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員到廠長,從總裁到院士,他紮根中國石油事業四十多年,見證了中國石化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命脈的企業之一,並從弱小蛻變成為了世界一流產業。作為一名殫精竭慮的建設者,他的名字和每一個石化大型企業的發展與建設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原總裁、華東理工大學1964屆校友——王基銘。
1942年,上海還陷在戰亂之中,王基銘便是在這一年出生的。動蕩的年代,維持生計尚且困難,但父母卻堅持讓王基銘完成學業。1959年,王基銘進入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石油煉製專業學習,從此他的人生便與石化事業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1964年畢業之後,王基銘進入上海煉油廠工作。1973年,他成為上海石化總廠化工一廠負責基建工程的副指揮。那時,上海金山還是一片海灘,什麼都沒有,是5萬名民工扛著鋤頭,在王基銘等上海石化第一代建設者的指揮下把這片海灘變成工地。自此,上海石化便在金山衛茫茫的灘涂上拔地而起,用當時他們參與金山工程的話來說,叫"頭頂青天,腳踏海灘"。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乙烯工業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後近20年裡,我國乙烯產量也是近乎為零,90%以上的石油化工產品依賴進口。1986年6月,我國引進的第五套30萬噸/年乙烯裝置獲批,落戶上海石化。在當時國內的政策下,30多億元的建設資金完全依靠企業自行向國內外舉債籌措。面對這種史無前例的情況,上海石化決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在三期工程行進至半時,工程卻遭遇了"錢荒",工程建設面臨停工絕境。作為上海石化總廠廠長的王基銘立即召開職工大會,號召全廠職工捐錢來支援這個工程。在王基銘的帶領下,全廠職工犧牲利益,奉獻力量,一下子籌集了2300萬職工捐款。
1990年4月,三十萬噸乙烯工程正式投產。這個歷經了千辛萬苦的三期工程,最終使國家在石化總產的固定資產從48億元上升到100多億元,使我國標誌石油化工水平的乙烯產量上升到世界第八位,躋身世界石油化工大國的行列。
1993年,經過國有企業股份制規範化改制,上海石化成為中國第一家股票同時在上海、香港和紐約三地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企業。時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王基銘,也是在這一年獲得國務院授予的"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3年7月12日,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00年2月,王基銘擔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同年,中國石化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上市,200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由此成為了第一家在境內外四地上市的中國企業。
中石化的上市,與王基銘的努力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他打破層層阻力,經過兩周的海外路演說服了投資人,才讓中石化取得了這番成績。"當時是由我來具體負責這件事的。我帶了兩位同志去位於達拉斯的埃克森總部拜訪埃克森美孚的副總。"
面對世界主要的資本市場(包括一些投資機構和大企業)對中國國企還存在偏見等不利條件,王基銘充分展現了個人外交談判上的能力。在面對國際市場排名前三位的石油化工集團(埃克森美孚、BP和殼牌),他毫不畏懼,信心滿滿向其展示了中石化的比較優勢,吸引他們投資,從而將中石化帶上了世界舞臺。可以說,此舉不僅為中石化成功上市、走向世界打開了勝利的大門。更為重要的是,這也使得中國石化的發展眼光、視野,及考慮問題的格局,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2005年11月,王基銘以其深厚的石化工程建設管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突出貢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企業高層到學術機構重要成員的的身份轉變,成為了他人生的又一個轉折和新的起點。儘管轉變成了諮詢參謀,但他仍用自己的方式為中國石化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做貢獻。
在2019年9月,能源產業獻禮"新中國70華誕"主題活動——第三屆(2019)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暨首屆"能源文化節"上,王基銘成功入圍"能源功勳70人",榮獲"能源功勳·泰鬥人物"獎。
歲月流轉,轉眼間王基銘和中國煉油化工已經打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交道。如今,已經78歲高齡的他依然活躍在中國石油和化工前沿為產業振興殫心竭慮。"石化是我的生命,是我的追求,也是我一身的責任。"王基銘動情地說。
關注"華東理工大學本科招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中國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會,中國能源報,看一財,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看上虞,中國院士館,上海石化,中國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