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帶帶我!從《本草綱目》讀出民歌、民間傳說故事……

2020-11-30 大眾網

  今日七月十三日

  星期四

  農曆六月二十

  月名:季夏

  物候:蟀蟋居壁

  月相:更待月

  歷史上的今天

  李時珍誕生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經過27年的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

  李時珍的故鄉蘄州,岡陵起伏,陂澤縱橫。童年時,就常在離家百步之遙的雨湖漁船上玩耍,漁民打魚,他幫忙收魚簍、遞工具,從漁民們那裡認識了各種水鳥,如水老鴉、魚狗子、淘河、白臉……他還常和樵夫、農民在一起,認識了開舌黃花的蒲公英,開白色傘狀小花的土茯苓,開紫色球形小花的千日紅……

  正式行醫後,李時珍更是同情人民。「千裡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金陵版《本草綱目序》),還虛心拜漁、樵、農、獵人為師。

  此後,在楚王府當「奉祠正」,又與蛇山的僧人交朋友,並以蛇山觀音閣為診所替百姓看病;在北京太醫院,他常涉足郊區,向民間請教;待他辭官離開太醫院後,為修本草,他的足跡又遍布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河南、河北、浙江大半個中國,每到一處,都拜他人為師。

  人們的口頭俚語對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書中多次留下「野人」、「農夫」、「樵夫」、「山人」、「獵人」、「漁夫」、「車夫」等字樣。這些名字背後,有的是勞動人民的直接經驗總結出來的偏方,有的則是一些饒有風趣的傳說。

  就拿寒號鳥來說。它又叫寒號蟲、五靈脂、曷旦、鶡。

  李時珍在描述它時說:

  「曷旦乃候時之鳥(其實屬獸類)也,四足有肉翅。夏日毛採五色,自鳴若曰:『鳳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鳥雛,忍寒而號曰『得過且過』。」

  不足五十字,就把這奇特的小動物寫得栩栩如生。

  在「水萍」條下,李時珍寫道:「世傳宋時東京開河,掘得石碑,梵書大篆一詩,無能曉者。真人林靈素逐字辨譯,乃治中風方,名去風丹也。」詩云:

  天生靈草無根幹,

  不在山間不在岸。

  始因飛絮逐東風,

  泛梗青青飄水面。

  神仙一味去沉痾,

  採時須在七月半。

  選甚癱風與大風,

  些小微風都不算。

  豆淋酒化服三丸,

  鐵鏷頭上也出汗。

  說它是民間謎語故事也可,是中草藥故事也行,說它是民間傳奇又何尚不是?

  李時珍不僅把從勞動人民那裡聽來的故事寫進了他的著作,還多次引述通俗易懂的民諺和民歌。

  「穿山甲,王不留,婦人吃了乳長流。」

  ——形象地概括了穿山甲與王不留等藥物的主要功效。

  「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寧得一把地榆,不用明月寶珠。」

  ——用押韻的句式,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中藥五加皮和地榆的藥用價值。

  「有人識得半邊蓮,終朝可伴毒蛇眠。」

  「心痛欲死,速覓延胡。」

  ——把半邊蓮治療蛇傷、延胡治療心痛的功效講得透徹,易記易懂。

  「捨命吃河豚。」

  ——河豚味道雖美卻有毒,倘吃不得法,則可能斃命。引用這一俗諺,告誡人們防止中毒。

  「一葉白,食小麥;二葉白,食梅杏;三葉白,食黍子。」

  ——概括了三白草(一種利尿藥)的生長過程,總結了「農人候之蒔田」的經驗。農民從三白草的生長過程看季節變化,做到不誤農時。

  《本草綱目》中還多次引用了民歌。如:

  「芸苔」條下寫的是:

  「婦人方治難產歌云:黃金花結粟米實,細研酒下十五粒。靈丹功效妙如神,難產之時能救急。」

  「蚤休」條下寫的是:

  「俗云: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

  李時珍把民間故事和群眾語言直接寫進書裡,把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結合在一起,大大增添了文章可讀性,風趣而生動,使人讀來津津有味。

  李時珍一方面向農夫樵夫請教,一方面博覽群書。他的父親李言聞是蘄州名醫,藏書甚多,著有不少醫著,李時珍一一精讀過。

  李時珍治好了荊王府幾個疑難病症後,又能自由出入荊王府藏書閣。此後,他在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任職,更是夜以繼日地「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做到「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採」(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在書海任意馳騁卻不眼花,並能敏銳地發現自己需要的東西,加以歸納,「泛引雜說」。這個「雜」,也包括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舉不勝舉。

