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拍到了啥 要由他們「打包」傳回

2020-11-24 華商網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後,地面上的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可能就是探測器拍攝的火星照片了。那麼這些照片怎樣才能傳回地面呢?

  近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李雲松教授,他所負責的圖像傳輸與處理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


  五個載荷多種類型圖像和數據 都要壓縮後傳回

  為什麼要對圖像進行壓縮?李雲松教授介紹,圖片等數據的傳輸,首先要把通道建立起來。火星車上和環繞器上都是有天線的,數據的傳輸過程,就是從火星車傳輸到環繞器,再從環繞器傳回到地面。有天線、有發射,物理鏈路就建立起來了。這就相當於修了一條從火星到地球之間的路,數據就相當於這條路上跑的車。但問題在於想運的東西很多,道路又很窄。火星距離地球,最遠距離4億多公裡,最近距離也有約5500萬公裡。能量的損耗是跟傳輸距離的平方是成反比的,這麼遠的距離意味著信噪比就很低了,導致有效傳輸速率很低。為解決這個問題,要麼把路修寬一點,要麼把貨物進行壓縮處理。我們做圖像壓縮,就是要把這個『貨物』壓得緊一點。這樣才可以實現在有限寬度的道路上,傳輸的東西更多一點。」

  「這次是我們處理數據類型最多的一次,有彩色的,有高光譜的,還有雷達的,每種類型對壓縮的要求都不一樣。火星探測一共是13個科學載荷。所謂科學載荷,就是有一定科學目的的探測設備。其中有5個載荷是需要進行數據壓縮的,我們參與了全部壓縮任務。」

  核心算法大部分在前期已驗證 難度在於資源受限下的性能提升

  圖像壓縮任務難點主要在哪裡?李雲松教授介紹,受到能源、體積重量以及可靠性等硬性條件的限制,能夠用於壓縮處理的硬體資源很少。

  「所以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資源非常受限。大部分核心算法其實在探月以及其它的對地觀測任務中都是驗證過的。主要的難度在於怎樣按照火星科學應用對於數據質量的更高要求,進一步對算法進行優化,一方面提升壓縮質量,另一方面要在更小的資源裡實現出來。這就好比房子就這麼大,但又想放進很多東西,這時候就需要把所有的空間都利用充分。所以在把東西放進去前,需要把任務分解得很細。」

  「雖然數據壓縮得越小,就越方便信息傳送,但壓得太小可能就會有損耗,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數據。好比要快遞一條被子,把它壓緊了,所佔的空間就會小一點。回來一打開它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無損』。但若是快遞一盆花,枝葉很多,有的地方可能就要裁剪以後再運輸,那它就跟原來就不一樣了。這就要考慮,怎樣做才能儘可能地沒有損害。

  對照片進行拼接 目的是為了建全景地圖

  是不是也會有全景照片或AR模式的照片,可以讓人們在地球上沉浸式體驗火星地貌?

  李雲松教授介紹,之前的嫦娥3號上就有全景相機,嫦娥4號上也有,數據是傳回來以後在地面拼接處理的。但火星車以後可能會有一些直接拼接的工作。直接拼接的目的,實際上是為構建一個完整的地圖。因為火星車在火星上會面臨很多未知,不知道下一步會掉不掉到坑裡,也不知道路線應該怎麼走,因為上面也沒有標準的路。這時就需要首先要分析清楚。只有把地圖建起來,才能夠決定從這個點到那個點應該怎麼走,怎樣選一條比較比較可靠的路線。當然傳到地面的話,是希望探測到的東西最後是一張大圖。

  傳輸誤碼可能會導致壞點 在一定範圍內可以修復

  這麼遠的距離,傳回來的圖像會不會有壞點?李雲松教授說,壞點主要是由於傳輸過程中出現誤碼或數據丟失,誤碼就是1變成0,0變成1,這時候有的地方恢復以後可能就會出現壞點。為避免這種錯誤,一般會加一些糾錯的方式。也就是說雖然錯了,但在一定範圍內可以糾正過來。但如果超出限度了,也還是會出錯的。因為影響因素比較多,包括信道也並不是會一直穩定,有時還會斷掉。斷掉的這段時間,數據就全都沒有了。

