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向敢怒敢言的知名編劇汪海林,又曝出了一個娛樂圈「潛規則」——編劇們已經很多年沒寫過超過兩行的臺詞了,流量明星背不下來。
「流量經濟」扭曲至此,讓不少人驚掉下巴。
前有「摳圖」「念數字」,今有「背不過兩行詞」,近些年,流量明星因業務能力差一直飽受詬病。更重要的是,大量作品因此撲街,帶累著行業名聲一路走低。
可弔詭的是,儘管「鮮肉」一詞已經「由香變臭」,「流量+IP」模式也不再能隨意「割韭菜」,流量綁架行業的現象卻沒有得到太大改觀。那些有話題無作品的明星,以及有流量無質量的劇目,始終是「熱搜」常客。
問題究竟出在哪?根子還在一個「利」字。
要知道,當下娛樂圈看似百花齊放,實則高度壟斷,處於一種結構性畸形的狀態。幾家網際網路巨頭同時佔據著影視製作、演員經紀、宣傳發行、播出平臺、數據評價等環節,形成了一個超級「閉環」,逐利衝動不斷放大。
為捧紅自家藝人強迫劇組更換演員,為創造衍生收益強迫編劇編寫「帶貨」情節,為創造「口碑」進行流量、票房、評價造假,推波助瀾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當所有環節都向「錢」看,對於質量的追求自然而然會「靠邊站」,「有量無質」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這種結構性缺陷,不少業內人士一直在努力求變。如汪海林就建議應對網際網路平臺進行政策性拆分,阻止他們製作、經紀、發行「一把抓」。茲事體大,具體操作還應經過詳細論證。但在此之前,監管依然有許多可以發力的地方。
比如,通過「清朗」行動等剛性制度和社會輿論的軟性引導,整治非理性追星行為等等。與之同時,中國觀眾的審美也在走向成熟。
眼下,不少並無流量明星開路的優質作品實現了名利雙收,這對行業發展無疑是正向激勵。說到底,當觀眾不再為沒有任何營養的「流量」買單,那資本再亂舞也無濟於事。
「欲從藝,先立德。」流量明星們也該自省自問,是願意成為流量的傀儡,還是人們真正推崇的偶像?
過往的優秀表演藝術家都十分重視演員的自我修養,強調演員要融情懷、品格和趣味於表演之中,拿出「真東西」奉獻給觀眾。秉持這樣的心態,演藝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而各方都積極行動起來,讓精神文化產品的判斷標準擺脫流量束縛,雖任重道遠,但善莫大焉。
(原標題:明星背不下兩行詞?「流量綁架行業」何以至此?)
來源:北京日報公眾號 北京日報·長安觀察(評論員:鮑南)
監製:童曙泉
編輯:張小英
流程編輯:TF020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