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篇關於太陽能板的一則新聞。太陽能板對我們來說已經不算陌生,許多比較先進的居民樓甚至都配備了太陽能板的供電裝置,一些科技新聞也經常報導新研究出來的太陽能汽車,太陽能充電寶等等。
太陽能板之所以沒有被廣泛運用,很大一個原因是它的效率不夠高。據經濟學人告訴我們,即使太陽能板每年都有穩定的進步,市面上一般的太陽能板只有17%到19%的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效率,所以即使是一塊面積巨大的太陽能板也並不是非常實用。
最新的技術表明,新研究出的太陽能板可以達到40%的效率,大家都猜得到,最新的技術自然是價格不菲,它的造價要比普通的矽制太陽能板高出300倍。所以說這樣的先進的太陽能板市面上幾乎沒有,只被使用在專業的領域,例如太空梭的驅動。
Even though solar panels have improved over the years they are still not very efficient at doing their job. Standard panels using silicon-based solar cells typically convert 17-19% of the sun’s energy into electricity. It is possible to use more exotic solar cells to make panels that are some 40% efficient, but these can cost around $300 a watt compared to just under $1 for some silicon versions. Hence the better panels are used in specialist roles, such as powering spacecraft.
Now, a middle way seems to have been found. Insolight, a startup from the Swis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has developed a panel that uses expensive high-efficiency solar cells, but does so in such a fashion that should make its panels competitive with the standard silicon variety. The new panel has been confirmed in independent tests to be 29% efficient.
我們可以發現這兩種太陽能板其實都不實用,一種性能太差,沒有什麼可用性,另外一種造價有太高。
現在,一種處在兩者之間的的太陽能板出現了,一個叫做insolight的公最近升級了太陽能板的材料,使其達到29的效率。這個公司所使用的太陽能板與太空梭所使用的材料有所類似,但是有一些性質能讓它進入普通矽制太陽能板市場,也就是跟普通的太陽能板有競爭能力。它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在更廣的光譜上捕捉太陽光,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例如鎵以及磷化銦。當然,生產這種材料也是極其困難的。
這種新型的太陽能板在表面上還有覆蓋一層含有光學鏡片保護玻璃。為了能在最佳角度獲取光照,這種太陽能板的每個小部分都有一個能夠微微調整方向的機械結構,足夠調整到太陽的軌道上。
好消息是,這個比起專業航天太陽能板效率差不多的新款太陽能板,在售價上僅僅是比常規矽制的太陽能板貴一些。
看到這則太陽能板的新聞,大家是不是覺得這離清潔能源的廣泛使用又近了一步呢。之前雖然說太陽能板也有部分人用,但總的來說沒有被真正看待成一種能量獲取的方式,而是一種比較。
當然,我們期待著未來太陽能板的技術又能有更進一步。可能到某一天,若是太陽能板的能效能有大的進步,那麼就肯定可以加快我們對傳統能源的擺脫,慢慢轉向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