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等同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熊本地震,也讓中國感受到了一些「餘震」。4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慰問日本熊本日中友好協會的微博被熱傳,閱讀很快超過800萬。
「作為一個粉絲數量不到兩萬的官博,引起大批量的轉發與評論,是我們意料之外的。說明大多數中國民眾是理性的。3月底日本熊本縣日中友好協會的人剛剛來過,才剛過去半個月,日本就發生了這場地震,20多年來,我們一直保持緊密聯繫,災難後對日本遇難者的慰問是最起碼的禮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宣傳處的於潔塵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日本政府當局扭曲歷史等行為,我們一直表示強烈抗議,但是對日本友好民眾一直是友好的態度。」
然而,到4月17日時,「餘震」還是產生出了一個讓人驚訝的變化——一些開始在網絡上頻頻發出「慶祝日本地震」的言論。他們忘了「慰問」是一個普通人類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歷史」從來不應該成為「幸災樂禍」的理由,也和「愛國主義」沒有半毛錢關係。
當然,這種讓人驚訝的事兒不是主流,熊本地震帶給我們的驚訝,也並不應該是這些。
鳳凰衛視駐東京首席記者李淼,在日本生活了19年,曾在日本NHK電視臺擔任中文節目主持人,2007年加入鳳凰, 組建東京記者站, 是唯一活躍在首相官邸和外務省記者俱樂部的華人記者,也是最早被日本媒體圈接受的中國女記者。311日本大地震時,她堅持在晃動的直播間連線的新聞讓很多觀眾記住了她。4月14日熊本地震之後的14分鐘,鳳凰衛視資訊臺開啟直播,連線發回報導的正是她。【連結:李淼是誰?】
儘管已經非常熟悉日本地震多發的環境,也經歷過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還是讓這位資深記者非常驚訝。相信你看過她所經歷的事,只會比她更驚訝。
當李淼從東京趕到熊本後,一方面不斷連線直播,發回最新災情和救援消息,尤其是地震中受災害影響的華人情況。同時,她也在微博和朋友圈裡分享著那些在日本民眾看來理所當然,在外人看來非常令人驚訝的細節。
避難所物資緊缺,在政府組織的救援物資開始發放之前,當地民眾就從自家湊出食物,同時組織了義工為1500名災民服務,發放晚飯。人們不是抱怨,而是積極尋找力所能及的解決方案,抱團自救。
無論是少則百人,還是多則千人的避難場所,留給李淼印象最深的是兩點——排隊和安靜。避難場所的條件不算最艱苦但絕不算舒適,人們仍然可以做到自發地排隊領取救援物資。
災民能夠有序配合救援,並不是因為災情不嚴重。在重災區益城町,房倒屋塌,地面開裂,儘管救援物資已經到位,但能夠提供的物資數量依然有限。
儘管民眾排起的長龍在廣場上繞了幾個彎,甚至在重災區,排隊1小時,你只能領取到一個飯糰,而且其間餘震不斷,但也沒有人喧譁、吵鬧或插隊,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依然能夠主動伸出援手。
這是百人排隊的場面:
這是千人排隊的場面:
在公共避難場所內,大家都是睡在紙板上。伴隨始終的是餘震,以及是否還會再發生大震的擔心。
不過儘管如此,避難所內還是有這樣一些讓人吃驚的細節。在600多災民居住的避難所,不但有義工從事服務,在飲用水都難以保障的災區,居然衛生間還能保持乾淨整潔,連打水的水桶都排列整齊;
而且災民也非常有秩序,遵守垃圾分類等等避難所的管理安排。
政府救援人員和物資到位之後,災民生活、醫療衛生的工作陸續鋪開。
先來看看夥食安排,簡單的餐食有飯糰,豐盛一些的餐食則有沙拉、意面、炒麵等等選擇。救援隊伍紀律嚴明,將提供給災民和救援人員自用的餐食嚴格區分。
除了自衛隊救援人員,包括義工、記者在內,所有災民之外的人員都非常自律,不佔用救援物資。比如李淼在避難所內休息使用的紙板,是災民不用剩下的,休息的位置也選擇的是離風口近的空位;來自各地的義工團體,食宿也都是自理。概括一句話,就是不給災民添麻煩。
細心的你,可能注意到了李淼發回的內容裡,幾次提到洗澡,雖然她沒有澡可以洗。熊本地震第二天,日本自衛隊就在災區提供了「入浴支援」,搭建起了臨時泡澡間,讓熱愛洗澡的日本人得到片刻放鬆。很難想像這樣的裝備也能出現在災區,而且功能齊全,救援人員用4小時就把帳篷搭建完成。
接下來,是醫療救助。在地震已經造成三千人受傷的熊本,紅十字醫療隊不但醫治災民,還把為每位病人的治療情況做了病歷記錄保存,讓複診時有據可查。
以上細節,是不是讓你感到吃驚?有話想說,可以在下方留言。
4月16日,在日本熊本縣益城町,人們行走在遭地震損毀的街道上。 新華社發
此次地震震中位於陸地,震級高、震源淺,但目前地震造成的遇難者人數相對較少。而近年在日本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中,人員傷亡相對也都比較輕微。驚人的細節,提示我們要去思考,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是怎麼做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的?
