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愛爾蘭地區
來到北愛爾蘭,一天半的時間,遊覽了世界自然遺產—巨人之路,以及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
今天上午,自格拉斯哥到蘇格蘭西南海岸的凱恩萊恩,坐輪渡橫渡愛爾蘭海北海峽,到達北愛爾蘭的拉恩。下午,來到安特裡姆郡西北海岸,遊覽世界自然遺產—巨人之路。傍晚,來到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外觀市政廳、女王大學。晚上,下榻于貝爾法斯特的 The Stormont Hotel。
1、格拉斯哥鄉間小村
今晨同行旅友慢跑時偶見一個小村莊,早餐後幾位朋友隨她去一探究竟。
這個小村莊距離我們住宿的賓館約一公裡。村子的規模不大,村口是一個廣場,我們自廣場順著一條環形道路,貫穿全村再回到廣場。廣場周邊和道路兩邊密密地排著上百幢白牆黑瓦的房子,二層,坡頂,磚砌,外牆粉刷。每幢房子前面都有小塊草坪或花壇花球,有的還植有樹木,但每家的花園都在房子後面,在房前路邊是看不到的。
對這裡總的感覺是環境乾淨整潔、建築形式簡單、房屋色彩單一、少有觀賞元素,與此前見過的一些特色村鎮不同,村子是住的,不是給人觀光的。不知是否現代蘇格蘭城市周邊民居的寫照?
2、渡過愛爾蘭海
今天上午的行程是渡海去愛爾蘭島。早上8:30發車,出發時還是陰天,十幾分鐘後陽光推開雲層,灑滿公路,大家笑著說,太陽又跟著我們了。1個多小時後,大海出現在公路右側,大巴在一處巨大的海事雕塑附近停下車,又是計劃外的觀景?詹姆斯作為蘇格蘭人,為他家鄉的美麗而自豪,樂於讓我們多看看、多拍拍沿途的美景。
十幾分鐘的海邊觀景後,大巴又行駛了半個小時,到達凱恩萊恩港(Cairnryan),候船近一個小時,終於登上了渡海的輪船。
渡海輪船是一艘大船,船艙有十層之多。我們乘坐大巴自船尾駛入,停在第三層甲板,然後下車,到第七層的客艙。落實座位後,朋友們休息的休息,觀景的觀景,還有的在船上各處逛逛。船上有餐飲廳、咖啡廳、商店、遊戲機房、影視室、兒童遊樂區、婦嬰室等,兩側船舷有寬闊的甲板,可以盡情欣賞大海。觀海景的最高處是第十層甲板。
上午11:50,輪船啟航,駛入愛爾蘭海。愛爾蘭海(Irish Sea)是不列顛鳥與愛爾蘭島之間的海洋,南北長210公裡,東西寬240公裡,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61米,最深272米。其北端是北海峽(North Channel),處於蘇格蘭與北愛爾蘭之間,南端是聖喬治海峽(St.George's Channel),分隔著愛爾蘭與威爾斯,兩者俱與大西洋連通。我們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遊歷5天後,將渡過聖喬治海峽返回不列顛島,到威爾斯繼續旅行。
今天的午餐是在船上用特色餐,包括炸魚、薯條、豌豆泥、酸奶,以及飲料,看了一下服務臺上的價目表,此餐的價格是12鎊,再加1鎊的服務費。
輪船在海上航行了2小時10分鐘,於下午2點鐘到達北愛爾蘭的拉恩(Larne)。我們坐上大巴,駛下渡輪後直奔安特裡姆郡的巨人之路。
3、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也譯作「巨人堤」)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裡,位於安特裡姆平原邊緣的大西洋海岸,沿著海邊懸崖下,有大約3.7萬根六邊形或五邊形、四邊形的玄武巖石柱聚集成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從峭壁伸至海面,數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海之濱,被視為世界自然奇蹟,1986年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
遊覽巨人之路,需要在景區入口處,乘坐景區交通車,到達巨人之路的「山門」。整個景區大致分為堤道、海灘、絕壁、懸崖等幾部分。山門的兩邊都是巨人堤道,右邊是陸地上的,左邊是延伸到海邊的,因此在交通車下車處不用進入山門,左拐就可以逐級登上海邊的巨人堤道。要看海灘、絕壁,就要通過山門,直行下去就是大片的海灘,直行到底是綿延的絕壁,絕壁下有環山坡道,順著坡道可以登上懸崖,在最高處眺望雄偉的全景。
