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講《交流電》,說到電感線圈和電容器對交流電有阻礙作用,出了感抗和容抗的公式。記住了公式,頻率、自感係數、電容變化時,電流的變化情況就更方便得出了。但對於公式本身而言,定量考察的概率是極低的。
然而,總有學生在超綱的邊緣瘋狂試探,追著我問這兩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老師不能讓個別學生用旁逸斜出的知識把課堂節奏帶偏,但又不想打擊孩子想要深入研究的積極性,只能上課時先把問題摁回去,課後再徐徐圖之。
所以張老師利用周末,簡單寫一個課堂上絕對不講的證明(更權威的證明過程,請查閱大學教材)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有云: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於險遠者,趕緊進洞吧。
如圖所示,假設有一內阻為0的交流電源按照正弦規律輸出:
電感線圈自感係數為L,內阻不計
那麼,電路中電流按什麼規律變化呢?
不難想像,電感線圈反抗電流變化,產生自感電動勢,
大小為:
注意一下符號問題:若電流正在增大,自感電動勢取正值,實際方向是和電源電動勢方向相反的;
反之若電流正在減小,自感電動勢取負值,實際方向是和電源電動勢方向相同的;
因此大學教材裡往往會寫作:
同理,關於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大學教材裡也往往寫作:
由於迴路中沒有電阻,每時每刻,電感上的自感電動勢都要與電源電動勢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否則就會出現迴路中電流:
而 R→0,因此 i→∞ 的情況,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所以:
根據高中數學的導數知識,一個函數求導之後為正弦函數,那麼它自己應該是個餘弦函數(還沒學求導的寶寶們去騷擾數學老師吧)
整理後得:
即:我們既可以理解為電流按負的餘弦規律變化,也可以理解為電流按正弦規律變化,但相位比電源落後π/2。
如圖,也就是電源電壓瞬時值達到最大時,電路中電流的瞬時值是0,反之電源電壓瞬時值為0時,電流達到瞬時最大值。
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但這就是交流電路的特點,也給予我們生活的啟示:
此時的努力,也許回報在將來。
你看到別人的歲月靜好,也許是TA之前有過扎紮實實的付出。
再說回主線。
所以,由於電感對交流電的阻礙作用,即使電感元件的電阻是0,流過電感線圈的電流也不是無窮大,電流最大值為:
分母上的物理量組合,承擔著和電阻一樣的,阻礙電流的作用,這就是感抗
由此我們便得出了感抗的表達式:
如圖所示,同樣假設有一內阻為0的交流電源按照正弦規律輸出:
電容器的電容值為C, 電容器上瞬時電荷量為q時,瞬時電壓為u,滿足:
電路中不計任何電阻
則任一時刻,必有:電源電動勢的瞬時值=電容器上電壓瞬時值
否則:
這裡也用了求導知識,即:正弦函數求導後是個餘弦函數,也可以看作正弦函數加了π/2相位
所以對於純電容電路來說,電流也按正弦規律變化,但相位比電源電壓的相位超前了π/2(如圖所示)
同樣可定義,描述電容器對交流電阻礙作用大小的物理量——容抗
這個大家都比較了解,簡單補充一下即可。
在此電路中,電流瞬時值和電壓瞬時值總是保持同相位,步調一致。
最後,如果一個交流電路又含電阻、又含電感、又含電容,那就熱鬧了。
他們三者對電流阻礙作用的綜合效果,可以用一個叫做阻抗的物理量來表示。阻是電阻的阻,抗是感抗和容抗的抗。
猜一猜,此時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又該如何計算呢?
只說結論:
」4月物語「是小張老師放東西的地方,物理學習資料、母嬰育兒心得、遊記書評影評、各種雜七雜八,希望會有您感興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