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奇而迷人的量子物理學:人類也是一種波

2021-01-20 讀芯術

全文共4027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

該圖攝於2015年。眾所周知,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兩種屬性。而物質粒子也具有波狀屬性卻鮮有人知。即使體型像人類一樣巨大的物體也具有波狀屬性,只不過很難進行度量。

「它是波還是粒子?」在量子領域,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卻難以回答,答案取決於問題的切入點。

當一束光穿過兩條縫時,它是波。而當同一束光射到導電金屬板上時,它又成了粒子。在適當條件下,可以通過測量光量子(即光的基本量子)的類波或類粒子反應,驗證現實的離奇雙重性質。

現實的這種雙重性不僅局限於光,而且還可適用於所有的量子粒子:電子、質子、中子,甚至是極大的原子團。事實上,如果能將其定義,粒子或粒子集有多麼「類波」就能進行量化。在適當條件下,即使是人類,也會表現出量子波性質。(不過,這種測量需要運氣。)

當眾多中高能量光子撞擊晶體時會發生上圖的情況,即光線穿過色散稜鏡,分離成清晰可辨的不同顏色。若光子在離散空間中撞擊該稜鏡,晶體只能移動離散而有限的空間步長,僅有單個光子可以進行反射或投射。

關於光是波還是粒子的爭論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物理學史上的兩位偉人對該問題的觀點截然不同。

一方面,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提出了光的「微粒」學說,在這個理論中,光呈現出粒子屬性:沿直線(射線)運動,可進行折射和反射,並像其他物質一樣具有動量。牛頓用這種方法預測了很多現象,並解釋了多種色光如何構成白光。

另一方面,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則推崇光的波動理論,他指出幹涉和衍射之類的特性本質上都是波狀的。惠更斯對波的研究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牛頓的微粒理論可以解釋,反之亦然。然而,19世紀初,情況變得更有意思了,新的實驗開始真正揭示了光本質上是波狀的。

最初,克裡斯蒂安·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狀特性。隨後,託馬斯·楊(ThomasYoung)的雙縫實驗突顯了相長幹涉和相消幹涉效應,更好地詮釋了這一特性。

如果讓一個裝滿水的魚缸產生水波浪,然後裝入一個有兩條「狹縫」的屏障,讓波浪從中穿過,會看到這些波紋相互幹擾。有些地方,波紋會疊加,產生比單個波浪更大的漣漪。而有些地方,波紋相互抵消,波紋經過時水面保持平靜。這種具有相長(加)和相消(減)幹涉交替區域的幹涉圖樣組合是波的特徵。

200多年前,託馬斯·楊在系列實驗中首次發現,光也呈現出上述波狀圖案。隨後幾年裡,科學家開始發現一些與常識愈發不符的光的波狀屬性,如單色光照射球體的實驗,該實驗不僅在球體外部形成了波狀圖案,而且在陰影中間也形成了一個中央峰。

實驗結果顯示了圍繞球形物體的雷射以及實際光學數據。值得注意的是菲涅爾(Fresnel)證實了一個明亮的中心光點會出現在球體投射的陰影中,這完美驗證了光學波動理論的「荒謬」預測。弗朗索瓦·阿拉戈(Francois Arago)進行了最初實驗。

19世紀晚期,麥克斯韋(Maxwell)的電磁理論衍生出一種無電荷的輻射形式:以光速傳播的電磁波。最終,光波有了數學基礎,它是一種電磁推論,一個自洽理論的必然結果。正是通過思考這些光波,愛因斯坦才得以設計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光的波動特性是宇宙的基本現實。

但這並非處處通用。因為光在許多重要方面也會以量子粒子的形式表現。

· 其能源量化成的單個包被稱為光子,每個光子都包含特定的能量。

· 超過一定能量的光子可以使電子脫離原子;低於這個能量的光子,無論光的強度是多少,都無法脫離。

· 通過任何我們所能設計的實驗設備,都能以單個依次的形式產生並發送單個光子。

這些發展和認識綜合在一起,可以說是所有「怪異」量子中最令人費解的證明。

就像其他任何波一樣,利用光進行的雙縫實驗會產生幹涉圖案。認為不同顏色光的屬性與不同顏色的單色光波長有關。顏色越紅,波長越長,能量越少,而幹涉圖樣越廣泛;顏色越藍,波長越短,能量越高,而幹涉圖中的極大值和極小值聚得越緊密

如果將一個光子發射到有兩條狹縫的障礙物上,可以測量該光子撞擊屏幕時另一側的有效距離。如果把這些光子依次單個相加,就會出現一種幹涉模式。假設許多不同光子相互幹擾,當通過這種設備單個依次發射光子,出現連續光束時,會發生同樣的模式。不知為何,單個光子會相互幹擾。