  環繞器搭載了高解析度拍攝設備 對特別關注目標的圖像不壓縮

  常常看到有人在網上發個圖,說是火星上發現了什麼動物、建築的形象,但其實都是猜測的。那麼火星車拍攝的圖片像素能達到什麼程度?李雲松教授介紹,這次火星環繞器上搭載了一個高解析度的拍攝設備,具體解析度還需等官方正式公布。

  「對我們的工作來說,解析度是會有影響的。我們在圖像壓縮上設置了很多參數,最好的是完全不去做任何壓縮,也不會有任何損失。這只是針對那些局部的特別關注的目標,才可能會選擇這種模式。但更多的還是巡視方式,所以還是要做大壓縮比,這樣才能保證比較快速地傳回來。由於各種數據的特性以及最後對質量的要求不一樣,我們這次在技術上的突破,主要就是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根據其不同的特性和質量要求,開發設計了對應的高性能的壓縮方式,確保性能好、複雜度低、可靠性高。」

  火星車會自動規划行進路線 自動尋找感興趣目標

  李雲松教授介紹,為克服超遠距離帶來的信息傳遞延時問題,他們也在參與在做一些智能化處理。「就是讓火星車可以自主探測,不需要人來指揮,讓它能有一定的自主性。比如說火星車落到火星表面上以後,它會自動地去規划行走路線,會自動去找到它感興趣的目標。而為了讓火星車對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感興趣』,會提前做一些訓練,包括對各種地質、礦石、礦物,或者一些提前已設想到的目標。但不可能全都覆蓋,所以也會有所謂的異常檢測方式。這種方式不是預先設定要看什麼,而是說要來分析面前的東西有沒有可能會含有新信息或存在風險。」

  環繞器探地雷達可穿透表層 探測火星有沒有水

  那麼這次給火星探測車有沒有加載找水這樣的任務?李雲松教授表示是有的。這次在環繞器上裝了個探地雷達,可以穿透火星表層,探測十幾米或者幾十米深度範圍內有沒有水。

  李雲松教授表示,美國的也好,歐洲的也好,相比來講,咱們這次探測方式是比較全面的。有拍火星表面圖像的,有拍地下水體的,也有拍地質和物質成分的,也有做微觀探測的,還有一些可能要探測火星上面的空氣,另外還有對聲音、磁力等各方面的探測。對咱們國家來說,可以叫一步到位的探測計劃。但與此相應,風險也很大。「只要能夠發射成功,火星車成功著陸,那麼後續工作的可靠性方面,就跟前面的探月階段很接近了,我們還是比較有把握的。期待是7個月以後,我們能夠看到來自火星的圖像。」

