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電影中,貓頭鷹被作為渲染緊張氣氛的元素而廣為人知,以至於不了解貓頭鷹的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鳥類。貓頭鷹確實是夜行動物,長相也比較奇特,但它並不是電影裡塑造的可怕形象。但如果要在現代鳥類中尋找和貓頭鷹相似的鳥類,還真找不出,這就讓不少鳥類專家想要探索貓頭鷹的祖先是什麼動物。
根據報導,前段時間《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古貓頭鷹化石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的作者是德國可學埃及傑拉爾德·梅爾,他和他的團隊對一塊已經有六千多萬年歷史的貓頭鷹化石進行研究分析,竟然發現它的左右腳爪大小不一,而現代貓頭鷹的左右腳大小几乎一致,這讓研究人員對該化石的真實身份抱有疑問。
據了解,這塊古老的化石是在30多年前發現的,但一直沒有專業的科研團隊對它進行深入研究。來自德國的考古團隊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該化石中的貓頭鷹不太可能是現代貓頭鷹的祖先,而更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現代鳥類的腳爪一般用來穩定身體平衡和捕捉獵物,而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古老的貓頭鷹大小不一的腳爪會對獵物起到刺殺作用。
既然該古老化石不是現代貓頭鷹的祖先,那麼現代貓頭鷹的祖先是哪種古生物呢?目前古生物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貓頭鷹的祖先生活在白堊紀晚期,這是因為上個世紀初羅馬尼亞出土了一塊古禽類化石,根據鑑定它屬於鵜鶘目。由於當時考古檢測設備較為落後,因此一直無法獲得關於該鵜鶘化石的更多信息。
隨著考古設備不斷升級換代,有古生物學家利用最前沿的技術檢測該鵜鶘化石,結果發現它在身體構造上和貓頭鷹存在諸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左右腳爪的大小几乎一致。對此也有學者提出質疑,鵜鶘類是晝行動物,而貓頭鷹是夜行動物,前者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了什麼?是如何完成如此巨大的生活作息改變呢?
這時候「自然選擇」學說就派上用場了,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貓頭鷹的祖先將作息安排從白天改到了晚上,是為了適應變化的生存環境。這種變化可能包括氣候變化、森林覆蓋面積變化、食物來源變化等等。這種說法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因為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企鵝在演化的過程中就發生過巨大的改變,才變成今天呆萌可愛的形象。
企鵝的祖先是擁有飛行能力的鳥類,後來為了躲避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打擊,它們開始傾向於到海洋中生活,久而久之後代的飛行能力就退化了,而潛水遊泳的能力卻大大提升了。綜上所述,此次發現的古貓頭鷹化石並不意味著現代貓頭鷹的祖先被發現了,但它的出現有助於古生物學家研究貓頭鷹這種動物的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