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模具精度控制在微米之間:學徒工成「技能大師」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打破技術壟斷,把模具精度控制在微米之間,青年技術工人陳亮——

  學徒工成為「技能大師」(青春派)

陳亮在工作中。

  本報記者 姚雪青攝

  核心閱讀

  在艱難的研發過程中,他用繩子把試驗破損的一塊獎牌大小的砂輪掛在脖子上,讓它一次次提醒自己:「失敗時,這是鞭策我的警鐘;成功了,這便是一塊無名的獎牌。」

  科技創新、技術報國,並不只是科學家的事情。一線產業工人如果能立足崗位,做到精益求精、淬鍊絕活,也能幫助工程師研發出高精尖的核心零部件,從而實現報國夢想。

  一微米有多細?大約是一粒塵埃的顆粒直徑、一根頭髮絲直徑的1/60。

  一微米有多重要?在過去,我們連生產一枚小小的易拉環,都要被國外壟斷技術「卡脖子」。

  技術工人陳亮的拿手絕活,就是把模具精度控制在微米之間。站在「一微米的舞臺」上,他與團隊獲得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2項,他說,「能夠為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貢獻,是我們產業工人的無上榮光!」

  再仔細一點點,離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點點

  1984年出生的陳亮來自江蘇宿遷農村,從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他進入無錫微研公司成為一名學徒工。他最初的夢想就是走出農村、留在蘇南,通過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

  剛開始,為了熟悉各種工序,他將車、銑、刨、磨、線切割都幹了個遍,最後選擇了銑加工車間。這是模具加工中第一道也是最複雜的工序,工作中鐵屑飛濺,燙到手是家常便飯。

  這樣黑粗重的工作,小夥一幹就是5年,不僅用心琢磨各種設備的特性,還主動加班跟師傅學技術,晚上挑燈夜讀把外數控銑加工的書啃了個透。公司就在風景秀麗的太湖邊上,地理位置絕佳、交通十分便利,但陳亮去玩的次數卻不多。有一次假期公司組織去旅遊,他卻一個人留下,趁大家都不在,把機器都開起來獨自練習。工作之餘,為了學習數控技術,他又如饑似渴地學習起編程……

  一個銑工,一般學徒正常三年出師,他一年半就出師了。

  在公司,粗加工車間在長廊這一頭,精加工車間在長廊那一頭。很多時候站在精加工車間的窗口往裡看,陳亮心裡痒痒的:如果能來這邊加工,該多好呀!他告訴自己,「這短短300米的走廊,如果努力了就是一步之遙,如果不努力就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幹粗加工的第五年,公司接到電視機定位銷訂單,精度要求控制在2微米。此前,國內企業多使用傳統刀具加工,精度一般只能達到4微米,無法達到產品精度要求。公司成立攻關團隊時,勤學苦練的陳亮被調到加工中心班組試用。

  他一邊留心觀察師傅們的做法,一邊查閱資料模擬編程。刀具和精密砂輪的特點,早就爛熟於心,通過「移植工序」,將其組合起來可實現銑和磨的雙重功能,精度就能提高了。

  設想是有了,但問題也來了。這個砂輪怎樣裝到加工中心工具機上去?裝上去後,如何解決幾萬轉砂輪高速旋轉動平衡的問題?國內外沒有經驗可循,需要先類比加工,認真觀察,不斷總結,摸索找到測量的最佳方法,保證高精度。

  在艱難的研發過程中,他用繩子把試驗破損的一塊獎牌大小的砂輪掛在脖子上,讓它一次次提醒自己:「失敗時,這是鞭策我的警鐘;成功了,這便是一塊無名的獎牌」。陳亮給自己制定了一條工作準則:再仔細一點點,離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點點!在不斷嘗試中,精度終於提高到了一微米。

