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吃人」這個詞,你想到了什麼?是老虎吃人,還是食人魚吃人?你有沒有想過人吃人呢?沒錯,就是人吃人。
曾在美國有一個真實例子,受害者被人啃到只剩鬍子,場面多麼殘忍!
在我國也曾發生過真實的人吃人事件,不過是在特殊環境下的。曾經有一部電影,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的情況,就是電影《一九四二》。它主要描述的是在1942年河南發生的大饑荒事件。當飢餓佔據人類的大腦,一切不可能也變成了可能,瘋狂的吃人肉,死屍事件也被殘忍地上演。
不過我今天要說的是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日記》,我國第一部白話小說。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魯迅。
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曾被毛澤東評價為中國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鬱達夫說過,要了解中國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李澤厚曾說過,有兩部散文性的文字可以百讀不厭《紅樓夢》和《魯迅全集》。魯迅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家庭環境的作用離不開。家庭的破敗使他看清了世人的面目——虛偽,殘忍,墮落,但同時也培養了他從陰暗面看待社會人生的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培養了魯迅愈挫愈勇,剛正不阿,從不向任何專制低頭的硬骨頭精神,促使魯迅先生接近農民,為從事寫作打下了基礎。
1918年,5月,魯迅先生寫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第一次向統治的封建禮數發起猛烈攻擊,促成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發生。而《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第一次用這個筆名,也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
《狂人日記》講述了一位以「狂人」為主人公的視角,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狂人」,一個被逼迫發狂的精神病患者和最先覺醒的知識分子混合統一的形象;其特點是病態和清醒交織,雜亂和條理結合,順從和反抗統一,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懷疑精神,自省意識,憂患意識以及深深的孤獨寂寞心裡。最令人深刻的莫過於那一句又一句的「他們要吃了我」。而這種「我亦吃人,自己吃自己,自我意識的消失」無不透露出這個深刻性,以及那種普遍性,長久性。
身體的「吃人」是恐怖的,那在政治上的權利,觀念上的道德,倫理上的輩分,性別上的男性,貧富上的富吃窮,年齡上的大吃小又不恐怖嗎?
中國原創性的文化:忠孝,節義,仁愛,平和,廉恥,在《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傳統中被視為「吃人」。為什麼這種優秀的傳統美德會被寫成如此殘忍的行為?是社會的悲哀吧。我想,魯迅是教會我們如何活著的思想家,他教會我們如何生存,有價值,有尊嚴,幸福的活著,願「吃人」這種事不再發生,願世界沒有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