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到底寫的是什麼?通常人們的印象是寫鬼怪妖狐,寫讀書人的命運,寫愛情的伊甸園,實際上,在種種表象之下,都蘊藏著蒲松齡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他的人文關懷。《祝翁》一篇小故事,寥寥三百字就寫出了一個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的故事,蒲松齡為什麼會對一個老頭子的死亡感興趣,歸根結底,是對「老有所養」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
01祝翁
「濟陽祝村有祝翁者,年五十餘,病卒。」
祝翁,顧名思義,就是姓祝的老頭兒。因病去世,年五十餘。
50多歲就是老頭了嗎?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應當還處於壯年,直到60歲甚至65歲,才逐漸步入老年,僅從年齡來算,祝翁還遠遠稱不上翁,但由於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等原因,人均壽命都較短,蒲松齡所處的清朝,平均壽命只有30來歲,50歲稱翁是完全夠格了。
祝翁死後,家裡人沉浸在悲傷中,披麻戴孝,突然就聽見老頭子大喊大叫,大家一起跑到靈堂,卻見老頭復活了,所有人都很開心,上前慰問,老頭沒有理兒女,只是對老伴兒說:
「我適去,拚不復返。行數裡,轉思拋汝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不如從我去。故復歸,欲偕爾同行也。」
我本來已經死了,轉念一想拋下你一個人在世上,溫飽極寒都要看兒女的臉色,活著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我回來帶你一起走。
家人都覺得祝翁剛剛甦醒過來,可能還在說胡話,沒人相信,祝翁又重複了一遍,老太太才回答道:
「如此亦復佳。但方生,如何便得死?」
你說得很有道理,但說死就死,恐怕有點難度。
老頭說這不難,你趕緊去把家裡的事務處理一下,然後梳妝打扮一番,我等著你。老太太笑而不語,也不動,但架不住老頭子的急性子再三催促,也只好按照他說的去做了。待老太太把一切準備妥當,祝翁拍拍床叫她過去睡下。老太太老臉一紅說:兒女都在看著,這成何體統。祝翁當時就急了,說:死在一起還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兒女見祝翁生氣,就勸老太太順著祝翁,老太太無可奈何,只好微笑著跟祝翁躺在一起,兒女見狀都大笑起來,不一會兒,老太太臉上笑容突然消失,閉上了雙眼,再也沒有動靜。
02異史氏曰
這個故事到底是真實的,還是作者編造出來的呢?按照蒲松齡一向的創作風格,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往往會在篇末著名故事的來源:
「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婦傭於畢刺史之家,言之甚悉。」
你看,時間、地點、講述人都記錄得清清楚楚,故事雖然十分怪誕不經,但卻讓人不得不信。
那麼,人為什麼會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想帶誰走就帶誰走,更奇怪的是,難道祝翁有什麼特異功能嗎,竟然能在黃泉路上來去自如?
不止你我有這樣的疑問,蒲松齡自己也對此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異史氏曰中他發出了同樣的疑問:
「翁共夙有畸行與?泉路茫茫,去來由爾,奇矣! 且白頭者欲其去,則呼令去,抑何其暇也!」
在為這件奇事驚嘆的同時,蒲松齡也表達了對祝翁這種「特異功能」的嚮往:
「人當屬纊之時,所最不忍訣者,床頭之暱人耳。苟廣其術,則賣履分香,可以不事矣。」
人在病危之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床頭親密之人,如果能把祝翁的法術加以推廣,那曹操在臨終之際「分香賣履」之事就不會發生了吧!