通常,圍繞該實驗的討論與各種實驗裝置有關,這些實驗裝置用於測量(或不測量)光子通過的狹縫,在這個過程中破壞或維持幹涉圖案。該討論是探索量子雙重性質的關鍵部分,因為它們既能表現為波,也能表現為粒子。表現形式主要取決於交互方式。實驗時可以用大質量的物質粒子代替光子,也能達到同樣的出色效果。

電子的波狀屬性與光子一樣,可以像光線一樣用來構造圖像或探測粒子大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做得更好。)這種波狀特性適用於所有的物質粒子,甚至包括複合粒子和理論上的宏觀粒子。

最初,你可能會這樣想:「光子既可以作為波,也可以作為粒子,但那是因為光子是輻射的無質量量子。它們有波長,這解釋了類波表現,但它們也有一定的能量,這又解釋了類粒子表現。」你可能會認為,物質粒子具有質量,攜帶能量,且從字面意思上定義為粒子,所以它們總是以粒子形式表現。

而上世紀20年代初,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Louis deBroglie)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指出,對於光子來說,每個量子都有一個能量和一個動量,這與普朗克常數、光速以及每個光子的頻率和波長有關。物質的每個量子也有一個能量和一個動量,也具有同樣的普朗克常數和光速值。

通過和光子同樣的方式重新排列這些術語,德布羅意能夠為光子和物質粒子定義一個波長,即用普朗克常數除以粒子的動量。

當電子發射到目標上時,它們會以一定角度衍射。測量電子的動量能夠確認它們以類波還是類粒子形式表現。1927年,戴維森-格默實驗對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進行了第一次實驗證實。

數學定義有其道理,但想要真正檢驗物理概念還需進行觀察和實驗:預測必須與對宇宙本身的實際檢驗進行比較。

1927年,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和萊斯特·格默(Lester Germer)向一個產生過光子衍射的目標發射電子,結果產生了相同的衍射圖案。與此同時,喬治·佩吉特(George Paget)向薄金屬箔發射電子,也產生了衍射圖樣。不知何故,作為物質粒子的電子本身,也表現出波的屬性。

隨後的實驗揭示了具有該波狀行為的多種不同形式物質,包括比點電子複雜得多的形式。諸如質子和中子的複合粒子也表現出此類波狀行為。可冷卻至納米級溫度的中性原子證實了德布羅意波長大於一微米,約是原子的萬倍。即使有2000個原子的分子也顯示出波的性質。

2019年,科學家們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大分子的量子疊加:一個擁有超過2000個單個原子疊加成總質量超過25000個原子質量單位的分子。這說明了在實驗中使用的大分子的離域。

大多數情況下,當一個典型粒子(或粒子系統)的動量足夠大,會導致與之相關的有效波長太小而無法測量。以每秒1毫米的速度運動的塵埃粒子的波長大約是10^-21米:約比人類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探測到的最小波長還要小100倍。

而一個以同樣速度運動的成年人的波長僅有10^-32米,或僅比普朗克尺度大幾百倍。在這個長度尺度上,物理學不再有意義。然而,即使一個成年人約由1028個原子如此大的宏觀質量構成,整個人體所相關的量子波長已足夠具有物理意義。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真實粒子來說,只有兩件事決定波長:

· 靜止質量

· 移動速度

至少在理論上,物質波可以用於放大或阻礙某些信號,這能在很多有趣的應用中起效,包括使某些物體有效隱身。這可能會讓現實中的隱身裝置得以實現。

一般來說,這意味著有兩種方法可以讓物質粒子表現為波。一是把粒子質量減少到一個儘可能小的值,因為低質量的粒子會有更大的德布羅意波長,這使得量子行為規模更大(更容易觀察)。二是降低正在處理的粒子速度。在較低溫度下達到的較慢速度,轉化為較小的動量值,這會得到更大的德布羅意波長,以及更大規模的量子行為。

物質的這種特性開啟了一個令人著迷的可行技術新領域:原子光學。鑑於大多數成像都是嚴格地用光學,也就是光來完成的,我們可以用慢速運動的原子光束來觀察納米級結構,而不會像高能光子那樣幹擾它們。到2020年,凝聚態物理學有一個完整的子領域致力於超低溫原子及其波動行為的研究和應用。