  連續突破技術壁壘,「中國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成為「一微米大師」後,陳亮才發現自己的舞臺可以更大、夢想可以更遠,也漸漸領悟到模具被稱為「工業之母」的原因——它是工業生產的基礎工藝裝備,直接影響製造業水平。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精密模具製造受制於人。就拿小小的易拉環來說,太松容易斷裂,太緊又不便打開,其秘訣就在於預埋的線痕,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這對核心件的精度要求極高。多年來,國外實行技術封鎖、設備壟斷,我國造不出刻線刀等關鍵模具,只能高價進口。

  當時只有一個易拉環模具樣品,沒有圖紙,也不知道加工工藝。陳亮利用國外深造機會查找資料、反覆研究產品。刻線刀的刃口很小,肉眼無法看清,等拿去檢測時,發現各種瑕疵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陳亮在進行技術革新的同時,將高倍顯微鏡安在工具機上,對生產過程進行檢測和監控,成功加工出高精度高品質的刻線刀。

  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國產的易拉環凹凸模毫不遜色,刻線刀價格卻只有進口的1/3。「中國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這次突破讓他更加堅定了信心。

  2014年,清華大學慕名而來開展校企合作,共同承接國家863重點課題。原來,該校承擔的高端柴油機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項目,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國家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在實驗室研發成功並申報專利後,卻由於產品性能不穩定而遲遲無法開展產業化生產。

  研發團隊展開排查,很快確定問題出在噴油嘴倒錐孔工具機主軸機構關鍵部件的加工精度上。核心件是高精度薄壁類,只有十幾張紙那麼厚,極易變形,但精度卻要求1到3微米,這一挑戰前所未有。

  「更高的精度不僅能讓噴出的油更加精準、產品性能更加穩定,而且可以使得霧化均勻、燃燒充分,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目的。」陳亮介紹,在加工過程中,他們嚴格控制了周圍環境與實驗條件,將薄壁件從徑向受力改為垂直受力,從而減少了微變形。

  不到半年,團隊就實現了設備關鍵主軸的工藝革新,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替代進口奠定了基礎。該設備獲2016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目前累計產值已突破億元。作為技術延伸,眼下公司又和清華大學聯手,研製用於國產大飛機發動機葉片氣膜孔的高端電加工設備。

  「在這個大時代,技術工人應有大作為」

  在研發成功時,清華大學一位參與研發的老教授,緊緊握著陳亮的手說:「陳大師,這些年來國家對產業工人越來越重視,我體會更深了。沒有你們,許多理想和設計只能停留在紙面上、實驗室裡,而難以轉化為產品,造福國家和百姓。」

  一聲「陳大師」,聽得陳亮眼中湧出了淚花:「科技創新、技術報國,並不只是科學家的事情。我們一線產業工人如果能立足崗位,做到精益求精、淬鍊絕活,也能幫助工程師研發出高精尖的核心零部件,從而實現報國夢想。」

  在陳亮看來,技術出眾只能稱之為「工」,技術「傳幫帶」才能稱之為「匠」。只有把技術傳授給年輕人,把經驗分享給團隊,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創新活力,才是工匠精神。

  「現在的年輕工人大多熟練電腦、善用軟體,對技術學習的接受能力很強。他們更需要加強的是堅持和恆心,提高對工作的主動性,練就一番真功夫。」陳亮在工作中傾注了不少心血培養90後、00後成為優秀產業工人,以此來不斷壯大產業發展最急需、最核心的技能人才隊伍,推動製造業更好更快發展。

  從2005年開始,這位年輕的「老師傅」已經培養了30多名優秀技能拔尖人才和青年後備人才;近年來,團隊獲得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2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項4項。

  在企業中,他積極開展師徒結對,投身參與「技能狀元大賽」培養新人;他的工作室經常舉辦工匠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企業系列活動,講解加工經驗、攻關難題、技能知識;母校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聘請他為客座教授,還邀請他參與學校智能製造教學、「工匠之家」建設。

  從學徒工成長為省級技能大師,從進城務工青年到全國最美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亮坦言,是「時代造英雄」,技術工人的時代來了,「行行有能手,行行出狀元。在這個大時代,技術工人應有大作為。」陳亮說。