03孝道
在世上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大概是最早開始關注老年人生活狀況的,並且明確提出了用「孝道」來解決——至早在西周,「孝」就作為倫理觀念被提出,在當時,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主要是指尊宗敬祖和傳宗接代兩方面。
到春秋時期,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基礎創立了儒家學派,並將「孝」作為道德的根本,也是君子必須具有的品德;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了:仁、義、禮、智、孝、悌、忠、信。
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五不孝,分別是:惰其四肢、博弈好欲酒、好貨財私妻子、從耳目之欲、好勇鬥狠,他認為這些行為都是不顧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不孝的行為。
隨著孝道文化越來越被中國人所重視,誕生了許多以「孝」聞名的楷模,如「二十四孝」的故事,自古就是稚童啟蒙的必修課,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稱頌。
孝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但事實證明,僅靠倫理說教和動人故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否則我們也不會經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那些被子女拋棄,老無所依的可憐老人了——老年人的生存、贍養問題,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
拿《祝翁》的故事來說,文中兒女並無不孝之處,但祝翁復活後,對老伴兒的一席話,無不透露著自己死後,對老伴兒生活的不放心,對兒女贍養母親的不信任。
如果真像「異史氏曰」中所講那樣,祝翁的話無非是人在彌留之際放不下枕邊人也就罷了,我們還可以理解為祝翁多心了,但隨後老太太的回答卻讓人心寒,「如此亦復佳」僅5個字,假如兒女十分孝順,還健在的母親為什麼會發出這種感嘆,放棄生命雖老頭而死竟然覺得是件好事。
祝翁的兒女是否不孝,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從老兩口的對話中稍加推測,但在故事中,蒲松齡對老年生生活狀況的思考,是不言而喻的。
04養老
實際上,蒲松齡一直關注著如何養老這一社會問題。
《祝翁》一文,大約作於蒲松齡43歲左右,蒲松齡在創作《聊齋》的時候,有「聞則命筆」的習慣,聽說之後就記錄下來,這一點從文末提到的時間(康熙二十一年)可以推斷出來。
約30年後,蒲松齡已經進入暮年,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在他71歲作的《老翁行》一詩中,就講了一個八十歲老人被子孫拋棄,家中兄弟像踢皮球一樣把老人踢來踢去,輪流管飯還要爭大小月,把老人餓得兩眼冒金星,晚年生活十分悽涼:
知養妻孥不養老,分養猶爭月盡小。翁媼蹣跚來此家,此家不納仍喧譁。及到彼家仍如此,嗷嗷餓眼生空花。
一年後,蒲松齡又以這首詩為基礎,創作了俚曲《牆頭記》,講的是一個老張頭經商致富,兩個兒子長大後要分家,承諾供養父親,得到家產後卻推來讓去,每到月底交接時,一個兒子閉門不收,另一個兒子乾脆把老張頭丟在牆頭。
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牆頭記》也是用淄川方言創作,後來被改編成山東梆子、呂劇等形式,傳承數百年,直到現在山東地區還流行著「送上牆頭」這句俗話,用來諷刺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
《牆頭記》的結尾,是老張頭的朋友王銀匠實在看不下去了,用計策騙老張頭兩個兒子,讓他們以為老張頭還有隱藏的財富,看在錢的面子上,兩個兒子才開始贍養父親,直到父親去世風光下葬。然後兩個兒子去問銀匠要父親的遺產,銀匠如實回答,氣得兩個兒子把銀匠告到衙門,卻被縣太爺連同二人的妻子,各打了一頓板子。
兩個不孝子真是財迷心竅,做了這般不孝之人,還敢找縣太爺「伸冤」,縣太爺的做法,也真是大快人心了!
05小結
《祝翁》是件奇事,奇在死而復生、奇在黃泉路上來去從容、更奇在祝翁及老伴兒的死法;《祝翁》又不是一件奇事,因為除了蒲松齡的腦洞清奇的創意外,文中透露著深刻的社會現實。
我們讀《祝翁》的過程,並不會感到悲傷,因為整個故事貫穿著笑聲,祝翁死而復生大家會笑,祝翁復生後滿口「胡話」大家也笑,就連老太太死前也是帶著笑容的,可老太太死時「笑容忽斂」,也讓讀者陷入了思考——歡聲笑語的內在,是實打實的悲劇。
祝翁死後還放不下老伴兒,老伴兒也恨不能同死,為什麼?僅僅是因為耄耋夫妻幾十年的恩愛嗎,並不是。主要論點還是落在「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兒女是否孝順,是老人或者最大的精神和現實依靠。
《祝翁》反應了老人在生活和心理上的悽涼痛苦,寒無衣、飢無食,面對這樣的生活狀況,寧願選擇死亡,這是殘酷的人生現實,也是祝翁老兩口的明智選擇,看透生死了無牽掛,也算是瀟灑自在、死得其所了。
可是,這真是祝翁的睿智嗎,或者說是蒲松齡藉以否則某些人和事?
依靠傳統文化建立起來的「孝道」,也許真的不能有效解決養老問題,建立一套完善的養老制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讓人老了之後,還能生活得快樂有尊嚴,不用寒熱仰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