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我國神舟二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我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10日21時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飛船變軌。神舟二號飛船1月10日1時零分發射升空後,所進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點為200公裡、遠地點為340公裡的橢圓軌道。按照預定計劃,這時要進行變軌,將飛船調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公裡高的圓軌道上。變軌能否成功,將影響飛船在軌飛行和準確返回預定著陸區。
地處北京燕山腳下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又一次充滿了緊張的戰鬥氣氛。中心的大型計算機按照科技人員的指令,高效地對各種數據進行綜合處理,迅速生成了飛船變軌的實施步驟。在飛船飛行至遠地點高度時,中心調度指揮員下達了變軌的指令。由於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透明傳輸測控技術,指令通過相關測控站點的測控設備直接傳給飛船,前後只用了2秒鐘。接到指令後,飛船上的發動機一次點火成功,在發動機的推力作用下,飛船的近地點高度由200公裡抬高到了340公裡,成功地進入了圓軌道。
12日20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軌道維持再過20多分鐘,正在太空飛行的神舟二號飛船,將要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統一指揮和調度下,由陸海基航天測控網實施首次軌道維持。
神舟二號飛船自從變軌後,又以圓軌道在太空中繞地球飛行了31圈,軌道高度在飛行中逐漸出現衰減。 軌道維持,就是通過控制飛船上發動機的點火時間和推力,使飛船始終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飛行。在神舟二號飛船飛行全過程中,要進行多次軌道維持。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首次啟用了最新研製建成的測控網網絡管理系統,實現了測控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測控設備的遠程監控,大大提高了測控網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控制飛船飛行軌道,需要精確的軌道計算。地面發送的軌道控制數據差之毫厘,對在太空中飛行的飛船來說,調整後的軌道便有可能相差幾十甚至上百公裡。測控人員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
20時24分,進行軌道保持的控制數據指令向飛船發出。「數據注入成功!」北京指揮控制中心調度指揮員的報告,令現場每個人都興奮不已。不久,從飛船上傳回的數據表明,飛船已按照指令成功進行了軌道調整。
飛船繼續在預定的軌道上飛行。儘管還要進行軌道維持,但航天測控人員有十足的信心,等待著飛船返回。
神舟回眸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鐘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