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在中國近、現、當代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科學家,都具有頗高深、廣博的文學造詣。這是因為,當時的知識分子,不管後來是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均家學淵源很深,基本上念過私塾,甚至父母也都有很高的舊學功底,而使他們受到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有很紮實、豐厚的國學知識;民國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注重通才培養、全面基礎(其實那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反對並抵制專科的、功利化的教育方式;當時的大學裡,乃至社會上,比較推崇人文情懷,有很好的人文環境。
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眾所周知的體制特色,中國的家學傳統被摧毀,舊學文化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就大受破壞,到新中國更加被打倒;大學教育過於專科化、功利化,過早分科;整個社會缺乏人文環境、過於推崇科學技術。因此,學文科的不懂得理科,學理科的更沒有人文基礎了。
不管是專才、偏才也好,還是通才、全才也好,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只要有真正的才幹,都應該合理地得到父母、老師、單位、社會的引導、培育、尊敬和重用。
下述10位現當代教授科學家,他們的文學造詣就很高深,並不亞於許多成名的文學家。
1/著名數學家、文史專家、詩人、書畫家鄭桐蓀
鄭桐蓀(1887-1963),名之蕃,字桐蓀,別號焦桐,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人。與著名詩人、學者柳亞子有郎舅之誼,且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為其女婿。
早年肄業於上海震旦大學。1908年考取清華庚款赴美留學,畢業於康乃爾大學數學系。1911年回國,在福建馬尾海軍學校、上海南洋公學等校任教。1920年至清華學校任教。1923年至1924年任清華教務長。1928年至1935年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講授中國詩詞。抗戰期間在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勝利後又回清華,直到1952年退休。
他是清華算學系創辦人之一與首任主任,曾擔任多門基礎數學課程講授,著有《四元開方釋要》、《微分方程初步》和數學史專著《墨經中的數理思想》,參與編纂《數學名詞》。
退休後通讀二十四史,於歷代興廢、山川變革,乃至名勝古蹟、遺聞軼事頗有研究。著有《禹貢地理新釋》、《元明兩代京城之南面城牆》,及《吳梅村詩箋釋》、《宋詞簡評》等文學專著。曾寫有詩詞數百篇,但多已散佚。新中國治理黃河,曾作七言百句詩《河清歌》。對於國畫、書法亦有研究。1963年10月因肺炎病逝於清華園。
鄭桐蓀天生就是學者而非詩人。他的知識結構很完善,歷史掌故相當熟悉。對於中國的朝代和歷代帝王的稱號,了如指掌。同時又頗愛研究字畫,在北平期間閒暇時常到南城琉璃廠轉轉,也收羅了不少珍品密刊,可惜「文革」時全部遭到沒收或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