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貓頭鷹化石被發現,距今6000多萬年,長著一雙怪異爪子

2020-11-21 騰訊網

在許多電影中,貓頭鷹被作為渲染緊張氣氛的元素而廣為人知,以至於不了解貓頭鷹的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鳥類。貓頭鷹確實是夜行動物,長相也比較奇特,但它並不是電影裡塑造的可怕形象。但如果要在現代鳥類中尋找和貓頭鷹相似的鳥類,還真找不出,這就讓不少鳥類專家想要探索貓頭鷹的祖先是什麼動物。

根據報導,前段時間《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古貓頭鷹化石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的作者是德國可學埃及傑拉爾德·梅爾,他和他的團隊對一塊已經有六千多萬年歷史的貓頭鷹化石進行研究分析,竟然發現它的左右腳爪大小不一,而現代貓頭鷹的左右腳大小几乎一致,這讓研究人員對該化石的真實身份抱有疑問。

據了解,這塊古老的化石是在30多年前發現的,但一直沒有專業的科研團隊對它進行深入研究。來自德國的考古團隊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該化石中的貓頭鷹不太可能是現代貓頭鷹的祖先,而更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現代鳥類的腳爪一般用來穩定身體平衡和捕捉獵物,而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古老的貓頭鷹大小不一的腳爪會對獵物起到刺殺作用。

既然該古老化石不是現代貓頭鷹的祖先,那麼現代貓頭鷹的祖先是哪種古生物呢?目前古生物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貓頭鷹的祖先生活在白堊紀晚期,這是因為上個世紀初羅馬尼亞出土了一塊古禽類化石,根據鑑定它屬於鵜鶘目。由於當時考古檢測設備較為落後,因此一直無法獲得關於該鵜鶘化石的更多信息。

隨著考古設備不斷升級換代,有古生物學家利用最前沿的技術檢測該鵜鶘化石,結果發現它在身體構造上和貓頭鷹存在諸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左右腳爪的大小几乎一致。對此也有學者提出質疑,鵜鶘類是晝行動物,而貓頭鷹是夜行動物,前者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了什麼?是如何完成如此巨大的生活作息改變呢?

這時候「自然選擇」學說就派上用場了,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貓頭鷹的祖先將作息安排從白天改到了晚上,是為了適應變化的生存環境。這種變化可能包括氣候變化、森林覆蓋面積變化、食物來源變化等等。這種說法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因為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企鵝在演化的過程中就發生過巨大的改變,才變成今天呆萌可愛的形象。

企鵝的祖先是擁有飛行能力的鳥類,後來為了躲避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打擊,它們開始傾向於到海洋中生活,久而久之後代的飛行能力就退化了,而潛水遊泳的能力卻大大提升了。綜上所述,此次發現的古貓頭鷹化石並不意味著現代貓頭鷹的祖先被發現了,但它的出現有助於古生物學家研究貓頭鷹這種動物的演化過程。