  如在論述雷丸的殺蟲作用時,從陳正敏《遁齋閒覽》中引出一段傳說。該書載:「楊緬中年得異疾,每發語,腹中有小蟲應之,久漸聲大,有道士見之曰:此應聲蟲也。但讀本草,取不應者治之。讀至雷丸不應,遂頓服數次而愈」。把雷丸寫得神靈活現。

  明朝中後期,從皇帝到地方鄉紳,到處求不死之藥,企圖延年益壽。由於皇帝提倡,相當程度上影響到黎民百姓。

  作為一個治學嚴謹的醫生,李時珍不隨波逐流,他在《本草綱目》引用的傳說中,就有武當榔梅果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說。不過,他又把自己實地考察研究的結果寫上了:榔梅不過是前人嫁接而變了形的榆樹果實,只能「生津止渴」和「消酒」而已,捍衛了科學的嚴肅性。

  其它如吞丹成仙的故事,吃了大如烏鴉的白蝙蝠長生不死的故事,作者也在著作中用「方士言爾,不可信」「方士迂怪之言,不足信也」等語句予以否定。有個江伯兒的故事,說的是江伯兒在肋部割肉治母病不愈,又禱告鬼神待母病好後,便將三歲小兒殺死謝神。李時珍十分憤慨地指出:這是「絕倫滅理」,是「驚世駭俗」的「愚民之見」。

  可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引的傳說不是盲目地摘抄或純客觀地引用,而是經過認真地選擇和反覆地考證,有著嚴格慎重的取捨標準。

  你以為李時珍是古板的老中醫,沒想到人家是一名呆萌的段子手。綠樹陰濃夏日長,是時候認真讀一讀大部頭豪華本《本草綱目》了!