海灘上有一隻巨人之靴,遠處還有一塊兀立的巨石,一定也是巨人的什麼物件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愛爾蘭民間傳說,遠古時代愛爾蘭巨人芬·麥克庫爾(Finn Mac Cool)為了證明自己力大無窮,要與蘇格蘭巨人本南多(Benandonner)決鬥。因為沒有橫渡海峽的大船,他便辛辛苦苦地開鑿巖柱,並一個個運到海中,鋪成通向蘇格蘭的堤道。大功告成後,他已精疲力竭,便沉沉睡去,準備休息後越過海峽去攻打本南多。
不料本南多悄悄前來打探對手情況,見到熟睡中的麥克庫爾身軀巨大,心中暗自吃驚。麥克庫爾的妻子見狀,急中生智,謊稱身邊沉睡的巨人是自己的孩子。本南多嚇壞了,心想孩子都這麼大,其父親必定更厲害了。他哪敢接戰,便慌張逃回蘇格蘭,邊逃邊毀壞堤道,以免被麥克庫爾追上。今天看到的就只是沒有被摧毀的一段堤道了。
另有一種說法,巨人芬·麥庫爾是愛爾蘭國王軍的指揮官,力大無窮,一次在同蘇格蘭巨人的打鬥中,他隨手拾起一塊石塊,擲向逃跑的對手。石塊落在大海裡,就成了今日海中的巨人島。後來他愛上了住在內赫布裡底群島的巨人姑娘,為了接她到這裡來,就建造了這麼一條堤道。
筆者在海灘上為朋友們拍照後,看到前方絕壁下的坡道上陸續有遊人往上行走,便快步趕過去,加入攀登懸崖的行列。在坡道上近距離觀察,可以看到絕壁上有多處裸露出成排的玄武巖石柱。可以想像,如果將絕壁上的植被和泥土全部刨去,也許留下的就是大片的石柱林,就像海邊的堤道那樣。
在絕壁坡道上步行數百米後,經過一個巖石門洞,進入另一個岬灣,景色優美,別有一番天地。如果繼續上行,就可以登上懸崖山頂觀看巨人之路的全景。因為不知道登頂還有多少路,怕時間來不及,何況巨人之路的主景—巨人堤道尚未去看呢,於是就此止步,原路返回了。
返回時在絕壁坡道上遠眺巨人堤的全景。
回到山門附近時,可以清楚的看到,巨人堤道的背面其實也是一道絕壁,很壯觀,比對面遠處的山峰絕壁更好看。
筆者來到山門旁邊,在堤道陡峭的背面,手腳並用地攀登上去,就近看清了組成堤道的玄武巖石柱,其斷面有六邊形的、五邊形的,邊長約為30-50公分。那麼,這些石柱是哪裡來的,或者說是如何形成的呢?據科學家考察、研究,大約五千多萬年前,這一地區的火山非常活躍,一股股熾熱的巖漿從地殼的裂隙湧出,像河流一樣流向大海,遇到海水迅速冷卻、收縮、結晶,變成固態的玄武巖。
由於巖漿凝固的收縮力比較均勻,在凝固過程中會發生爆裂,形成無數個大小相差不多的多邊形裂縫(六邊形、五邊形居多),有點像泥潭表面的淤泥層在陽光暴曬下龜裂的情景,再加上巖漿凝固的裂縫直上直下地伸展,就形成了獨特的石柱林。其結構還因為火山不同時期的多次噴發成為多層次的。這些石柱林有的披上泥土、植被成為山峰絕壁,有的伸入海裡,在海浪千萬年的衝擊下,將巖柱在不同高度的地方截斷,就成了今天具有參差錯落梯級表面的巨人堤道。
朋友們在此沿著巨人麥庫爾的足跡,走到堤道入海的邊緣,看波浪拍岸、水花飛濺,聽海風長嘯、濤聲洶湧,拍些靚照,留下倩影,不亦樂乎。
我們站在海邊堤道上看右前方的石灘,近處是亂石紛雜一片,遠處是低低矮矮的多邊形玄武巖石柱,也許這就是傳說中被蘇格蘭大力士毀壞的堤道吧,只有最遠處的堤道尚未完全坍塌,就像一座小山似的矗立在海裡。
我們遊覽了約2小時,下午5點半按預定行程,驅車前往北愛爾蘭的首府貝爾法斯特。
4、貝爾法斯特
到達貝爾法斯特已是晚上6:50,好在這裡天暗得很晚,便抓緊時間外觀了貝爾法斯特市政廳。貝爾法斯特市政廳(The City Hall of Belfast),位於市中心的登戈爾廣場(Donegall Square),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王1888年授予該地以城市身份,於1898-1906年建造的。其設計樣式是以巴洛克為主的折中主義風格,顯著特點是53米高的主圓頂、四角的塔樓,以及由三種義大利大理石製成的華麗樓梯。我們在這幢城市地標性建築的正面和東西兩側轉了轉,到此一遊,拍照存念。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是對公眾開放參觀的,這在歐美國家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獨特的是,在其正面的廣場裡竟然開設了商品集市,擺滿了各式帳篷,小商品、小吃飲料、鮮花等攤位節次鱗比,人來人往,熱鬧得很。我看這裡的行人,多為逛集市的,或者是路過的,遊客不多。在市政廳大廈的兩側和背面未設集市,廣場上三三兩兩地坐著休閒的市民。
