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一附院的醫生在研究邵女士的CT片。 南大一附院供圖
7月2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收治了一位52歲的女性病人邵女士,邵女士因為在體檢時發現自己的肺部長了一個1公分大小的結節(癌前病變),心中惶惶不安的她通過多方打聽找到了南大一附院胸外科的喻本桐主任。而當喻本桐拿起她的CT片後,發現邵女士的心肝脾肺腎等五臟六腑竟與常人相反,她是一位全球罕見的「鏡面人」。
「鏡面人」的內臟位置與正常人完全相反
據喻本桐介紹,「鏡面人」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這類人的心臟,肝臟,脾臟、膽等器官位置與正常人完全相反。「我仔細閱覽邵女士的CT片後發現,邵女士的結節位於她的『左下肺葉』,直徑約1釐米,屬於高危結節,需要儘快手術。」喻本桐說。
據了解,全內臟反位的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一,合併肺腫瘤的全內臟反位則更為罕見。據文獻記載,全內臟反位合併肺腫瘤全球範圍僅25例。25例病人中只有16例接受了手術治療,12例左肺,4例右肺。在這16例手術中,75%採用了傳統的開胸手術,只有25%為胸腔鏡治療。
重建3D模型制定嚴密的術前規劃
喻本桐和其手術團隊擬給邵女士實行的單孔3D胸腔鏡下左下肺切除術本身就是比較複雜的胸部外科手術,這個手術對臨床醫生人體解剖結構的認知要求很高。「患者內臟全反位,手術就像『對著鏡子織毛衣』,術中操作不僅是『換一個方向做』那麼簡單。」這意味著不僅要求手術者保持頭腦高度清醒,要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通過逆向思維的引導,腦、眼、手高度協調配合,分毫不差地完成這場「逆向手術」。
「因為鏡面的解剖結構和變異會顛覆醫生原有的解剖學認知,對肺部解剖結構熟悉程度和空間想像能力要求極高,並且術前需制定嚴密的手術規劃。」喻本桐表示,患者入住病房後,管床醫師及時利用患者的胸部CT進行三維重建,通過重建的3D模型立體、直觀、透視、清晰地反映其「鏡面」生理構造,進而幫邵女士制定周密的術前規劃。
1個多小時緊張手術 結節所在肺葉被完整切除
7月7日,邵女士的手術如期進行。在3D胸腔鏡下,如術前三維重建結果一樣,患者的心臟及主動脈弓、食管位於右側,左肺有三葉肺裂發育完好,支氣管及動靜脈血供情況類似正常人右下肺。術中仔細探查胸內解剖結構與術前三維重建進行核對。經過1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患者結節所在肺葉被完整切除,並進行了徹底的淋巴結清掃。
7月9日,記者見到了還在臥床休息的邵女士,「活了這麼久才知道自己的『與眾不同』,一開始還擔心做不了手術,十分感謝醫護人員救了我」。
據了解,3D胸腔鏡與三維重建技術聯合開展精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由南大一附院引入我省,並率先使用。三維重建模型術前可定位結節所在部位、手術切緣、術前解剖結構,對患者進行周密個體化的手術規劃;3D胸腔鏡提供更加清晰、立體化的手術視野,降低解剖難度,縮短手術時間。
【來源:江西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