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波及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70多億人口。從全球角度看,這場疫情已構成了人類在和平狀態下最嚴重的「全球性危機」。恐懼、焦慮、無助甚至憤怒等不良情緒隨之產生,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我國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各高校先後開展了雲課堂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心理熱線諮詢服務等,面對這次肆虐全球的疫情,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這也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挑戰。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重點突出四個方面。
有效的知識信息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知識的有效性與準確性,是保證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隨著全球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成了各種利益相互糾纏、各種思潮相互角力的空間。人們每天會接收到來自各方面不同的信息,當疫情在全球蔓延,國內外多方輿論在不同的網絡空間交匯、碰撞、放大,瞬息萬變的公眾話題和快速更迭的疫情熱點給人們心理造成強烈衝擊。錯誤的信息,會造成人的認知偏差,極易產生負面情緒。因此,獲取來自正規渠道、準確權威的信息至關重要。面對紛雜的信息,大學生要學會合理篩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傳遞,從而做出迅速而正確判斷,這對於保持自身情緒穩定和心態的平和至關重要。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面前,人類面臨更多未知,正因為未知,才會引發一系列不良情緒,如擔心、焦慮、害怕,甚至恐懼。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要相信科學,站在公正立場,學會去分析和判斷已知信息,才能在未知事物面前無所畏懼。
情緒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健康狀態,良好、穩定的情緒是抵禦病毒的強有力屏障。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抵抗外界壓力的能力,有必要開展有效的情緒教育。筆者認為,大學生情緒教育應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要學會情緒認知,正確認識情緒。大學生要具備認知和識別當前自身情緒狀況的能力,同時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媒體要樹立責任意識,幫助大學生認識和了解在全球人類共同面對疫情時,產生如焦慮、多疑、惶恐不安、恐懼、害怕和憤怒等情緒時應具有的態度,有意識、及時把握自身情緒的發展。
其次,要學會反思情緒,自我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從分析自我的情緒狀態、生理狀態、身體狀態,以及對接收周圍外界信息和外界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學會從中發現自我情緒產生的真正誘因。
最後,要學會情緒調節,準確理解和表達自身情緒。準確知覺和理解情緒的能力是大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情緒素養,健康的情緒是可以受自我調節與控制的,所以,人們可以進行情緒轉移,合理釋放,可把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積極應對所處的環境,為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生命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對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新冠疫情是一次難得的生命教育機會。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係,學會積極生存、健康生活與獨立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個體生命的最大價值。
在疫情發展變化的特殊時期,大學生應學會自我保護,科學防護,也是對自我生命的呵護。在重大疫情的特殊時期,大學生有責任相互鼓勵,相互幫助,有責任關愛身邊的他人。生命的精神屬性,是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最聚集的閃光點,當面對困境時,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生命有限,但精神可以永存。當前大學生生存的環境錯綜複雜,只有不斷反思與感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的不同屬性,才會去追尋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道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靈魂。一個健康的靈魂來自其內在的道德。一切外部教育影響最終都要經過受教育者個體心理內部的轉化,取得心理上的認同和接受,才能發揮其效應。個體道德內化的過程也是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化過程。在面對重大疫情時,更是考驗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最好時機。為戰勝此次疫情,中國人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很多人犧牲了個人利益,為了國家利益而奮不顧身,才換來取之不易的當前階段性抗疫成果。作為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困境時,更要學會個人利益服從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在這個過程中,遵守社會規則,積極響應社區、學校和國家號召,這是個體道德行為的體現。同時,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學生應具備國際視野,關注全人類的健康發展,理性看待外部世界,學會道德自律,不斷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促使道德行為的養成,為捍衛真理而奮發圖強,做一個有強大心理力量的時代新人。新時代中國大學生不僅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更是未來社會的創造者、開拓者,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應同世界各國青年一道,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和諧、幸福、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心力。
(作者單位:長春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課題「大學生情緒教育與心理健康關係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16441)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2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