市政廳周邊有許多雕塑,因為多被集市設施遮擋,甚至包圍,我也懶得擠過去看說明牌,暫且無問西東了。
貝爾法斯特市政廳在集市的簇擁下,難以拍攝其全貌,且從網上找兩張照片看看其原樣。以下第二張照片上的雕塑是欽批貝爾法斯特建市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匆匆瀏覽貝爾法斯特市政廳後,團隊在登戈爾廣場的西側集合,飢腸轆轆地去晚餐了(此行的晚餐一般安排在晚上五點半左右,如今天這般七點多是不多的)。
晚餐後夕陽仍在,夜幕未下,於是爭分奪秒,又去看了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這所由維多利亞女王在1845年建立的學校,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英國老牌名校、歐洲著名高等學府,在北愛爾蘭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和都柏林聖三一學院被合稱為愛爾蘭島的牛津劍橋,培養了愛爾蘭乃至歐洲的眾多人才,先後有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自該校。
旅友們在校園裡合影時,三位路過的大學生,主動加入中國大媽的行列。三位小夥子給我們帶來了北愛爾蘭人民的友情,也為我們今天的遊程畫上了圓滿句號。
上午,在貝爾法斯特觀光,外觀泰坦尼克博物館,觀看北愛爾蘭和平牆。然後驅車往西,進入愛爾蘭共和國,北愛爾蘭的旅行結束。
1、清晨散步
今天又是大晴,一早就陽光燦爛,最宜在住地附近散散步,看看周邊的街景和民居情況。藍天白雲,綠樹婆娑,美麗村鎮,色彩鮮明,幢幢房屋似別墅,家家小院像花園。
散步時看到我們賓館的馬路對面是一個大公園,公園裡正對著大門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柏油大道,大道的中段順著山坡而上,直達山坡頂端的一座宮殿般的建築。看了公園門口的說明牌,才知道這幢建築是大名鼎鼎的北愛爾蘭議會大廈(Parliament Buildings),公園的名稱是貝爾法斯特議會公園,公園大道的名稱是威爾斯王子大道。
王子大道的兩側都是寬闊的草坪,排列著整齊的椴樹,據說其兩端的寬度相差50英尺,從而造成一種視覺上的錯覺,使人感覺到的長度比實際長度要短些。貝爾法斯特議會公園面積有235英畝,除議會大廈外,還有斯託蒙特莊園、斯託蒙特城堡等。說明牌還讓我們遺憾地知道公園開門時間是上午九點,無緣而入啦。
2、賓館留影
我們的賓館中文名為「斯託蒙特」,與馬路對面的斯託蒙特莊園同名,在這裡寫到它,不是因為其條件特別好(雖然條件不錯),而是因為早上陽光璀璨,朋友們在此拍了一些照片。
大家與司機詹姆斯都成了好朋友,愛烏及車,今天天氣這麼好,真該與大巴合個影。
這裡還要提一下賓館的早餐。眾所周知,英式餐食是比較簡單的,但英式早餐卻是比較豐盛的,歷來有「Big Breakfast」(大早餐)的說法,歐美各國都比之不及。Big Breakfast 一般包括主食:烤番茄(half a tomato)、炒蛋(scrambled egg)、香腸(sausage)、培根(bacon)、茄汁黃豆(baked beans)、蘑菇(mushroom)、炸薯塊(hash browns)、血腸(black pudding)等;麵包:吐司(toast)、可頌(croissant,即牛角包)、丹麥卷(和牛角包類似,但是長條狀)、炸麵包等;副食:麥片粥(porridge)、麥片(cereal,搭配牛奶或酸奶,可加入乾果或水果);飲料:果汁、牛奶、咖啡,還有典型的英式早餐茶,以及多種水果。
標準英式早餐中這麼多種類的食品全都放在一個大餐盤裡讓客人大快朵頤,賓館的自助早餐則是讓客人自取。
我們到英國後所有賓館的自助早餐都含以上食品,有的品種還要多,比我們此前去過的歐美等國以麵包、土豆加咖啡為主的早餐要好多了。也因為如此,有的旅英團隊,早飯吃飽,中飯不吃,每天多出了一個多小時的觀光時間。
3、外觀泰坦尼克博物館
今天上午在貝爾法斯特觀光。貝爾法斯特(Belfast)位於愛爾蘭島東北沿海,是北愛爾蘭的最大海港,建城於1888年,自1920年起成為北愛爾蘭的首府。現有人口近30萬,是北愛爾蘭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業城市,其造船業具有悠久的歷史,著名的鐵達尼號就是在這裡建造的。鐵達尼號無形中成了貝爾法斯特的印記,今天上午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外觀鐵達尼號博物館。
