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大家已經討論了流量紅利結束很多年後,會突然發現一批新的APP橫空出世,好像一瞬間變得火爆了。這些APP的特點往往是成立時間不長,但是通過渠道下層以及抓住了長尾流量這個巨大的人群,瞬間變成了一款全民應用。比如在朋友圈火爆的抖音,再比如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滿金店APP。整個電商紅利已經幾乎消失,過去幾年大量垂直電商都被消滅的時代中,滿金店是如何成為一款現象級的應用呢?
分享裂變成為流量之王
社交電商平臺點點客的創始人黃夢曾說,中國所有生意都值得用社交電商的方式重新做一遍。電商行業分析師李成東說,過去人們對於各類產品的認知主要來自傳統廣告,特別是購買大件貴重商品之前,都需要打電話或者當面諮詢某個熟識人了解使用效果,而現在,互聯互通的網絡平臺,強大的社交關係,讓人們在網絡上暢快的分享生活點滴。社交電商的出現,潛移默化將購物注入社交因素,以熟人關係為基礎,以信任背書,為消費者帶來更便捷更舒適的購物體驗,人們越來越熱衷於享受朋友間互相推薦分享式的有「溫度」的購物方式。
分享產生裂變,也成為一些人的創業平臺。因為對護膚美妝有著近乎痴狂的愛好,安琪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護膚品牌和心得,被很多朋友「尊稱」為護膚達人,也很樂意接受她推薦的品牌。現在,她利用工作之餘,在滿金店開了個小店鋪,「讓愛好成為第二職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她說。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過去幾年越來越發現,其實很多只是將線下的場景搬到了線上,但是人性基本的需求是不變的。比如在線直播,就是將過去的線下直播場景搬到了線上。比如電商,就是將購買商品的場景搬到了線上。那麼在購買商品這個場景中,過去大量的時間是花在「淘貨」上。特別是女性用戶,其實購買商品前大多數沒有很強的目的性,更多是通過逛街來發現便宜的好商品。過去的電商都是單純解決購物需求,但忽視了購物過程中的體驗。滿金店平臺,任何人都能成為好物分享者、受益者,這就充分體現了「讓分享更有價值」這一理念,也讓購物變得更有意思。一個女性用戶在網上花了1個小時搜索,發現好的東西,也能分享給她的朋友,在這個模式下,任何人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每個用戶都是一個KOL。
社交電商的極致模式
滿金店成立於2018年,時間不長,但就目前在小範圍內使用反饋來看,效果還不錯,滿金店的商業模式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一種分享購物的模式,比如我在滿金店開了個店(零投入),平臺有海量的質優價廉商品,店主根據店鋪定位,挑選合適的商品上架到自己的店鋪,分享給好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有人下單,那麼,你就可以獲取相應的銷售利潤,就是這麼簡單。
事實上,在滿金店之前,這種社交電商的模式已經被反覆論證過,前有拼多多、微店、小紅書等都是社交電商的典型模式,但區別在於,一:滿金店只賣正品有保障的商品,絕不接受山寨假貨,平臺商家準入門檻很高,二:過去傳統的社交電商模式都不太成功,物流跟蹤、售後客服、商品貨源都是讓店主很頭疼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滿金店,都不是問題,因為完全不需要店主操心,直白講,就是,你只管賣貨,拿收益。這背後是對於流量以及用戶參與度的思維模式的思考。
所以傳統社交電商解決是信息不對稱,然而還是沒有解決流量的問題。什麼是流量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商業社會的租金費。今天我要在人民廣場開一個奶茶鋪,那麼租金肯定很貴,這就是要支付流量成本。而我在網上開一個食品店,藉助平臺,零成本投入,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滿金店對電商行業的衝擊和思考
就在8月20日,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布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
2018年上半年新增網民2968萬人,較2017年末增長3.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高達98.3%,較2017年末提升了0.8個百分點;其中,2018年上半年新增手機網民3509萬人,較2017年末增加4.7%。此外,使用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48.9%、34.5%,較2017年末分別下降4.1、1.3個百分點;網民使用電視上網的比例達29.7%,較2017年末提升了1.5個百分點。可見,龐大的網民數量幾乎為社交電商時代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幾年其實我們一直在推薦阿里巴巴,一個大的邏輯是認為流量紅利結束後,一定是大平臺的電商幹掉垂直類電商,況且阿里巴巴還有支付和新零售帶來的線下用戶數據。事實上過去幾年基本上垂直電商都被消滅了,但沒想到有拼多多的橫空出世,滿金店的後來居上,這也讓人們從流量思維的角度,重新看待電商格局。
最後,分享一個個人觀點:電商的終極模式是由「個人獨享式」購物轉變為「社交分享式」購物,傳統電商是「個人獨享式」購物,比如:京東與淘寶。社交分享式購物,最重要的一點是讓用戶在買和賣的角色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每個人都可以把好東西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消費者可以向供應商要利益。通過人的圈層與社群,鎖定相似的一群人,提供精準、有溫度的個性化服務,以口碑傳播代替市場廣告,以黏性觸達、用戶關懷代替顯性購買需求,洞察用戶心理,抓住用戶對於消費省錢和分享賺錢的共同通點上下功夫,激發她們自己分享創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