相關焦點

  • 6000萬年的貓頭鷹化石被發現,捕食方式很奇特,爪子長得變樣了
    當它們捕食的時候,它們會通過鳥喙來捕殺獵物,爪子則會在捕獵的時候通過刺穿獵物,來起到固定和輔助等作用。不過,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遠古貓頭鷹的捕食方式和現今的貓頭鷹截然不同。6000萬年前的貓頭鷹化石被發現根據資料顯示,通過在上世紀初於羅馬尼亞出土的遠古鵜鶘目鳥類化石,科學家們發現,在白堊紀末,當恐龍還沒有在地球上消失的時候,貓頭鷹就已經開始有了雛形,不過,最早的貓頭鷹的生活習性,也和現在截然不同。
  • 6000萬年前的古老貓頭鷹,爪子極為怪異,跟現代貓頭鷹不一樣
    一個未知的大型貓頭鷹物種被發現這次發現的來自於6000萬年前的貓頭鷹化石,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它是現代雪貓頭鷹的祖先,在30年前剛發現它的時候,並沒有對它進行詳細的研究。不過在如今的新研究中,卻表明它是現代貓頭鷹的近親,屬於一種未知的大型貓頭鷹物種,而且通過爪子的分析來看,無論是生活習性還是身體特徵等,它們都明顯和現代貓頭鷹有著顯著的區別。
  • 6000萬年前腳爪異於現今 古老貓頭鷹或有不同捕獵方式
    現代貓頭鷹(右)的四隻爪子大小大致相同,但6000萬年前的貓頭鷹後腳趾和第二腳趾上的爪子明顯大於第三和第四腳趾上的爪子。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關於早期的貓頭鷹如何進化,科學家們仍知之甚少。德國法蘭克福森肯伯格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傑拉爾德·梅爾博士和同事對30年前發現的一塊距今約6000萬年的最古老貓頭鷹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古老貓頭鷹的每個腳爪大小不同,這些特徵與現代貓頭鷹完全不同。相關研究發表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期刊》上。  這隻貓頭鷹化石跟現代雪貓頭鷹體型相當,除了頭骨,其他主要骨骼都完整保存了下來,是以前未知的大型貓頭鷹物種。
  • 信陽一工地發現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距今20萬年
    近日,河南恆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南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二〇一七年度工程施工Ⅰ標項目,在地處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胡莊組南900米淮河河漫灘,地理坐標東經114°44'49.0",北緯32°31'38.0",海拔高程26.9米,工程施工時發現了一些零碎的動物骨骼裸露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王敏近日表示,宋洪輝去年在三水發現的一塊鳥類化石為三水首次在古近紀地層發現的鳥類化石。  應邀宴飲卻發現化石  據記者了解到,去年2月11日晚,46歲的廣州市民宋洪輝應邀到南海黃岐宴飲,但作為一名化石愛好者,他決定與兒子先到三水採集化石。
  •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竊蛋龍孵卵化石 新華網 | 2021-01-04 09:05:20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這是世界上罕有的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化石。該組化石是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
  • 秘魯發現距今約一萬年前的古大象化石
    秘魯發現距今約一萬年前的古大象化石4) "← →"翻頁 近日,在秘魯中部康塞普西翁省Chambara地區,展示發現的三頭約一萬年前古代大象的化石
  • 棗莊驚現史前犀牛頭骨化石 距今160萬年(圖)
    發現的犀牛頭骨化石。  本報棗莊5月9日訊(記者 李淼 武春澍) 9日,記者從棗莊市文物文化遺產研究所獲悉,日前棗莊市發現一具完整的犀牛頭骨化石。據介紹,該化石距今大約已經有160萬年的歷史,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歷史價值。
  • 沙特發現距今12萬年前的人類腳印,同時發現233塊動物化石
    沙特遺產委員會當地時間16日下午向外界宣布,考古學家在沙特北部塔布克地區發現距今12萬年前的人類和動物足跡,這也是迄今為止在阿拉伯半島上發現的最古老人類活動痕跡。沙特遺產委員會負責人在當天的記者會上透露,考古團隊經過長達超過十年的研究,共發現屬於7個早期人類、107頭駱駝、43隻大象和其他一些動物的足跡,同時發現233塊動物化石,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早期人類在阿拉伯半島和沙漠地區遷徙和定居的歷史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2015-04-18 22:36:0018日披露,一個始柱角鹿新種在甘肅臨夏盆地和政縣的晚中新世地層中被發現,其年齡為距今約800萬年前,經研究該新種擁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