  何 聰 姚雪青

何 聰 姚雪青

相關焦點

  • 17年打磨中國製造最精細一微米
    從普通學徒到技能大師,他用17年的奮鬥打磨「中國製造」模具最精細的一微米。&nbsp&nbsp&nbsp&nbsp「我是一名農民工」,這是陳亮介紹自己的固定開場白。1984年出生的陳亮來自宿遷農村。1998年,他進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習;2002年中專畢業後,進入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學徒工。
  • 模具老司機告訴你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再去做模具學徒!
    很多剛剛接觸模具行業的都選擇進模具廠做鉗工學徒,或是加工學徒,以此學習模具技術,幾年後自學或是找人學習軟體和設計,再轉設計。   這種模式可以說是現在的一個主流了,因為沒有辦法在一畢業就直接進公司做設計學徒,並且也不了解我們到底是要先做什麼?   現在很少人畢業出來去做模具學徒了。   模具行業到底是有多難混?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做學徒,不願意學習模具技術呢?
  • 現如今模具學徒該何去何從?他們的出路在哪裡?
    在網上交到很多學徒朋友,聊起來發現學徒普遍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各種各樣的說法,做法都有,但是那種最好,那種最合適就眾說紛紜,沒有個公認的模式。在此就這個問題簡單的分析下,希望能對廣大的學徒朋友能有所幫助。
  • 模具加工時幾大精度
    模具在進行加工過程中,有些東西是需要確定其精密度,才能更好進行加工,如:模具加工尺寸、模具加工形狀、模具加工位置三大精度,其中這三大精度也具有一定的密切關係,下面是中華標準件網根據了解總結出的,模具加工幾大精度因素以及其中的關係。1、尺寸精度,指加工後零件的實際尺寸與零件尺寸的公差帶中心的相符合程度。尺寸精度是用尺寸公差來控制的。
  • 寧波數控編程技能培訓實戰訓練
    寧波數控編程技能培訓實戰訓練,對於有一定基礎的或者剛從培訓學校出來的還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學徒,在本公司「全程工廠浸泡式」學習下。寧波數控編程技能培訓實戰訓練, 雖然這些品種的產品尚不能製造,還需依賴進口。
  • 模具:昔日火爆的行業,讓年輕人望而卻步!
    關注和從事模具行業的兄弟們都知道,改革開放80年代開始,模具行業在國內相當火爆,就業前景,工資待遇是非常不錯的。舉個例子,90年那時候一個模具工的月工資是3000左右是一個產線普通工人的5倍以上,說個笑話,如果你是一個模具師傅,想找老婆都是讓你挑的。
  • 平湖上古木數控車床培訓學校班_招銑工學徒
    ⑤角度銑刀:用於銑削成一定角度的溝槽,有單角和雙角銑刀兩種。⑥鋸片銑刀:用於加工深槽和切斷工件,其圓周上有較多的刀齒。為了減少銑切時的摩擦,刀齒兩側有15′~1°的副偏角。此外,還有鍵槽銑刀、燕尾槽銑刀、T形槽銑刀和各種成形銑刀等。②整體焊齒式:刀齒用硬質合金或其他耐磨刀具材料製成,並釺焊在刀體上。③鑲齒式:刀齒用機械夾固的方法緊固在刀體上。
  • 19歲學徒工被絞入機器慘死 操作不慎上衣被勾住
    操作不慎被絞入機器 一作坊學徒慘死  本報訊(記者陸濤)昨日下午5時許,江夏五金軸承加工作坊內,一名19歲學徒工在操作時,不慎衣服被扯入正在運轉的機器內,整個人連頭帶半個身子都絞入工具機中。事發一個小時後,消防及醫療急救人員才將屍體移出。
  • 冰城現代學徒「煉」成記|my399.com
    實訓教學以中水一局施工的哈爾濱地鐵2號線龍川路站為場地,現場採用全日制小班教學的形式,84名同學被分成4批,每批學員在施工現場住宿兩天,與施工技術人員同工同吃同住。中水一局的師傅們對他們講解盾構的系統理論知識並現場操作示範。  「國外盾構技術發展已有百年歷史,而國內才剛剛起步,高鐵、隧道工程的快速發展,讓技術人才短缺的弊端顯現出來。」
