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今天剛好又聽了劉潤老師的5分鐘商學院,他在一個基因技術裡講到,未來極有可能活到120歲,那麼,基於這個前提下,人的一生要被重新劃分階段。
現階段0-20歲是求學階段,20-60歲創富階段,而在120歲的年壽下,40年創造的財富,可能不能供養60年的退休年齡,那麼,人的求學階段也會延長。終生學習成為必須。
不管你是全日制學習,還是脫產學習,都得去學習。
學習的途徑有是三種:跟事學,跟人學,依靠讀書聽課自己學。
跟事學和跟人學,都是有局限性的,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剛進公司的時候,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的確有挺多需要學習的,但是很快就不再有動力,
因為能學到的都學會了,而且工作內容也越來越熟悉了。
最重要的是,你跟的那個人,並不一定和你步調一致,當你像海綿一樣求職時,他有可能處在人生巔峰期, 人生低谷期,不一定給你正確或者適合你的方向指引。
職業倦怠期很快就來臨,在這種情況下,成長的方式只能是:升職或者辭職。
我要講一講不用升職或者辭職,就能讓自己減輕職業倦怠期的負面影響。
那就是跨學科學習。
跨學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 ,它講究的利用思維模型來思考,而不是現象推導結論。那麼,什麼是思維模型?
1、有效的策略就是思維模型
在管理銷售團隊中,常用的辦法就是:能增加客量的推廣渠道就是有用的,而不是那些帶來大影響力,而不增加客戶量的渠道。
能解決問題,就可以。
2、掌握底層邏輯
思維模型要有有效,就要對應的尺度,什麼叫對應的尺度?比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金字塔原理等等。
在一些更抽象的場景裡問題,就好比飛機飛上了5000米的高空,往下俯瞰地面,這個時候,再來討論物體體積與運動速度。
又比如,樓市的底層邏輯就是:誰出得起價,誰就可以優先住進市中心的房子。
3、看到問題的相似性
如果你可以看到大多數問題的相似性,就可以解決90%的問題。
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的命運多舛,會影響到他一生中各個階段的決策,這件事的相似性在於他用相同的思維在思考各種問題。
其實,無論是何種思維模型,它最後的目的都指向:提高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