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己的研究生三年生活,PCR和Western blot簡直就是親爹親媽了,雖然我也做了很duo(shao)的其他實驗去證明我的課題,但是很羞愧地說大部分實驗數據還是出自親爹親媽之手,親媽Western絕對是個喜怒無常的虎媽,但是親爹PCR並沒有為了平衡家庭關係而表現出貓爸的姿態,事實上,他矯情,事兒又多,簡直就是實驗版的Sheldon。最高紀錄一天跑了整6板,加樣加到手腕酸,加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如同一個殭屍橫在實驗室裡,身體上的累不算什麼,要是碰上跑出來的結果ct值很高,復孔之間結果相差太大,白做了一天的實驗,真是深受一萬點暴擊,這個世界對我太不友好了。。。。。。身邊有很多課題組都不做qPCR,他們的導師說qPCR的結果不準,也容易數據造假,對於這點我也很無奈,但是小編會的真不多,我這種「老牛耕地式」做實驗的方法,真的只能在失敗中不斷的吸取經驗,完善過程。
(課題雖小,也要保持驕傲的姿態)
提取RNA這一塊兒,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熟悉的一套操作流程,大致相差不到哪兒去,這裡主要注意的就是提取RNA的濃度和完整性。
在qPCR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逆轉錄,以RNA為模板合成DNA。我們從樣本中提取mRNA,體外模擬整個生物過程,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合成出互補的cDNA,構建cDNA文庫,並從中篩選特異的目的基因。具體的操作過程根據使用的不同公司的試劑會有所不同,但整個逆轉錄過程需要注意幾點:
1、整個過程需在冰盒或冰上操作,防止RNA降解;
2、如果你使用的逆轉錄試劑不是一步法,建議每步操作降到4度後,再加下一步試劑,以免影響逆轉錄效果;
3、保證逆轉錄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接下來,敲重點了!!!
加樣之前,腦子要清楚自己的實驗設計和排版。96個孔,很容易在加樣過程中出現錯誤,所以建議事先在紙上記清的版面設計,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實驗設計是整個實驗的核心,合理的設計實驗組、對照組以及空白對照(NTC)才能使計算出的結果真實可信。但是現實操作中,很多人因為麻煩不設置NTC的設置,有經驗的人可能以某個經驗值來判斷陰陽性,或者乾脆忽略,這種馬虎的操作很容易造成結果的假陽性或假陰性。NTC設置是有其重要性在的,所以每一次qPCR實驗都不應忽略,否則無法判斷待測樣本的性質。
(來自網絡)
那麼RT-qPCR無非就是SYBR螢光染料和Taqman探針兩種手段:
總結一下幾個要點:
1、實驗組、對照組、NTC各組要設計明確;
2、儘量保證各組的取材時間、部位、處理條件等一致;
3、所用的實驗器械、容器需用RNase-free水浸泡,試劑也需用RNase-free水配製;
4、動物組織取材時,要快速地處死動物,取組織,用PBS去除表面血液,並放入液氮中速凍;
5、提取細胞核酸時,可使用足量的TRIZOL對細胞進行裂解,並用移液器輕輕反覆吹吸,充分裂解。
6、如果沒有出現CT值,可能是由於模板量不足,或是由於反覆凍融、樣品汙染導致的模板降解;
7、如果CT值出現的較晚,比如說當CT值大於38時,這反映出該實驗的擴增效率低,反應條件不合適,若果不是引物的問題,可以通過梯度退火實驗找到合適的退火溫度;或者加樣時產生的誤差;
8、溶解峰反應的是在該反應中擴增出來的產物的量。如果溶解曲線出現雙峰,很有可能是上下遊引物比例配置有問題,或者是在RNA提取過程中不小心引入了基因組DNA,可以通過改進以上兩點避免非特異性擴增;
9、結果計算方面:經常在網上看到有小白問,怎麼計算PCR結果。
給大家匯總一下:
絕對定量下:理想的PCR反應:X=X0*2n 非理想的PCR反應:X=X0 (1+Ex)n
n:擴增反應的循環次數
X:第n次循環後的產物量
X0:初始模板量
Ex:擴增效率
log X0= -log(1+Ex) *Ct+ log X
Log濃度與循環數呈線性關係,根據樣品擴增達到域值的循環數即Ct值就可計算出樣品中所含的模板量。
還有就是我們常用的相對定量:
實驗組內參CT
實驗組目的CT
對照組內參CT
對照組目的CT
a
b
c
d
2-△△CT=2-(△CT1-△CT2)=2-[(b-a)-(d-c)]
結果表示實驗組目的基因的表達是對照組目的基因表達的多少倍。
註:此推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