2009年,科學家發明了量子氣體顯微鏡,可以在晶格量子中測量費米子原子,這或許會導致超導性等實際應用的突破。

科學界有不少看似深奧的理論,以至於一般人想不到它們是如何發生的。在當今世界,很多像是粒子能量達到新高,天體物理學進入新領域的基本操作,似乎純粹是智力練習。

然而,不少理論在提出時,那些奠定了此科學基礎的研究者卻並未預想到,如今它會被人們公認為重大技術突破。

最初發現並發送無線電波的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認為他只是在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愛因斯坦從未想到相對論能使GPS系統成為可能,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從未考慮過計算的進步或電晶體的發明。

圖源:unsplash

但是今天,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越接近絕對零度,整個原子光學和納米光學領域的發展就會越快。也許有一天,甚至能夠測量整個人類的量子效應。不過,你可能更樂意讓一個低溫冷凍的人來進行測試。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離奇而迷人的量子物理學:人類也是一種波
    眾所周知,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兩種屬性。而物質粒子也具有波狀屬性卻鮮有人知。即使體型像人類一樣巨大的物體也具有波狀屬性,只不過很難進行度量。)「它是波還是粒子?」在量子領域,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卻難以回答,答案取決於問題的切入點。當一束光穿過兩條縫時,它是波。而當同一束光射到導電金屬板上時,它又成了粒子。
  • 量子力學告訴你一個顛覆的現實!你的身體也是一種波!
    19世紀末的黑體輻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也直接催生了量子理論的誕生!量子力學經歷了百年的發展,如今已是現代物理學的基廈之一,其在微觀世界的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世界的一門學問,而光的傳播 自然是量子力學研究的範圍。
  • 量子物理學是人類擁有自由意志的理論嗎
    主觀經驗從何而來似乎與物理學無關。然而,一些科學家推測,也許理論物理學的最深層包含了闡明這個問題所需的洞察力,他們認為量子物理學可以用來解釋意識的存在。意識與量子物理學意識和量子物理學結合的最初方式之一是通過對量子物理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在這個理論中,量子波函數由於有意識的觀察者對物理系統進行測量而崩潰。這是量子物理學的解釋,引發了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證明了這種思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的荒謬,只是它確實完全符合科學家在量子層面觀察到的證據。
  • 物理學中的波概念
    水是生命發生的前提,自然也是物理學發生的前提。水給物理學打上了深深的特徵烙印,波(wave)、漲落(fluctuation)、鏡像(mirror image)、渦旋(vortex)等關鍵物理學概念都來自於水。水表面處的分子密度大於體內,其表面張力在20 ℃時~72.75 mN/m,可以說水有一張彈性適中的皮,極易表現出水面的波動(圖1)。
  • 百年的超越:量子物理學與量子計算機
    很奇怪,能在一個時代集中出現如此之多的科學巨匠在人類整個文明史上也不多見,但那個時代恰好正是。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一代代人的深入研究之後,終於來到了突破的十字路口。對黑體輻射的研究產生了突破冬天北方人為主,都會有暖氣。而南方則普遍是空調,於是有人說空調加熱沒有暖氣舒服。這其中的道理,就與熱的傳遞方式有關。
  • 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正是這種情懷讓Maroney和其他人開發出一系列新的試驗揭示波函數的本質,而這種神秘實體是量子怪誕性的核心所在。在論文中,波函數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對象。物理學家用希臘字母Ψ表示,並且利用它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依靠試驗,波函數使研究人員得以計算出在任何一個特定位置觀測到電子的機率,或者電子自旋朝上或朝下的可能性有多大。然而,數學無法闡明波函數真正是什麼。它是一種實體的東西?
  • 微觀宇宙:量子物理學將顛覆時空的定義
    這個理論的內容非常特別,它顛覆了人類傳統物理學的定義,一個量子可以同時存在於A與B的兩個點,也就是說他可以同時影響過去與未來,這個驚人的發現也讓人類科學界陷入了矛盾之中。,使現代計算機發生徹底變革,甚至可以讓人類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實現即時通訊。
  • 科學網—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一項試驗表明,油滴能被槽液中產生的波推動。物理學家用希臘字母Ψ表示,並且利用它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依靠試驗,波函數使研究人員得以計算出在任何一個特定位置觀測到電子的機率,或者電子自旋朝上或朝下的可能性有多大。然而,數學無法闡明波函數真正是什麼。它是一種實體的東西?或者只是一個計算工具? 用來尋找答案的測試極其微細,並且尚未產生明確的答案。不過,研究人員對於答案將近持樂觀態度。
