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5億多條大馬哈魚開始洄遊到北美西海岸(從加利福尼亞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產卵繁殖,該地沿海地區現存世界最大的溫帶雨林。大馬哈魚在北美西海岸最遠可以沿河上溯3200千米,它們要迎向瀑布,跳過陡坎,逆流而上,越過淺灘,到達產卵地。洄遊途中許多大馬哈魚成為了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來源。大馬哈魚的洄遊是把森林和海洋聯繫起來的唯一鏈條,它們生於淡水,長於海洋,在海洋,它們獲得了成長所需的各種養分,又重返「故鄉」。下圖為大馬哈魚淡水流域分布區位置示意圖。
(1)分析北美西海岸溫帶雨林分布較廣的自然原因。
(2)指出弗雷澤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
(3)氮元素是樹木生長的重要元素之一,該雨林區80%的氮元素來自海洋。分析氮元素由海洋到森林的遷移過程。
(4)棕熊冬眠之前必須儲存足夠越冬的能量,其主要來源於大馬哈魚。試推測棕熊在河流何處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馬哈魚,並分析其原因。
【知識點】河流水文及水系特徵、影響因素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徵及成因
知識點錯誤 知識點缺失
【答案】
(1)這裡有高大的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山脈,山脈對盛行西風抬升作用強,降水多;冬季高大山脈阻擋了陸地冷氣流侵入,氣溫較高;沿岸暖流,增溫增溼作用顯著;西側海岸線破碎,海洋性特徵顯著,較為溼潤。
(2)流量季節變化大,有春汛;夏季徑流量最大(夏汛顯著),冬季徑流量小(為枯水期)。
(3)洄遊魚類在海洋中生長,洄遊至內陸,產卵、死亡分解,將氮元素釋放到水中;水中的氮元素再通過水循環和陸地食物鏈進入土壤,被林木吸收。
(4)河流的淺水區、陡坎處,淺水區大馬哈魚遊動速度慢,水淺有利於棕熊站在水中捕捉;陡坎處,大馬哈魚洄遊受阻,數量多。
答案錯誤
【解析】
(1)本題考查北美西海岸溫帶雨林分布較廣的自然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相關知識的能力。與同緯度歐洲西部相比,北美西海岸溫帶雨林分布較廣。自然原因主要從地形、氣候等方面考慮。這裡有高大的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山脈對盛行西風抬升作用強,降水多。冬季高大山脈阻擋了陸地冷氣流侵入,受冷空氣影響小,氣溫較高。
(2)本題考查弗雷澤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旨在考查學生調動相關知識的能力。圖中弗雷澤河位於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之間,應是高山高原氣候。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季節變化大。春季氣溫回升,積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高山冰川融水量大,徑流量最大。冬季為枯水期,冰川融化少,徑流量小。
(3)本題考查氮元素由海洋到森林的遷移過程。旨在考查學生調動相關知識的能力。該雨林區 80%的氮元素來自海洋。洄遊魚類在海洋中生長,洄遊至內陸,產卵、死亡分解,將氮元素釋放到水中。水中的氮元素再通過水循環和陸地食物鏈進入土壤,被林木吸收。從而實現了氮元素由海洋到林木遷移過程。
(4)本題考查棕熊在河流何處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馬哈魚的原因,旨在考查學生調動相關知識的能力。棕熊在河流的淺水區、陡坎處,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馬哈魚。主要原因是河流淺水區大馬哈魚遊動速度慢,且水淺有利於棕熊站在水中捕捉。在陡坎處,大馬哈魚洄遊受阻,集聚數量多,容易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