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死後怕兒女不孝順,死而復生帶走妻子,聊齋這個故事讓人心寒

2020-12-06 隨手談詩

《聊齋志異》到底寫的是什麼?通常人們的印象是寫鬼怪妖狐,寫讀書人的命運,寫愛情的伊甸園,實際上,在種種表象之下,都蘊藏著蒲松齡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他的人文關懷。《祝翁》一篇小故事,寥寥三百字就寫出了一個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的故事,蒲松齡為什麼會對一個老頭子的死亡感興趣,歸根結底,是對「老有所養」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

01祝翁

「濟陽祝村有祝翁者,年五十餘,病卒。」

祝翁,顧名思義,就是姓祝的老頭兒。因病去世,年五十餘。

50多歲就是老頭了嗎?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應當還處於壯年,直到60歲甚至65歲,才逐漸步入老年,僅從年齡來算,祝翁還遠遠稱不上翁,但由於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等原因,人均壽命都較短,蒲松齡所處的清朝,平均壽命只有30來歲,50歲稱翁是完全夠格了。

祝翁死後,家裡人沉浸在悲傷中,披麻戴孝,突然就聽見老頭子大喊大叫,大家一起跑到靈堂,卻見老頭復活了,所有人都很開心,上前慰問,老頭沒有理兒女,只是對老伴兒說:

「我適去,拚不復返。行數裡,轉思拋汝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不如從我去。故復歸,欲偕爾同行也。」

我本來已經死了,轉念一想拋下你一個人在世上,溫飽極寒都要看兒女的臉色,活著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我回來帶你一起走。

家人都覺得祝翁剛剛甦醒過來,可能還在說胡話,沒人相信,祝翁又重複了一遍,老太太才回答道:

「如此亦復佳。但方生,如何便得死?」

你說得很有道理,但說死就死,恐怕有點難度。

老頭說這不難,你趕緊去把家裡的事務處理一下,然後梳妝打扮一番,我等著你。老太太笑而不語,也不動,但架不住老頭子的急性子再三催促,也只好按照他說的去做了。待老太太把一切準備妥當,祝翁拍拍床叫她過去睡下。老太太老臉一紅說:兒女都在看著,這成何體統。祝翁當時就急了,說:死在一起還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兒女見祝翁生氣,就勸老太太順著祝翁,老太太無可奈何,只好微笑著跟祝翁躺在一起,兒女見狀都大笑起來,不一會兒,老太太臉上笑容突然消失,閉上了雙眼,再也沒有動靜。

02異史氏曰

這個故事到底是真實的,還是作者編造出來的呢?按照蒲松齡一向的創作風格,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往往會在篇末著名故事的來源:

「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婦傭於畢刺史之家,言之甚悉。」

你看,時間、地點、講述人都記錄得清清楚楚,故事雖然十分怪誕不經,但卻讓人不得不信。

那麼,人為什麼會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想帶誰走就帶誰走,更奇怪的是,難道祝翁有什麼特異功能嗎,竟然能在黃泉路上來去自如?

不止你我有這樣的疑問,蒲松齡自己也對此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異史氏曰中他發出了同樣的疑問:

「翁共夙有畸行與?泉路茫茫,去來由爾,奇矣! 且白頭者欲其去,則呼令去,抑何其暇也!」

在為這件奇事驚嘆的同時,蒲松齡也表達了對祝翁這種「特異功能」的嚮往:

「人當屬纊之時,所最不忍訣者,床頭之暱人耳。苟廣其術,則賣履分香,可以不事矣。」

人在病危之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床頭親密之人,如果能把祝翁的法術加以推廣,那曹操在臨終之際「分香賣履」之事就不會發生了吧!

03孝道

在世上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大概是最早開始關注老年人生活狀況的,並且明確提出了用「孝道」來解決——至早在西周,「孝」就作為倫理觀念被提出,在當時,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主要是指尊宗敬祖和傳宗接代兩方面。

到春秋時期,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基礎創立了儒家學派,並將「孝」作為道德的根本,也是君子必須具有的品德;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了:仁、義、禮、智、孝、悌、忠、信。

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五不孝,分別是:惰其四肢、博弈好欲酒、好貨財私妻子、從耳目之欲、好勇鬥狠,他認為這些行為都是不顧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不孝的行為。

隨著孝道文化越來越被中國人所重視,誕生了許多以「孝」聞名的楷模,如「二十四孝」的故事,自古就是稚童啟蒙的必修課,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稱頌。

孝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但事實證明,僅靠倫理說教和動人故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否則我們也不會經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那些被子女拋棄,老無所依的可憐老人了——老年人的生存、贍養問題,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