  • 尋找薛丁格的貓:量子物理的奇異世界
    薛丁格這隻離奇的、著名的「貓」從何而來? 探索科學離奇的佯謬, 感受物理學裡迷人的量子世界。量子力學入門必備 科學又有趣的量子物理發展史    《尋找薛丁格的貓》是一本跨越量子力學、物理學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科普圖書。
  • 【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學實驗驚人證明 !
    其實,對這些奇怪的事情,理論物理學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獲得了確切的證明和解釋,只是,眾多生命科學學者不了解這樣的巨大進展,普通百姓更無從知曉,而佛教當然更是不屑於科學來證明的。 那麼,科學究竟發現了什麼呢?
  • 意識是量子物理學的體現?科學家猜想:未來或可實現心靈感應
    馮·諾依曼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意識可能就是量子物理學的一種體現! 量子物理學其實很早就誕生了,早在20世紀初期,量子物理學就已經被完整的提出,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宏觀角度轉變到了微觀角度
  •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例如光的行為像是擴散和連續的波!
    在18~19世紀的啟蒙運動期間,科學知識的大爆炸催生了牛頓力學、電磁學與熱力學,並向世人展示,從炮彈到鐘錶,從風暴到蒸汽火車,從擺錘到行星,只要物理學的這三個領域合力,就能成功地描繪這個世界上所有日常宏觀物體與現象的運動與行為。
  • 關於量子物理學,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六件事
    1、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 有很多地方開始這種討論,宇宙中的一切都同時具有粒子和波的性質。「一切都是波,沒有波動,沒有距離。」內心深處,我一直很喜歡把它作為對量子物理學的詩意描述,宇宙中的一切都有波動的性質。當然,宇宙中的一切都有粒子性質。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同時通過兩扇門:捕捉我們量子現實之謎的優雅實驗》,作者: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光是波還是粒子?是的,也許不是吧。牛頓假設光是離散的「微粒」,1803年託馬斯·楊的雙縫實驗推翻了牛頓的理論,證明了光的雙重性,光既可以作為粒子,也可以作為波。一百年後,量子力學又一次把現實拋給了大家。阿南塔斯瓦米巧妙地描述了一個至今仍困擾著物理學家的簡單實驗科學和歷史。2.
  • 量子物理學機器學習:讓人工智慧學習與運用量子力學
    在剛出版的《 自然通訊 》上,發表了一篇科技論文,題為:「將機器學習和量子化學與分子波函數的深度神經網絡統一起來」,科學家們讓人工智慧學習與運用量子力學。在當代醫學和工業應用中的新型專用分子的化學計算設計過程中,需要求解一些方程。
  • 量子世界意味著什麼?時至今日,量子力學仍然讓人們感到困惑
    1925年到1927年,馴服量子的希望被一個新理論破滅了。這個新理論的根基完全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根基,這個理論的頂點是不確定性原理。這個二次革命被稱為量子力學,它解釋了牛頓力學不能解釋的現象,回答了一大批問題,比如太陽是怎麼發光的以及原子的動力學問題。它代替了牛頓力學,成為了微觀粒子世界的理論。
  • 日常生活中的量子物理學實例
    量子力學是一門公認的與其它任何科學不一樣、相當奇特的科學,它描寫微觀世界的事物。在許多人看來,抽象和違反直覺的的量子物理是可望而不可及。實際上許多量子物理學的實例就在你身邊!下面僅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量子物理學實例,其中有的往往並沒有被意識到是量子力學的事例。
  • 即使做出了量子計算機,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是巨大的「黑箱」
    ,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目前量子力學很多的「詮釋」都只是對「黑箱」所呈現出來的這些事物規律做一些「說得通」的詮釋,所以每一種量子力學詮釋,都有各自缺陷。由於這個假說太過於「叛逆」,簡直顛覆了整個經典物理學,所以在該假設提出之後的10餘年裡,普朗克一直試圖尋找各種方法來解釋輻射能量的不連續性現象,但最終歸於失敗。
  • 物質波和量子碎片:長達188年的「法拉第波」之謎終於被驗證!
    這種模式被稱為法拉第波,類似於鼓首和振動板上產生的共振模式。為了研究法拉第波,研究小組將BECs限制在一維線性波導中,得到了雪茄形狀的BEC。然後,研究人員利用一個微弱、緩慢振蕩的磁場來振動BECs,以調節一維波導中原子間相互作用的強度。當調製頻率在共模共振附近調諧時,法拉第模式就出現了。
  • 物理學標準模型奠基者稱對量子力學不滿意
    在最近的幾十年裡,它給物理學、工業和人類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賴以生活的半導體工業、雷射、核磁共振都來源於此。然而,雖然量子力學無比實用,科學家對量子力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卻一直停滯不前。舉個例子:量子力學波函數到底是真實的存在,抑或僅僅是科學家用來計算的工具?箱子裡既活又死的薛丁格貓,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