鐵達尼號(RMS Titanic),是英國白星航運公司下轄的一艘奧林匹克級郵輪,於1909年3月31日在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動工建造,1911年5月31日下水,1912年4月2日完工試航。鐵達尼號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龐大、內部設施最豪華的客運輪船,有「永不沉沒」的美譽 。然而在其處女航中,便於1912年4月14日23時40分左右,與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座水密艙進水。
次日凌晨2時20分左右,泰坦尼克船體斷裂成兩截後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處。2224名船員及乘客中,逾1500人喪生,其中僅333具罹難者遺體被尋回。鐵達尼號沉沒事故為和平時期死傷人數最慘重的海難之一,其殘骸直至1985年才被發現,目前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鐵達尼號博物館是一幢高大鋼結構建築,其核心部分採用透明玻璃幕牆,四角各是一座銀灰色的巨型海輪船首創意的鍥形五面體建築,造型緊扣主題,吸引眼球。
4、觀看北愛爾蘭和平牆
貝爾法斯特的另一個印記是英國的北愛爾蘭問題,即北愛爾蘭的歸屬問題。公元12世紀英格蘭開始入侵愛爾蘭。1800年英國吞併愛爾蘭,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從此,愛爾蘭人民開展民族獨立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愛爾蘭爆發武裝起義。1920年,英國政府頒布愛爾蘭仲裁法,以愛爾蘭南部26個郡為南愛爾蘭,允許其自治;北部6個郡為北愛爾蘭,因英格蘭移民佔多數,仍置於英國統治之下。
1937年南愛爾蘭宣布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1948年脫離大英國協,英國繼續保留北愛爾蘭,改國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但北愛爾蘭問題並未解決,反而越演越烈,因為北愛爾蘭人口中佔40%的原住民(愛爾蘭人)信奉天主教,主張脫離英國,回歸主要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佔60%的英格蘭移民信奉基督新教,主張留在主要信奉基督新教的英國。
兩民族、兩教派之間水火不相容,1969至1998年間發生嚴重衝突,槍戰、爆炸、謀殺等流血事件不斷,作為首府的貝爾法斯特更是衝突頻密的地方。當局不得不在兩派分開居住的區域分界線上建造隔離牆,以降低衝突,據說,貝爾法斯特隔離牆有99處之多。終於,在1998年4月10日,歷時近兩年的北愛爾蘭和平談判取得重大突破。
英國政府、愛爾蘭政府與北愛爾蘭八個主要黨派在貝爾法斯特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北愛和平協議《貝爾法斯特協議》,局勢得到了控制,和平曙光顯現。隔離牆逐漸成為歷史,但並未拆除,而是更名為「和平牆」,留作歷史記憶,也成了旅遊景點。
我們今天上午的第二個節目就是參觀貝爾法斯特的北愛爾蘭和平牆。在一條馬路的一側築有總高約10米的隔離牆,其中牆體高約5、6米,牆上的鐵柵欄高約4米多。牆壁上塗鴉著政治壁畫,表達兩派訴求的都有,但主旋律是和平。在和平牆下漫步、徜徉,不由想到,時至今日北愛爾蘭問題尚未真正解決,聯想到前幾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若時間倒退百年,誰能想到堂堂世界最大強國、日不落帝國,有朝一日,僅剩24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也會面臨二分三裂的噩夢?真是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