退化成為一個很小的小疙瘩了,有時這個小疙瘩上還有退化的指甲。由於該拇指容易在跳躍中受傷,所以它保留下來的好處還不如退化的好處大。該亞種雌性坐骨上的兩塊硬皮是分開的,而雄性則是連接的,但雄性疣猴和白臀葉猴除外,其硬皮是被一塊毛皮隔開的。
不同屬的疣猴新生幼崽的皮毛不同之處非常大,但是同一個屬的疣猴幼崽皮毛卻非常相似。它們的牙齒、內臟和一些外表的特徵進一步證明了某些屬的特殊性。從種的層次看,不同種的疣猴主要區別於皮毛的顏色,另外其聲音和毛髮類型也有所不同:有些是捲曲的,有些是直的,有些則是旋渦式或者兼而有之的。
與僅有2個屬、11種的非洲相比,亞洲是疣猴亞科成員現存最大的"大本營",這裡生活著5個屬、31種。然而從化石來看,疣猴亞科最大的分布地卻是非洲,而兩個最早的只有化石的屬是在歐洲發現的。亞洲的種類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一直到小巽他群島的龍目島、蘇拉威西島和菲律賓。白臀葉猴屬和長鼻猴屬的成員棲息在中國南方、中南半島東部、明打威群島和婆羅洲,但奇怪的是,它們沒有出現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
現存的非洲種類主要分布在從甘比亞穿過幾內亞和非洲中央森林一直到衣索比亞這一片地區,也有一些偏僻的種群分布在非洲的東部地區,以及比奧科島和桑給巴爾島。婆羅洲是現在疣猴最大最集中的家園,那裡一共生活著6個種類,不過島內同一個地區的種類不會超過5個。在中南半島東北部及西非和中非,分別生活著3個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