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二階段的太空飛行器任務,它於2019年1月3日實現了月球遠端的第一次軟著陸。
通信中繼衛星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發射,6月14日至地月拉格朗日L2點軌道。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於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並於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然後降落在月球的遠端。嫦娥四號是中國首次登陸月球的嫦娥三號的後續任務。
該太空飛行器最初是嫦娥三號的後備,在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後,它便一直處於空閒狀態。嫦娥四號的配置重新進行了調整,以滿足新的科學和性能目標。和前序任務一樣,該任務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的名字命名。
嫦娥四號發射
總覽
中國探月工程劃分為技術要求逐層遞增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只要求到達月球軌道,嫦娥一號於2007年,嫦娥二號於2010年分別完成了此項任務。第二階段包括在月球上降落和漫遊,由嫦娥三號於2013年,嫦娥四號於2019年分別完成。第三階段是從月球近端收集樣本並將其發送回地球,這是未來嫦娥五號和六號的任務。第四階段包括在月球南極附近開發科研站。探月工程旨在為2030年的載人登月減輕困難,也為在南極附近建立前哨基地打下基礎。為了加快航空航天創新,降低生產成本並增進軍民關係,中國探月工程已經開始首次吸收個人和企業的私人投資。
作為探月計劃第二階段的一部分,嫦娥四號任務最初定於2015年發射。但是調整目標和任務設計拖延了這一計劃,最終它於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發射升空,於2018年12月12日8時45分進入月球軌道。軌道周線於2018年12月30日0時55分降至15公裡(9.3英裡)。在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日出後不久,它於2019年1月3日2時26分登陸月球。
該任務將試圖確定月球未探索區域的年齡和組成,並開發該工程後期所需的技術。
艾特肯盆地是古代月球上的一次碰撞時間留下的隕石坑,它現在約13公裡(8.1英裡)深,人們認為月球的深部地殼甚至地幔物質很可能已經暴露。如果嫦娥四號能夠找到並研究其中的某些物質,它將對月球的內部結構和起源取得前所未有的認識。具體的研究目標是:
測量月球巖石和土壤的化學成分
在任務期間測量月球表面溫度
用射電望遠鏡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和研究
宇宙射線研究
觀察日冕,調查其輻射特性和機制,並探索日冕物質拋射(CME)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演化和傳輸
組成成分
通信中繼衛星鵲橋
與月球遠端的嫦娥四號通信
地月拉格朗日點:位於月球背後L2軌道上的衛星可以同時擁有地球和月球遠端的視野
月球遠端不能直接與地球通信,因為傳輸信號會被月球阻擋。通信必須通過擁有著陸點和地球清晰視野的通信中繼衛星進行。作為探月工程的一部分,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於2018年5月20日發射鵲橋中繼衛星至地月L2點軌道。中繼衛星是基於嫦娥二號設計的,質量為425千克(937磅),並使用4.2米(14英尺)長的天線接收來自著陸器和月球車的X波段信號,並且將它們傳遞到S波段的地面站。
鵲橋使用借力式飛行路線以節省燃料,並用24天到達L2軌道。2018年6月14日,鵲橋完成了最後的燃燒調整,並進入了距月球約65,000公裡(40,000英裡)的L2任務軌道。這是該位置的第一顆月球中繼衛星。
鵲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中國神話故事《牛郎織女》。
龍江號微衛星
作為嫦娥四號任務的一部分,兩個微衛星(每個45千克/99磅)分別命名為龍江一號和龍江二號(DSLWP)於2018年5月同鵲橋一起發射升空。龍江一號未能進入月球軌道,但龍江二號成功進入並在月球軌道上運行至2019年7月31日。龍江二號的墜毀地點位於範根特火山口內北緯16.6956°,東經159.5170°,並形成了一個4 x 5米的撞擊坑。這些微衛星的任務目標是研究天體的高能現象,它們以非常低的頻率(1至30兆赫)觀察天空,這對應著300至10米(984至33 英尺)的波長。由於地球電離層的影響,在地球軌道上沒有進行過該頻率範圍的觀測,所以這一研究也為科學提供了潛在突破。
嫦娥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
與中國許多航天任務一樣,太空飛行器和任務的細節被限制公布。所知的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大多是仿照嫦娥三號及其玉兔月球車設計的。實際上,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後備,根據嫦娥三號的經驗和結果,嫦娥四號為適應新任務做出了調整。鵲橋中繼衛星發射六個月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於2018年12月7日協調世界時18時23分發射了著陸器和月球車。
總著陸質量為1,200千克(2,600磅)。固定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都裝備有放射性同位素加熱器單元(RHU),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則產生電能,以在漫長的月夜加熱子系統。
著陸後,著陸器延長坡道以將玉兔二號部署至月球表面。月球車的尺寸為1.5×1.0×1.0米(4.9×3.3×3.3英尺),質量為140公斤(310 磅)。玉兔二號在廣東省東莞市製造;它由太陽能供電,RHU加熱,並由六個車輪推動。月球車名義上可以運行三個月,但根據2013年玉兔號的經驗,月球車的設計得到了改進,中國工程師希望它能夠運行「數年」。2019年12月,玉兔二號打破了蘇聯月球車1號的壽命記錄。