據統計,地震災害中近90%的人員傷亡都與建築物倒塌破壞有關。提高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是保護民眾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築才被允許建造。根據這部法律,建築材料都要經過官方認證,不合格的建材很難在市場上流通。
4月16日,在日本熊本縣益城町,救援人員走過一處損毀的街道。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儘管地震難以準確預報,但地震發生時,如果有完善的監測網絡發出警報,還是能為人們避險求生爭取寶貴時間。此外,沿海地區的地震可能引發海嘯,地震監測網絡的預警也有助於減少海嘯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
日本氣象廳在全國約2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全國約8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上千個監測站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網絡。一旦發生地震,有關部門立即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數據,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並由氣象廳迅速發布緊急地震速報。
圖片來自網絡
另外,日本氣象廳預先設定有可能發生海嘯的斷層,對海嘯的數值進行模擬演算,將演算結果作為海嘯預測資料庫進行積累。實際發生地震時,立即從資料庫中檢索與發生地震的位置和規模相對應的預測結果,迅速向沿海地區發出海嘯警報。
為儘量減少自然及人為災害造成的損失,日本先後制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災難救助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了發生災害後應採取的對策。
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災物資的儲備和運輸體系,確保災民在災後能及時獲取必要的救急物資。首先,鼓勵每個家庭在家中儲備救災物資,存放能夠維持一家人三天到一周的飲用水和食品。其次,在各個自治體建立救災物資儲備中心或儲備點,儲備帳篷、被褥、發電機及燃料、手電和食品等應急物資,該地區一旦發生災情就可以及時就地發放,保證災民的生活必需。
4月16日,在日本熊本縣益城町,人們聚集於避難所內
日本全國各地設有的防災倉庫內儲存了各種防災物資。例如在東京六本木新城的防災倉庫裡,儲存了10萬人份的應急食品,有罐頭、自熱食品、瓶裝水等各種應急食品。此外還有垃圾袋、溼紙巾、安全帽、內衣、毛巾等日用品。這裡的飲用水、應急食品能保存3至5年。
日本民眾的較強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也在地震發生後的自救中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政府會向民眾分發地震防災手冊、傳授預防海嘯的知識、舉行防災訓練、熟悉避難路徑和避難屋所在地等。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是9級強震,由於防災意識的普及,災民們能夠有條不紊開展自救。
日本的地震教育做到了從娃娃抓起,一些小學經常舉行防震演習,教育孩子們一旦發生地震不要慌亂,要保護好頭部,從容有序躲避。社會上也時常開辦一些防災救災展覽和研討會。許多地方都有專門的地震防災中心,主要向居民尤其是中小學生普及地震相關常識,並由專業人員傳授正確的急救和自救方法。
2015年9月1日 ,日本東京的一所小學舉行地震演習時,學生們躲在桌子下面
日本政府於1960年將每年9月1日定為防災日。各地在防災日前後經常舉行各種防災演習,以提高救援部門應急反應能力和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
日本主婦們長期從事家務活動,也積累了豐富的室內防震經驗。由於地震可能引發燃氣管道破裂甚至火災,因此一覺察到大地搖動她們就立即關閉廚房火源,打開可出逃的門窗。日本家庭通常會準備幾個「防災袋」,裡面有多種應急用品,包括食品、飲用水、藥品、手電筒、毛巾、口罩、繩索、口哨等。主婦們會定期檢查和更換這些應急用品,以防過期或失效。
在辦公室、商場、街道等其他場合,日本人也設計了不少避險和互救方式,比如牢記發生地震時避免停留在貨架或懸空物體附近,一些公共場所繪製有詳細的逃生路線圖等等。
更詳細的防災經驗,有興趣的話可以戳連結了解下《東京防災》手冊的內容。【連結:《東京防災》中文版 】
最後的最後,李淼還給大家捎回一條消息。乃們關心著的熊本部長,震後雖然一直沒更新推特,但熊本部長本人,一切平安,並沒有受傷。因為目前以救援災民為先,所以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更新推特。讓大家勿念。
為受災的人們祈福
快快恢復,元氣如初
猜你喜歡
為什麼丹麥人總是生活得那麼幸福? | 黃海波:讓理想放飛的地方,鳳凰 | 中國人有權佔領日本,為何不佔? | 克隆"人化豬",韓國人這是要上天嗎? | 中國最幸福職業排行榜出爐,你上榜了嗎? | 唯有愛與青春不可辜負|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電視劇 |當紅女主播,你以為憑的只是好看?| 一代煙王褚時健:絕不庸碌過一生 | 竇文濤魯豫為什麼還沒在一起?
本期編輯:常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