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將保證「嫦娥五號」按時從地球出發
11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本月下旬擇機發射
任務:月面採樣回地球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於9月下旬由遠望運輸船隊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並通過公路運輸方式分段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此後,火箭按照測試發射流程,陸續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各項準備工作。
11月17日上午,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2小時後,將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安全轉運至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後續,在完成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等工作並確認最終狀態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按程序實施發射。
此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問蒼天·「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靠什麼?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自2007年起,先後有長徵三號甲火箭(簡稱「長三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簡稱「長三丙火箭」)、長徵三號乙火箭(簡稱「長三乙火箭」)成功助力「嫦娥」奔月。此次發射,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發射月球探測器,也是長徵系列火箭第五次護送「嫦娥」。長徵五號即將成為參與探月工程的第四型火箭。
我們祖先嚮往月球,探月夢想由來已久,神話故事中,嫦娥服下丹藥,飛上月球。如今,現實中的「嫦娥」,在長徵系列火箭的託舉下,奔月已不再是神話。
長徵三號甲火箭
率先登上中國探月舞臺的先鋒
發射「嫦娥」記錄:2007年10月24日,長徵三號甲遙十四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月球的大幕,首次實現零窗口發射。
長徵三號甲火箭1994年2月8日首飛圓滿成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2.6噸,在充分繼承長徵三號火箭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突破了以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動調陀螺四軸平臺、冷氦加溫增壓和氫氣能源雙擺伺服機構4大關鍵技術為代表的上百項新技術項目,使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跨上一個新臺階,至今保持著100%的發射成功率。
長徵三號丙火箭
中國獨一無二的非全對稱火箭
發射「嫦娥」記錄:2010年10月1日,長徵三號丙遙七火箭,將嫦娥二號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刷新了中國探月工程新高度,也是我國火箭首次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長徵三號丙火箭2008年4月25日首飛圓滿成功,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達到3.7噸,它由長三乙火箭去掉1、3助推器而來,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非全對稱火箭,它的誕生使我國高軌任務運載能力分布更加合理,也標誌著我國突破非全對稱火箭設計技術,實現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真正的系列化、組合化。截至目前,長三丙火箭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獲得圓滿成功。
長徵三號乙火箭
唯一一型兩次參與探月工程的火箭
發射「嫦娥」記錄1:2013年12月2日,長徵三號乙遙二十三火箭,成功發射攜帶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的嫦娥三號探測器,標誌著探月工程第二步進入實施階段。
發射「嫦娥」記錄2:2018年12月8日,長三乙遙三十火箭,將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嫦娥四號」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長徵三號乙火箭1996年2月15日首飛,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達到5.5噸,它是在國際市場需求的牽引下,以長三甲火箭為基礎,「上改下捆」研製而成,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的主力火箭。長三乙火箭雖然首飛失敗,但在全面的質量整頓和歸零後,圓滿完成了多項國外商業衛星發射,真正走出國門,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長三乙火箭為適應探月工程要求,開展了多項針對性研製,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成為了唯一一型兩次護送「嫦娥」的火箭。
長徵五號火箭
體積最大、能力最強的新生代火箭
長徵五號火箭2016年11月3日首飛圓滿成功,是我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總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5噸級,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噸級,運載能力、運載效率等重要性能指標均居世界先進水平。長徵五號火箭主要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載人空間站、火星探測等重大專項任務,也可用於不同地球軌道大型載荷及其他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與其他火箭相比,長徵五號系列火箭體積最大、能力最強,準備時間最長,在高密度發射狀態下,研製團隊採取多發並行的方式,分別在北京、天津、文昌同步開展工作,才保證了嫦娥五號按時從地球出發。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體積大、能力強的長徵五號火箭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問蒼天·深空探測
「天問一號」「嫦娥四號」有了新幫手——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隨著中國人邁向深空的腳步越走越遠,僅靠單個大口徑測控天線已經不能滿足深空測控任務對測控和數據傳輸的需求。為提高地面系統對深空探測器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新建3座35米口徑天線,與該站原有的1座35米天線組成4×35米的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達到等效66米口徑天線的數據接收能力,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得到大幅提升,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
預計11月底前,我國還將實施「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目前,各深空站已經圓滿完成星地接口驗證以及星地對接工作,並在天問一號與嫦娥四號任務間隙抓緊開展設備維護、日常性設備指標測試以及任務針對性訓練,為圓滿完成任務做好充足準備。
「嫦娥」走過這樣的奔月之路
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路,可謂精彩紛呈。
2007年10月24日
長徵三號甲遙十四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月球的大幕,首次實現零窗口發射
2008年11月12日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發布
2009年3月1日
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試驗探月工程二期部分關鍵技術,深化月球科學探測
2010年10月1日
長徵三號丙遙七火箭,將嫦娥二號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刷新了中國探月工程新高度,也是我國火箭首次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2013年12月2日
攜帶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的嫦娥三號探測器,用長徵三號乙遙二十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標誌著探月工程第二步進入實施階段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裡程碑
2014年10月24日
我國自行研製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丙遙十二火箭發射升空,準確進入近地點高度為209公裡、遠地點高度41.3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2014年11月1日
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嫦娥5T」按既定方案平安著陸。在探月工程三期採樣返回任務中,最終攜帶樣品返回地球的返回器對任務的成敗至關重要,我國此前尚沒有地球軌道以外的太空飛行器完成過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著陸與回收經歷
2018年12月8日
長徵三號乙遙三十火箭,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2019年1月3日
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穩穩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至今仍在進行著對月球的探測和研究……
經歷過浴火重生,如今,長徵五號的第五次啟航將負責護送嫦娥五號,讓我們共同期待!
本組文圖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客戶端
來源: 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