  • 數控鑽床學徒靠自學加工中心編程、月薪3千到年薪15萬,逆襲成功
    並且精度可以達到0.01mm,是一根頭髮的7分之一。現被廣泛應用到模具製造、木材加工、雷射切割、電子配件、浮雕、生產加工、航空航天等領域。但在製造業,這並不是最高精度。那它為什麼會精度那麼高呢?,再通過控制系統硬體發送信號給工具機內部各個電機伺服器,然後伺服器通過信號進行運算電機的轉速和角度,然後伺服器驅動電機運行。
  • 他從普通技工「煉成」 新能源汽車試驗大師
    唐躍輝,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技術能手,重慶「巴渝工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首席技能大師工作室命名專家,重慶「江北英才」,混合動力乘用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量子點膜塗布精度工藝控制
    狹縫塗布是其操作原理是將流體以一定量泵打入一能將流體均勻展開的模具。它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其次它是通過精密計量泵來對塗布材料進行預先計量。正是基於這兩點,狹縫塗布方式具有其他塗布所不具備的一些優勢:塗層重量和整體分布更均勻;易於在厚塗層和薄塗層工藝間切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揮發性排放、塗層汙染、原料浪費,以及工作場所混亂程度。
  • 【解析】量子點膜塗布精度工藝控制
    逗號塗布,在目前國內加工工藝基礎上針對600mm以下尺寸,刮刀的精度可以保證在1-2um左右,放大到大尺寸量子點薄膜的65英寸需求,在1500mm寬度上的不均勻度會達到5-10um的誤差,這個厚度差會直接影響到色坐標XY的值超出標準範圍,對於客戶要求色坐標誤差不得大於0.5%的公差來說還是太大了。
  • 可愛手遊《瑪奇:生活大師》登陸安卓
    根據官方資料,玩家在每個小遊戲中獲得的分數,都可以轉化為榮譽值或是學徒技能點數,通過這些獎勵,玩家將可獲得稀有的裝飾道具及成就。 來自gamer.com.tw網站消息 以瑪奇世界設定製作的手機遊戲《瑪奇:生活大師》近日在韓國Google
  • 38萬公裡外的太空「打包」:月壤轉移誤差不大於5微米
    在探測器系統的交會對接階段,分系統負責完成軌道器與上升器之間的對接與保持,並負責完成樣品容器在軌自動轉移,為樣品返回作準備。無論是顧京海還是吳駿要從一名普通的總裝人員成長為型號研製的主操作手,他們必須深入學習專業技能、工藝技術,先後經歷零部件裝配、單機裝配、部套裝配(分三級)、產品總裝等六個過程。這個過程比起其他行業需要輪崗學習2到3年的「管培生」而言,他們需要的時間是5年、8年,甚至是10年。
  • 「以工代訓」補貼來了!寶安區企業快來申領!
    02申領補貼條件符合上述基本條件並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企業,可在2020年度內選擇申請以下其中一項向商事登記所在區人力資源部門申請「以工代訓」補貼:(一)停工停業的中小微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並開展以工代訓的;(二)中小微企業新吸納四類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並開展以工代訓的
  • 白芝勇:追求測量精度不停步
    ,尤其是軌道板整體道床的CPⅢ測量,精度誤差要求達到3毫米以內。只有在這樣的精度下,才能保證高鐵在全天候的自然條件下安全高速運行。這3毫米的施工精確度,就由白芝勇團隊來掌握。在進行京滬高鐵的整體道床CPⅢ精密控制測量時,白芝勇團隊遇到了一個難題:不論怎麼測,誤差總是過大!原來,測量每次必須用的對中杆在設計時就有5毫米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