  「通過智能化處理技術,希望火星車能走得更快更穩」

  著陸之後火星車在上面主要開展什麼工作?李雲松教授表示,雖然著陸點是預先選好的,但這個區域的環境是未知的,火星車要開展相對比較自由的、有些可能是完全自主的活動和探測,會存在很多風險。「以前玉兔號在月球上的探測速度很慢,因為要保安全,又是通過遙控的方式。這次希望在後續通過智能化處理技術,讓我們的火星車能夠行走得更快更穩。」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文/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報社方正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 |「天問一號」拍到了啥,要由他們「打包」傳回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後,地面上的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可能就是探測器拍攝的火星照片了。那麼這些照片怎樣才能傳回地面呢?近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李雲松教授,他所負責的圖像傳輸與處理團隊參與了本次火星探測中多個科學載荷的圖像和數據壓縮任務。
  •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去火星看啥?
    在哪裡發射天問一號?中國的長徵五2016年11月首次發射就是在海南文昌,長徵五號B是長徵五號系列的第二個型號,今年5月5日首次在文昌發射成功,海南文昌是中國最新建設的一個航天發射場,是專為中國未來天宮空間站、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測新建的發射場。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程,「天問一號」發射
    剛剛,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記者為您帶來新鮮出爐的火星探測全解讀!
  •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天問一號大家都聽說了吧,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喜歡歡迎點讚2020年7月23日下午,我國首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搭乘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奔赴火星。先給介紹一下啊,這個登錄火星要幹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問一號的目標第一步:繞我們先在火星上空看看有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注意:若威鋒 App 端無法直接點開連結,請嘗試長按)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位於海南島東北部的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了歷史性時刻,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預計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 7 個月後抵達火星附近。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米/秒的速度,之後完成分離,直接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完美完成深空機動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兩部分共同組成,火星探測器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是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的重大標誌性工程,在8月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
  • 「天問一號」拍了拍「火星」:中國來了!陝西動力助力問天
    但駕長徵御天問,夢啟九州探穹宇!今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發射任務也成為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裡程碑。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11日至24日環繞火星運行,並於2021年4月23日降落一臺火星車到火星表面,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目標,進行時長90天的火星探索工作。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成行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一部分,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立項,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螢火一號原計劃是為了參與中國國家航天局、歐洲宇航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等國合作的探測火星計劃,以此計劃為藍本中方可附帶一顆小型衛星,於是加速開發出迷你探測機螢火一號,原預計於2009年順便搭載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2012年10月注入火星軌道,進行環繞火星的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線上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天問一號」,代表中國向火星「發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2000多年前,屈原曾發出嗟嘆。而今,「天問一號」將勇敢作答。2020年4月2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 火星,央企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行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任務)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實現針對火星的「繞」「著」「巡」三合一壯舉。
  • 外媒:中國首次執行的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意味著什麼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按計劃即將發射,德國媒體7月4日刊文解析,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背後一些重要信息你了解多少?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目標是環繞並探測火星。「天問一號」這個名稱因何而來?何時發射?在哪裡發射?德國之聲7月4日指出,中國2020年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天問一號」預定於2020年7月至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2月開始執行火星探測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傳回地月合影
    中新網北京7月28日電:記者28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目前飛行狀態良好,能源平衡、工況正常,地面測控跟蹤穩定,飛行控制和數據接收有序通暢,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天問一號探測器已脫離地球引力影響範圍,進入行星際轉移軌道,飛離地球超過150萬公裡。
  • 「天問一號」拍了拍「火星」
    (天問一號任務)!天問一號將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並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這些探測結果幫助科學家們初步了解了火星的地表環境及大氣狀況,使人們認識到火星上基本不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事實。
  • 中國天問一號傳回自拍照,火星之旅不需要自拍杆
    天問一號作為中國首次著陸探火工程,在全國慶祝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天問一號也在火星之旅的途中,拍攝了「自拍照」。這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首張「自拍照」,但是天問一號既沒有手臂,也沒有攜帶自拍杆,自拍照究竟是怎麼拍攝的呢?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西安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
  • 火星探測有多難?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直到三年後,終於由美國的「水手4號」首次完成火星飛越,成為首例成功探測火星的人造衛星。此後,包括「水手6號」在內的多顆探測器順利完成任務。尤其是1971年發射的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20世紀90年代以後,火星探測更加頻繁,「火星快車」「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等多顆探測器飛向火星。然而,火星探測的成功率到目前只有50%左右。火星探測到底難在哪?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34;是中國正在計劃進行中的一項火星探測任務,是隸屬於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首次公開亮相。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34;,計劃在2020年7月23日到8月5日之間擇機發射。由於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軌道周期問題,從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一般要選擇在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那段時間,而這樣的時間大約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這個時間就叫做發射窗口。上一次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在2018年4月到5月之間,而今年的7月到9月是又一次窗口,如果錯過了這個窗口,則需要等到2年後了。
  • 「天問一號」肩負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挑戰歐美未完成的火星任務
    這架火箭今天執行的任務是送一輛火星車和一架軌道飛行器組成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天。這意味著中國人4年前立項的靠自己登陸火星的計劃正式實施了。這次發射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技術難點。就是先繞火星軌道運行,然後降落在火星上,最後用火星車在火星上巡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