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模式是近些年來比較火的一種教育模式,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會說雙語顯然比只會說單一語言有職場交際方面的優勢。很多人都說學另一種語言能讓你更聰明,但是雙語模式到底對大腦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學界的兩種看法
雙語研究界一直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認為雙語模式是大腦一種1+1>2的訓練模式,不僅提高語言之外的認知技能,還能防止老年痴呆。另一種則認為第二語言是一種幹擾,因為大量的證據表明,即便雙語者只使用一種語言,其大腦中兩種語言的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這就可能出現一種語言系統幹擾另一種語言系統的情況。
很多人選擇相信第一種,因為主流的研究表明,這種幹擾並無大礙。它會迫使大腦解決這種內部的矛盾,鍛鍊思維,強化大腦中與認知功能相關的肌肉。大腦為了適應雙語切換,結構上和功能都進行了更改。這些更改被用來強化執行力和專注力。
我們看到關於雙語的說法也是兩極分化,因為都有理論依據。對於雙語是否有益於大腦,不能簡單地說「是」或「否」。我們更應該關注你的大腦是否能適應以及如何適應使用多種語言的模式。
雙語模式帶來的影響和大腦的區域和結構關係不大?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衡量這些認知過程。實驗很簡單,參與者只需找出一堆正向剪頭中的反向剪頭。按照主流觀點,雙語者在執行這項任務過程中會有優勢,可以縮短反饋時間或提高準確性。
但是,並非所有研究都一致地發現雙語者有這方面的優勢,反而發現有的雙語者和單語者的表現非常相似。雙語者中的大腦對任務適應程度也有高有低,整體結果就是:雙語者和單語者的大腦結果確實有不同的地方,執行任務也是分別用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但最後它們都順利且高效地完成了任務。
真正影響能力的是學習並使用另一種語言的過程?
其他研究也發現了這種現象,這種可變性,尤其是在執行功能任務上的可變性,已經引起了一些人的疑問,即說一種以上的語言是否會對大腦產生強大的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考慮將雙語作為一種經驗範圍,而不僅僅是雙語與單語的二元區分。
越來越多的研究還檢查了雙語經驗的特定方面,比如一個人使用一種以上語言多長時間、使用的規律性、多樣性以及在多種語言之間切換的頻率。這些研究發現,不同的語言經歷會對大腦適應和執行功能的任務的表現產生明顯的影響。
回到最初的問題,雙語真的有益於我們的大腦嗎?這取決於你使用語言的方式,如果你使用母語的方式綜合效果好的話,是可以達到和熟練使用雙語的人媲美的。
個人認為環境也很重要,在國內從孩子教育階段使用同步雙語教育,效果可能因人、環境而異。先打好母語基礎再開始學另一種語言的方式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