拿《祝翁》的故事來說,文中兒女並無不孝之處,但祝翁復活後,對老伴兒的一席話,無不透露著自己死後,對老伴兒生活的不放心,對兒女贍養母親的不信任。

如果真像「異史氏曰」中所講那樣,祝翁的話無非是人在彌留之際放不下枕邊人也就罷了,我們還可以理解為祝翁多心了,但隨後老太太的回答卻讓人心寒,「如此亦復佳」僅5個字,假如兒女十分孝順,還健在的母親為什麼會發出這種感嘆,放棄生命雖老頭而死竟然覺得是件好事。

祝翁的兒女是否不孝,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從老兩口的對話中稍加推測,但在故事中,蒲松齡對老年生生活狀況的思考,是不言而喻的。

04養老

實際上,蒲松齡一直關注著如何養老這一社會問題。

《祝翁》一文,大約作於蒲松齡43歲左右,蒲松齡在創作《聊齋》的時候,有「聞則命筆」的習慣,聽說之後就記錄下來,這一點從文末提到的時間(康熙二十一年)可以推斷出來。

約30年後,蒲松齡已經進入暮年,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在他71歲作的《老翁行》一詩中,就講了一個八十歲老人被子孫拋棄,家中兄弟像踢皮球一樣把老人踢來踢去,輪流管飯還要爭大小月,把老人餓得兩眼冒金星,晚年生活十分悽涼:

知養妻孥不養老,分養猶爭月盡小。翁媼蹣跚來此家,此家不納仍喧譁。及到彼家仍如此,嗷嗷餓眼生空花。

一年後,蒲松齡又以這首詩為基礎,創作了俚曲《牆頭記》,講的是一個老張頭經商致富,兩個兒子長大後要分家,承諾供養父親,得到家產後卻推來讓去,每到月底交接時,一個兒子閉門不收,另一個兒子乾脆把老張頭丟在牆頭。

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牆頭記》也是用淄川方言創作,後來被改編成山東梆子、呂劇等形式,傳承數百年,直到現在山東地區還流行著「送上牆頭」這句俗話,用來諷刺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

《牆頭記》的結尾,是老張頭的朋友王銀匠實在看不下去了,用計策騙老張頭兩個兒子,讓他們以為老張頭還有隱藏的財富,看在錢的面子上,兩個兒子才開始贍養父親,直到父親去世風光下葬。然後兩個兒子去問銀匠要父親的遺產,銀匠如實回答,氣得兩個兒子把銀匠告到衙門,卻被縣太爺連同二人的妻子,各打了一頓板子。

兩個不孝子真是財迷心竅,做了這般不孝之人,還敢找縣太爺「伸冤」,縣太爺的做法,也真是大快人心了!

05小結

《祝翁》是件奇事,奇在死而復生、奇在黃泉路上來去從容、更奇在祝翁及老伴兒的死法;《祝翁》又不是一件奇事,因為除了蒲松齡的腦洞清奇的創意外,文中透露著深刻的社會現實。

我們讀《祝翁》的過程,並不會感到悲傷,因為整個故事貫穿著笑聲,祝翁死而復生大家會笑,祝翁復生後滿口「胡話」大家也笑,就連老太太死前也是帶著笑容的,可老太太死時「笑容忽斂」,也讓讀者陷入了思考——歡聲笑語的內在,是實打實的悲劇。

祝翁死後還放不下老伴兒,老伴兒也恨不能同死,為什麼?僅僅是因為耄耋夫妻幾十年的恩愛嗎,並不是。主要論點還是落在「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兒女是否孝順,是老人或者最大的精神和現實依靠。

《祝翁》反應了老人在生活和心理上的悽涼痛苦,寒無衣、飢無食,面對這樣的生活狀況,寧願選擇死亡,這是殘酷的人生現實,也是祝翁老兩口的明智選擇,看透生死了無牽掛,也算是瀟灑自在、死得其所了。

可是,這真是祝翁的睿智嗎,或者說是蒲松齡藉以否則某些人和事?

依靠傳統文化建立起來的「孝道」,也許真的不能有效解決養老問題,建立一套完善的養老制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讓人老了之後,還能生活得快樂有尊嚴,不用寒熱仰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相關焦點