科學有效載荷
兩個小箭頭標記的著陸點視圖,月球勘測軌道器於2019年1月30日拍攝。
通信中繼衛星,軌道微衛星,著陸器和月球車均載有科學有效載荷。中繼衛星進行射電天文學的研究,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進行著陸區月球物理學的研究。科學有效載荷部分由瑞典、德國、荷蘭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國際合作夥伴提供。
中繼衛星
鵲橋中繼衛星部署在地月L2點軌道上,其主要功能是在地球與月球遠端的著陸器之間提供連續的中繼通信。
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發射升空。它利用借力式飛行路線到達月球。第一次軌道修正策略(TCM)之後,太空飛行器就位。鵲橋在5月25日到達了L2附近。經過幾次微小調整,鵲橋於6月14日到達L2軌道。
此外,這顆衛星還擁有了荷蘭—中國低頻探測器(NCLE),這是一種在未被探索過的80千赫至80兆赫進行天體物理學研究的儀器,由荷蘭的拉德布德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共同開發。軌道器上的NCLE和著陸器上的LFS協同工作,以進行低頻(0.1至80 兆赫)射電天文觀測。
月球著陸器
嫦娥四號著陸器(左箭頭)和月球車(右箭頭)。圖源:NASA,2019年2月8日
著陸後6個月的嫦娥四號著陸器(中心)和月球車(著陸器西北方)。
著陸器和月球車攜帶有效載荷來研究著陸區的月球物理學,它具有生命科學和適度的化學分析能力。著陸器具有以下有效載荷:
降落相機(LCAM),它安裝在太空飛行器底部,並在月面上方12公裡(7.5英裡)處拍攝視頻。
地形地貌相機(TCAM),它安裝在著陸器頂部,並能夠360°旋轉,用於對月球表面和月球車進行高清成像。
低頻射電頻譜儀(LFS),用於研究頻率在0.1–40兆赫之間的太陽射電爆發並研究月球的電離層。
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LND),由德國基爾大學開發,它將測定輻射劑量,為未來人類探索月球做參考,並為研究太陽風做出貢獻。
月球微生態系統,它是一個3千克(6.6磅)密封的生物圈圓筒,長18釐米(7.1英寸),直徑16釐米(6.3英寸),它裝有種子和蟲卵,以測試植物和昆蟲是否可以協同孵化生長。實驗包括六種生物:棉籽、馬鈴薯、油菜籽、擬南芥(一種開花植物)、酵母菌和果蠅卵。排除月球的低重力和輻射,環境系統保持了容器內類地的宜居狀態。如果蠅卵孵化,幼蟲會產生二氧化碳,而發芽的植物則會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科學家期待植物和果蠅能夠一起在容器內產生簡單的協同效應。酵母菌起到調節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作用,並分解果蠅和枯死植物的加工廢料,從而為昆蟲提供額外的食物來源。這項生物學實驗是由28所中國大學聯合設計的。這種封閉的生態系統中的研究成果將有益於天體生物學研究,以及空間站或太空棲息地的長期任務中生物生命支持系統的發展,以最終達成太空農業的目標。
結果:2019年1月3日,在著陸後的幾個小時內,生物圈的溫度被調節至24°C,種子也已被灌溉。2019年1月15日,棉籽,油菜籽和馬鈴薯種子都發芽了,但只有棉籽的圖像被發布出來。但是在1月16日,由於月夜臨近時外界溫度降至-52°C(-62°F),而生物圈未能加熱至24°C左右,擬定進行一百天的實驗被迫在第九天終止,不過科學家還是獲得了有價值的信息。
月球車
全景相機(PCAM),它安裝在月球車的桅杆上,並可以旋轉360°。它的光譜範圍為420納米至700納米,並可以通過雙目立體視覺獲得3D圖像。
測月雷達(LPR),垂直解析度為30釐米時,它的探測深度約為30米;垂直解析度為10米時,探測深度將超過100米。
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它可用於成像光譜,之後用於識別月面物質和大氣微量氣體。光譜範圍覆蓋可見光到近紅外光波長(450納米至950納米)。
中性原子探測儀(ASAN),它是由瑞典空間物理研究所(IRF)提供的高能中性原子分析儀。它將揭示太陽風如何與月面相互作用,這有助於確定月球水形成的過程。
登陸地點
著陸點位於月球遠端南極艾特肯盆地中的馮·卡門撞擊坑內(直徑180公裡/110英裡),該區域尚未被著陸器勘探過。它同時具有象徵意義和科學價值,西奧多·馮·卡曼(Theodore von Kármán)是中國太空計劃創始人錢學森的博士導師。
著陸器於2019年1月3日協調世界時2時26分降落,成為第一顆在月球遠端著陸的太空飛行器。
著陸點坐標為東經177.5991°,南緯45.4446°,海拔-5935米。
降落後約12小時,玉兔二號月球車部署成功。
運作與結果
降落後的幾天,玉兔二號進入了第一次月夜休眠模式,並於2019年1月29日重新啟動,所有設備均正常運轉。在月球的第一個滿月日期間,月球車行駛了120 米(390英尺),並在2019年2月11日關閉了電源,進行第二次休眠。據報導,嫦娥四號於2019年5月識別出了月表的地幔巖。2020年1月,中國發布了著陸器和月球車採集的大量數據和高解析度圖像。2020年2月,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報導了一組月球噴出物的高解析度圖像,並對其內部結構進行了直接分析。以上都基於玉兔二號上的月球表層穿透雷達(LPR)在研究月球遠端時所做的觀察。
與其他國家的合作
嫦娥四號標誌著自2011年國會禁令以來中美兩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首次重大合作。兩國的科學家們在降落前進行了定期會談。會談包括觀察降落過程中探測器的火箭排氣所導致的在月表升起的煙霧和顆粒,以將結果與理論預測相比較。可惜在著陸過程中,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器(LRO)不在正確位置。此外美國還向中國科學家通報了他們在月球軌道上部署的衛星,而中國則與美國科學家分享了嫦娥四號著陸的經緯度和時間點。
來源 |網絡
編輯丨杜冠星
審核丨藏喆、孫淼、劉希梅
聲明丨吉林教育電視臺尊重原創版權,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管理員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