相關焦點

  • 伍子胥傳說和「帶信廟」的由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伍子胥過昭關是一個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其中過昭關的地點,多數資料記載是在含山縣。
  • 中國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很齊又很好玩的版本
    大家一直都想找適合孩子看的中國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我終於找到了一套非常好的這類書。
  • 《本草綱目》故事:解毒驅蟲的貫眾
    《本草綱目》草部貫眾第十二卷「發明」 貫眾的故事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介紹了一個用貫眾治療骨哽(異物哽於咽喉)的故事: 在滁州(今安徽)有位姓蔣的官員,在一次宴席中因為品嘗一種名叫鯉魚玉蟬羹的名餚,一時心急不小心被一塊骨頭哽噻了喉嚨,吞咽不下去又吐不出來,咽喉疼痛難忍。
  • 崖州民歌:傳唱瓊南六百年_海南故事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民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流行性和傳承性的特性。崖州民歌是古崖州地區閩南「客話」民眾在社會生活中滋潤心靈,涵養精神的文化精品,體現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需求。民歌者,民間歌謠也。傳統崖州民歌的作者應是當地的民眾,在漫長的歲月中,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而創作,表達歌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
  • 中國民歌的起源及歷史發展
    中國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於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於想像
  • 光彩明豔的華池民歌
    十個窯洞九個空,院子裡邊長成黃蒿林,還沒有人神(住)……」好不容易碰到一家煙洞裡還能冒煙的人家,討得幾口黃米乾飯、喝兩口清水,緩一緩磨得滿是水泡的雙腳,當疲憊的身子重新流淌著生命的暖流後,李世劉的父親就彈起三弦說上一段書,上古傳說、歷史故事等,感謝主人家的救命之恩……跟著父親耳濡目染,或許是一路上吸入了太多風沙、咽下了許多苦水,李世劉有著高亢嘹亮
  • 合陽民間故事;入木三分新解
    合陽民間新故事 入木三分新解 作者;成三順 王義華 合陽縣名人故事甚多,話說合陽縣黑池鎮原來的東城門洞上寫著「古晉墟」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民間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303----361年)一日路過此地,適值當地人們正在建城樓
  • 我是「說書人」張大春,從文人墨客到神鬼傳說,如何講好民間故事,問...
    我是
  • 貴州民間故事:神仙開河的傳說
    雲上烏蒙|獨家原創   貴州民間故事:神仙開河的傳說   三塘鎮街背後有一條神秘的河,名叫幹河。那河道從出水洞到落水洞的距離最多不過五裡長。
  • 貴州民間故事:稻子樹的傳說
    雲上烏蒙|獨家原創   貴州民間故事:稻子樹的傳說   開天僻地的時候,人們不會種田種地,只會採野果、打獵捉魚為生。種莊稼從田公、地母開始。   田公地母是一對夫妻,他們住在一個平坦的壩子裡。田公上山打獵,下海捉魚,地母採集野果。
  • 民間傳說拾遺——危險的雞冠蛇是什麼動物?
    自古以來,蛇就是一種富有靈性的動物,東北民間將它奉作五大仙家之一,道籍《太上感應篇》中也寫道"無故殺龜打蛇,上天不能庇護。"而在中國的東部、南部地區,廣泛流傳著關於雞冠蛇的傳說。
  • 民間故事|人蛇仙侶
    民間故事|人蛇仙侶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多年前,大龍山下有個無名小村,村裡有個叫吳二壯的樵夫。這小夥人雖然生得有點黑蠻,但心眼不壞,只是有一股子痴傻勁。不知誰開始叫他吳二傻,他也不介意,慢慢吳二傻這外號就叫開了。吳二傻28歲了,還沒娶到媳婦。
  • 關於民歌有話說
    王人天民歌,就是民間創作演唱的歌,是一切民間歌曲的總合,它包括了山歌、小調、孝歌、童謠以及其他在民間演唱的歌曲。掛紅詞、端公司娘唱的調子、洞經歌曲、喊(劃)拳歌、畢摩詞等都屬於民歌。民歌由於產於民間,便有了健康和不健康的兩類,有的甚至已經是落後愚昧迷信的了。
  • 帶你看看十二傳說
    十二傳說喜歡tvb探案的同學請到這邊排好隊,今天要介紹一部關於民俗學探案的故事。什麼是民俗學?可能聽了這麼多還是一頭霧水,簡單講就是用科學的角度講述民間傳說故事。你是不是想到一款叫做走近科學的節目。沒錯就是這種既視感,而且你千萬不要被這種封面所欺騙。封面看似是一部關於靈異怪談種種的神秘山洞,但其實卻是一部披著靈異外皮的推理劇。起初看是一些關於香港地界的相關都市傳說。我上網一查竟然真的被相關報導過。
  • 英國民間傳說中最恐怖的10個故事
    從某一時期的文字記錄中可以看到民間信仰的片段,但直到17世紀才開始努力記錄口述故事。查爾斯·佩羅特(1628-1703)是這一領域的先驅,也是第一個記錄灰姑娘和小紅帽等永恆故事的人。格林兄弟在19世紀也做過類似的工作。今天,這些開拓性的研究人員的工作已經確保了古老的民間主題和故事繼續迷惑和徵服我們。
  • 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生物之「殭屍」
    這種恐懼也傳染到對屍體的恐懼,於是中國人將一些出現了奇特變化的屍體稱之為殭屍,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殭屍」這種奇特的存在,如果你也感興趣的話,請在下方點讚關注或在評論區留言評論哦。一,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殭屍」殭屍:顧名思義,僵硬的屍體。
  • 臨沂有哪些民間傳說故事 臥冰求鯉的事情了解一下
    而在臨沂的身上,更是有著許多的民間傳說,而你又知道多少的民間故事或者是傳說呢?小編接下來就為你們盤點一番。1、臥冰求鯉臥冰求鯉算的上是臨沂最出名的一個民間故事傳說了,主要講的是孝子王祥在冬天的時候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這件事也被後世奉為了孝道的經典故事。
  • 古代民間傳說的陰陽眼應是一種眼球疾病
    陰陽眼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擁有陰陽眼的人大多心靈純淨,並且這些人被稱為神人或者通靈者。他們的眼睛能夠看到正常人用肉眼看不到的,也就是「鬼魂」這類。但是這種民間傳說的陰陽眼是不被科學認同的,因為這類超自然的東西不能用科學實驗來證實,所以大多科學家認為這種「陰陽眼」的情況是由眼睛產生的幻覺或者是精神分裂,但是這種說法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質疑,不能解釋為什麼兩個擁有陰陽眼的人,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會看到同一種現象。陰陽眼也是屬於我國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全概的以封建迷信方式看待,這類民俗文化應該得到尊重。
  • 民間傳說與歷史事實之間的關係
    傳說是在老百姓口中流傳的關於某人、某事、某個地方或某個物體的口述性歷史。民間傳說內容的來源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內容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不斷地進行改編。原本真實發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虛構的情節,形成帶有奇幻色彩的民間傳奇故事,不再是完全地按照歷史事實來敘述。
  • 民間故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故事年代不詳。冀州有座鎖岡山,山下有一村莊,村裡住著一位老中醫,姓吳,人稱「吳中醫」。每逢中秋前後,他都要到山中採藥。這一年八月十五這天,他又到山中採藥,沒想到迷了路,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了,吳中醫借著朦朧的月光往回走。前面有一棵大梧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