  • 一種「新啃老」正流行,許多老人毫無察覺,反而大誇兒女「孝順」
    按理說從小被父母養大,孩子本應該是要更加孝順父母的,要能夠為父母養老,讓父母過上更加幸福的老年生活的。但是如今有很多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卻讓老人連老了都不得安生,自己不願意努力,只一味的從老人那裡要生活費,讓老人買房買車,實在是讓老人身心疲憊。這種啃老的做法,讓很多人都為之唾棄,也讓一些人明白了要好好的對待父母,不能靠老人養活。
  • 聊齋故事:母親下葬蛇擋道,孝子打開棺材,道士:她還能活
    阿木三歲那年,就失去了父親,父親死後,是母親一手將他拉扯大。當時的村民們,也經常幫助這對母子。因此在阿木年幼的腦海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母親的那句,「兒啊!你父親死了,咱們家雖然窮,但是你看,有這麼多人願意幫助我們,我們要懂得感恩,所以等將來你長大了,也要學他們一樣,做個懂得伸出援手的人。」這句話,成為了阿木人生中的座右銘,也陪伴他成長了一年又一年。
  • 聊齋故事:妻子失蹤,三年後蛇攔路,俺要為母親報仇!
    時間流逝,有一天,來福的父母突然領回來了一名非常漂亮的姑娘,他們告訴來福,這個姑娘從今以後就是他的老婆了。來福高興壞了,當天晚上就抱著姑娘入了洞房。第二天,當村民們得知來福娶了一名漂亮的老婆後,都不敢置信地瞪大了雙眼。隨後便是紛紛吐槽來福走了狗屎運。說來也怪,來福娶了媳婦不久後,他的父母竟然雙雙去世了。
  • 為啥越是孝順的兒女越不受待見?社會學家給出解釋,引起大家共鳴
    今日問題:越是孝順的兒女越不受待見是真的嗎?人在年輕的時候會有自己的社交和娛樂方式,年老時這一切都會隨年齡而變得暗淡,大多數人到老年時代都想享受兒女成群的天倫之樂,但是所有家庭的關係都平和穩定嗎?答案當然顯而易見,不是。
  • 奶奶去世十年,孫子放學回家總說吃過飯,清明節去上墳,兒女傻了
    奶奶去世十年,孫子放學回家總說吃過飯,清明節去上墳,兒女傻了你們有聽說過「死而復生」嗎?前不久,我們村裡就發生了這麼件事兒,已經死了十年的老太太,竟然又活著回家了。這件事在十裡八鄉都出了名,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 《聊齋》青娥:讀完這個故事,我終於知道了「挖牆角」是怎麼來的
    山西人霍桓13歲,是神童,父親早逝,母親溺愛,除了上學,幾乎都是家門,所以性格比較簡單。一天,他看見一個14歲的女孩青娥從他家門口經過,她很漂亮,一見鍾情。媽媽讓她去做婚介,從她小時候起,她父親就在她的實踐中取得了成功,在父親的影響下,她也致力於修道,拒絕接受霍家的提議。
  • 有些人贍養老人時,生前不聞不問、死後大操大辦,對此你怎麼看
    這樣的現象在我們這裡的農村很普遍的,大部分人都是在老人在世的時候,不怎麼孝順,就連肉都很少給老人吃。等老人去世了就大操大辦,殺豬宰羊,洋鼓洋號,大擺筵席,宴請全村,親朋好友。我認為,老人在世的時候,多孝順,多陪陪,讓老人吃好喝好,不讓老人受委屈,不讓老人孤老終生,那怕付出再多也值了。就即使老人去世了,就不大操大辦,也沒什麼。他們那樣做,不是為了老人,而是為了自己的臉面,我感覺沒有那個必要。
  • 印尼老人下葬一年後居然又死而復生的回到了家中
    家中62歲的瓦努在他下葬一年後竟然死而復生了,而且回到了家中。瓦努1954年出生在印尼日惹鄉下,在他成年後來到三寶壟當了一名清潔工,26歲時他和同是清潔工的艾米麗結了婚,並先後生下一男一女。妻子艾米麗在接到警方電話後,帶著兒女和鄰居趕到了醫院,這時人瓦努已經昏迷,沒有任何知覺,雖然醫生盡力搶救了三天,瓦努還是因為傷勢過重去世了。「在醫院裡爸爸一直昏迷,一句遺言也沒說,親戚和鄰居都來看他了,大家都很傷心」瓦努的女兒回憶說5月中旬,瓦努的同事、親戚,朋友,鄉親等兩百多人為他舉辦了葬禮。然而,16年年底,瓦努突然回到家裡。
  • 人死後會去哪裡,又會有怎樣的感覺?聽聽「死而復生」的人怎麼說
    而人類對於死亡有著非常大的未知和恐懼,因為沒有人知道人死後會去哪裡,會變成什麼樣,而人類的恐懼往往就來自於未知。你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嗎?其實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人死後會去哪裡,又會有怎樣的感覺?聽聽「死而復生」的人怎麼說。
  • 故事:「聊齋」中的一場人狐姐弟戀,他無情她偽善,一點也不浪漫
    一個月之後,石某便完全好了,女子說:「我孤單一人,沒有依靠,你若不嫌棄,我便與你結為夫妻。」石某欣喜異常,女子給了他很多錢財,讓他去求官。後來石某真的某得了一份差事。但他卻開始嫌棄女子的年齡有點大,不適合為妻。於是他用女子給他的錢財,娶了一位王氏姑娘為妻。他帶著王氏去外地上任,一年多沒有去找妻子。妻子託石某的表弟給石某寫了一封信,然而石某還是不見他的妻子。
