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月十三日
星期四
農曆六月二十
月名:季夏
物候:蟀蟋居壁
月相:更待月
歷史上的今天
李時珍誕生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經過27年的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
李時珍的故鄉蘄州,岡陵起伏,陂澤縱橫。童年時,就常在離家百步之遙的雨湖漁船上玩耍,漁民打魚,他幫忙收魚簍、遞工具,從漁民們那裡認識了各種水鳥,如水老鴉、魚狗子、淘河、白臉……他還常和樵夫、農民在一起,認識了開舌黃花的蒲公英,開白色傘狀小花的土茯苓,開紫色球形小花的千日紅……
正式行醫後,李時珍更是同情人民。「千裡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金陵版《本草綱目序》),還虛心拜漁、樵、農、獵人為師。
此後,在楚王府當「奉祠正」,又與蛇山的僧人交朋友,並以蛇山觀音閣為診所替百姓看病;在北京太醫院,他常涉足郊區,向民間請教;待他辭官離開太醫院後,為修本草,他的足跡又遍布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河南、河北、浙江大半個中國,每到一處,都拜他人為師。
人們的口頭俚語對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書中多次留下「野人」、「農夫」、「樵夫」、「山人」、「獵人」、「漁夫」、「車夫」等字樣。這些名字背後,有的是勞動人民的直接經驗總結出來的偏方,有的則是一些饒有風趣的傳說。
就拿寒號鳥來說。它又叫寒號蟲、五靈脂、曷旦、鶡。
李時珍在描述它時說:
「曷旦乃候時之鳥(其實屬獸類)也,四足有肉翅。夏日毛採五色,自鳴若曰:『鳳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鳥雛,忍寒而號曰『得過且過』。」
不足五十字,就把這奇特的小動物寫得栩栩如生。
在「水萍」條下,李時珍寫道:「世傳宋時東京開河,掘得石碑,梵書大篆一詩,無能曉者。真人林靈素逐字辨譯,乃治中風方,名去風丹也。」詩云:
天生靈草無根幹,
不在山間不在岸。
始因飛絮逐東風,
泛梗青青飄水面。
神仙一味去沉痾,
採時須在七月半。
選甚癱風與大風,
些小微風都不算。
豆淋酒化服三丸,
鐵鏷頭上也出汗。
說它是民間謎語故事也可,是中草藥故事也行,說它是民間傳奇又何尚不是?
李時珍不僅把從勞動人民那裡聽來的故事寫進了他的著作,還多次引述通俗易懂的民諺和民歌。
「穿山甲,王不留,婦人吃了乳長流。」
——形象地概括了穿山甲與王不留等藥物的主要功效。
「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寧得一把地榆,不用明月寶珠。」
——用押韻的句式,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中藥五加皮和地榆的藥用價值。
「有人識得半邊蓮,終朝可伴毒蛇眠。」
「心痛欲死,速覓延胡。」
——把半邊蓮治療蛇傷、延胡治療心痛的功效講得透徹,易記易懂。
「捨命吃河豚。」
——河豚味道雖美卻有毒,倘吃不得法,則可能斃命。引用這一俗諺,告誡人們防止中毒。
「一葉白,食小麥;二葉白,食梅杏;三葉白,食黍子。」
——概括了三白草(一種利尿藥)的生長過程,總結了「農人候之蒔田」的經驗。農民從三白草的生長過程看季節變化,做到不誤農時。
《本草綱目》中還多次引用了民歌。如:
「芸苔」條下寫的是:
「婦人方治難產歌云:黃金花結粟米實,細研酒下十五粒。靈丹功效妙如神,難產之時能救急。」
「蚤休」條下寫的是:
「俗云: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
李時珍把民間故事和群眾語言直接寫進書裡,把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結合在一起,大大增添了文章可讀性,風趣而生動,使人讀來津津有味。
李時珍一方面向農夫樵夫請教,一方面博覽群書。他的父親李言聞是蘄州名醫,藏書甚多,著有不少醫著,李時珍一一精讀過。
李時珍治好了荊王府幾個疑難病症後,又能自由出入荊王府藏書閣。此後,他在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任職,更是夜以繼日地「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做到「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採」(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在書海任意馳騁卻不眼花,並能敏銳地發現自己需要的東西,加以歸納,「泛引雜說」。這個「雜」,也包括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和傳說,舉不勝舉。
如在論述雷丸的殺蟲作用時,從陳正敏《遁齋閒覽》中引出一段傳說。該書載:「楊緬中年得異疾,每發語,腹中有小蟲應之,久漸聲大,有道士見之曰:此應聲蟲也。但讀本草,取不應者治之。讀至雷丸不應,遂頓服數次而愈」。把雷丸寫得神靈活現。
明朝中後期,從皇帝到地方鄉紳,到處求不死之藥,企圖延年益壽。由於皇帝提倡,相當程度上影響到黎民百姓。
作為一個治學嚴謹的醫生,李時珍不隨波逐流,他在《本草綱目》引用的傳說中,就有武當榔梅果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說。不過,他又把自己實地考察研究的結果寫上了:榔梅不過是前人嫁接而變了形的榆樹果實,只能「生津止渴」和「消酒」而已,捍衛了科學的嚴肅性。
其它如吞丹成仙的故事,吃了大如烏鴉的白蝙蝠長生不死的故事,作者也在著作中用「方士言爾,不可信」「方士迂怪之言,不足信也」等語句予以否定。有個江伯兒的故事,說的是江伯兒在肋部割肉治母病不愈,又禱告鬼神待母病好後,便將三歲小兒殺死謝神。李時珍十分憤慨地指出:這是「絕倫滅理」,是「驚世駭俗」的「愚民之見」。
可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引的傳說不是盲目地摘抄或純客觀地引用,而是經過認真地選擇和反覆地考證,有著嚴格慎重的取捨標準。
你以為李時珍是古板的老中醫,沒想到人家是一名呆萌的段子手。綠樹陰濃夏日長,是時候認真讀一讀大部頭豪華本《本草綱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