  • 紐西蘭發現巨型鸚鵡化石,身高可達1米,距今至多1900萬年
    弗林德斯大學副教授特雷弗·沃西說,紐西蘭以恐鳥、巨鵝和巨鷹等巨型鳥類而聞名,「但截至目前,沒有人發現過滅絕的巨型鸚鵡」。研究人員在紐西蘭南島中奧塔戈的聖巴森斯附近發現「意外赫拉克勒斯」鸚鵡化石。化石距今至多1900萬年。
  • 巴西專家在南極發現新小龍蝦化石,距今約 7500 萬年
    他們的這一發現發表在當天出版的《極地研究》雜誌上。巴西考古學家在對2016年南極詹姆斯羅斯島的考察中收集到的化石標本研究後發現,化石所在的巖石層表明該動物生活在淺海沙質環境中。研究人員認為,新物種小龍蝦與其他鰲蝦科龍蝦類似,其爪子大而結實可以用來捕魚。 此外,寬大的爪子也便於它們挖掘洞穴。
  • 廣西發現人頭骨化石!距今1.6萬年!
    南方地區的洞穴考古一向十分艱難,人們要一邊提防頭頂的巖石滾落,一邊要對付腳下的亂石嶙峋,每向下推進一釐米,都要耗費大量精力。發掘到第八層時,一小塊頭骨漸漸露出土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雖然早已預測到婭懷洞可能有人類骸骨遺存,謝光茂仍然抑制不住興奮和期待。在長時間、小心翼翼的清理後,一具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重現天日。
  • 【今日科技】:二聯滅活疫苗、英仙座流星雨、核聚變大科學工程、遠古火星、布口罩、古老貓頭鷹
    儘管大行星「活躍」,但適宜觀賞的並不多。其中,木星伴月、土星伴月發生時,月相接近滿月,觀賞效果受到一些影響。此外,8月9日的火星合月,也要接近午夜才會出現。射頻負離子束源是其中最關鍵的核心設備,具有射頻饋入穩定性要求高、束引出面積大、連續運行時間長、負離子產生難且易損失的典型特徵,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整套技術是國際主要核聚變研究單位及聚變界共同面臨的挑戰。
  • 江蘇發現完整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日前,江蘇省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泗洪縣石集鄉毛山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象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為淮河古菱齒象。根據其肩胛骨的大小,專家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個體在世界上為最大的。古菱齒象一般被認為是現代非洲象的祖先,它們有一對長而粗壯的上門齒,最長可達4米。
  • 江西萍鄉發現十餘枚恐龍蛋化石 專家:經鑑定距今約9000萬年(圖)
    中新網江西萍鄉9月17日電 (記者 劉佔昆)連日來,江西萍鄉發現十餘枚恐龍蛋化石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強博士17日向記者表示,經初步鑑定,它們屬於距今約9000萬年的晚白堊世早期恐龍蛋化石。
  • 西媒:阿根廷發現最古老茄科植物化石 距今5200萬年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 西媒稱,在阿根廷出土的最古老的墨西哥酸漿化石距今已有約5200萬年的歷史,專家們由此重新思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茄科植物的演進史。據埃菲社1月5日報導,除了墨西哥酸漿,人們常吃的番茄、土豆和辣椒都屬於茄科。
  • 甘肅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8年至2019年蘭州大學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邀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團隊開展下頜骨化石古蛋白分析和鈾系測年、遺址沉積物光釋光單顆粒測年技術分析、土壤沉積物古DNA技術分析等多學科研究工作,進一步確認了該遺址的重要價值。
  • 中國首次發現刃貂化石 新種白虎刃貂距今約1600萬年 (1/2)
    中國首次發現刃貂化石 新種白虎刃貂距今約1600萬年 (1/2) "← →"翻頁
  • 距今2萬年研究價值高 江邊喜獲「大角鹿」化石(圖)
    距今2萬年研究價值高 江邊喜獲「大角鹿」化石(圖)     本報訊 3日,經黑龍江省博物館的專家鑑定後認定,哈市市民矯蒼生發現的兩塊「石頭」分別是距今約兩萬年的大角鹿犄角化石和野牛脊椎骨化石,該化石為研究黑龍江古代地理、氣候、環境提供了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