  • 她挑戰愛因斯坦,推測人死後去了第五維空間
    但是世界上就是存在一些我們無法用科學去解釋的東西,各個國家都會流傳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神話,很多宗教裡都會講到人死後的世界,中國古代流傳人類死亡之後會去陰曹地府。那麼人死後到底去了哪裡呢?
  • 人死後的世界曝光轟動全球!
    真的有天堂地獄,還是可以輪迴轉世,又或是變成幽魂縹緲於世間,究竟人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曝光,沒準轟動全球的真相就在其中!一、人在臨死前可以看到什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的案例,研究他們為什麼可以死而復生,試圖為人們揭開真正的死亡真相。
  • 人死後會去哪裡?那些「死而復生」的人,看看都經歷了什麼
    文/歷史九點半人死後會去哪裡?
  • 80歲的老人臥床不起,自己哭訴:活不起了,有錢有兒女也沒有用
    家裡有老人,那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每到節假日,兒孫滿堂其樂融融,這才是天倫之樂。 可現實社會裡,不一定都是這樣的,有的老人年齡大了,如果身體出現問題,自己不能自理了,兒女再不孝順,那真的是晚景悽涼了。
  • 人死後為何都穿壽衣,而且不能露手?原來是這樣
    為什麼人去世後穿壽衣,而且不能露出手呢?原來是這樣。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吧。大家都知道古代人啊,對身後之事向來十分注重,尤其是官宦家庭,大家大族,對於葬禮更是極為在乎。建國前,民間對葬禮儀式極為重視,喪儀繁瑣鋪張,且封建色彩濃重。甚至以喪事的濃重與否,為衡量子輩是否孝順的標準。
  • 人類死後真的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聽聽死而復生的人是怎麼說的?
    人死後會如何?這個在遙遠的古代類似於玄學的問題,困擾著人類數千萬年的時間,物種起源開始,便註定了一切生物有生有死,物競天擇的機制本質上就是不斷的淘汰和篩選。而在這個殘忍的無可避免的生存規律中,逐漸成為最高等生物的人類,越來越善於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也越來越明了死亡的意義。
  • 新聊齋故事:鬼夫妻復仇
    (本篇為新編《聊齋志異》之第054期)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著作《聊齋志異》中,記載著很多怨鬼復仇的小故事。在這些小故事中,蒲松齡先生用簡短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將故事情節描繪得如同現今大片一樣精彩,令今人無不拍手稱讚!
  • 《聊齋志異》邑人和黑鬼
    早年間,淄川縣有一鄉民,趙某,一向無賴霸道,屬於滾刀肉一類的人,村裡人對他的態度是惹不起躲得起。一天早上,突然來了兩個人把他架著雙臂帶走了,他們來集市上,看到一個屠夫正在將半扇豬肉掛到肉架上,那兩個人就使勁地把他往肉架邊推擠。
  • 被忽略的「偽孝順」,解開面具又是怎麼樣呢?老人和子女同時沉默
    原創/貓說隨著父母慢慢老去,子女多的家庭在養老的問題上的矛盾也逐漸展示出來,有些子女還以為自己真的很孝順,殊不知已經掉進自己編造的「偽孝順」裡,解開面具後,老人和子女同時沉默了。其實把父母接到城裡去住,初心可能是好的,但是由於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比較快,很少有時間陪伴老人的。加上在城裡老兩口又沒有熟絡的朋友,對周圍的環境也不熟悉,這樣很容易造成父母心裡的空洞和孤獨心理。著名的主持人撒貝寧曾經就接父親到城裡來住,但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實在是太忙了,反而陪伴老人的時間變得很有限,一來二去,父親變成整日收著一個大房子等撒貝寧回來。
  • 全部子女祝老母親80大壽,第二天老人卻去世了,遺書看哭了所有人
    喜歡聽故事的歡迎點擊右邊上面關注按鈕,關注珍姐說故事,每天為您講述身邊人的情感故事。這是一個大山裡的小村莊,村裡只有幾戶人家,成年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裡,青壯年都在山外面打工賺錢。王大媽家在這個村子裡可算是大戶人家了,她有6個兒女,都很能耐,都在大城市裡面工作,很多人都羨慕她,可是王大媽卻一直不去跟兒女享福,還是喜歡在村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