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考色變,對於很多人都是如此。無論是已經歷過還是沒有經歷,無論考得成績理想或者失意,對高考的恐懼都深深地影響著很多人。因為高考對於每一位學子來說都至關重要,堪比鯉魚躍龍門,多少人又有多少個家庭都指望著高考改變命運。
而又因參加高考的人口眾多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有這麼一位她居然可以在令人膽戰心驚的高考考場上睡著兩次,就是在如此鬆散的狀態下還成功考進了北京大學。
童年的興趣愛好
這位「膽大妄為」的高考考生名叫林麗淵,是一個很可愛的女生。在高考考場上睡著,還取得非凡的成績,人們從這點看會以為她是一個戴著厚厚近視眼鏡的學呆子吧?其實不然,林麗淵從小和一般孩子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差別。
是一個性格外向開朗,有好奇心有規劃的孩子。她感興趣的事情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好在有家人支持,也算保護了孩子的自然天性。
林麗淵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拉手風琴的表演,她覺得把一個黑白相間的木匣子背在身上演奏出聲音太神奇了,便開始對風琴感興趣。
林麗淵的媽媽得知後便給女兒報了手風琴的興趣班。她的媽媽沒有覺得學習書本之外的東西是無用的,為沒有逼迫孩子報她不喜歡的興趣班,而是根據女兒的興趣給予鼓勵,是很好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學習手風琴時她的老師認為她很有音樂天賦,又是小女孩就推薦她學習琵琶。
就這樣林麗淵又去學習了琵琶,算是在音樂方面掌握了些技能。她還有一個更令人費解的興趣,那就是爬樹。現在人都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男孩子喜歡爬樹都會被認為是爬樹,更何況女孩呢?但林麗淵在課本中讀到有關鄉間田野爬樹的段落心生嚮往便模仿起來。
這有一點像《怦然心動》裡的可愛女主,熱愛自然的人多半是很美好的人。最值得提的是林麗淵的父母並沒有制止女兒這種與眾不同的愛好行為,這正是一種保護孩子自然天性的方式。
我們常常發現那些小小年紀就能流暢地背誦唐詩宋詞的「小天才」往往都逃不過傷仲永的結局,這正是由於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幹涉太多,強迫他們長成自己滿意的樣子多半會適得其反。也許想要培養出林麗淵這樣的孩子,更應該尊重他們的自我天性。
成功的學習方式
每個人的學習方法,成功路線都不盡相同,很少能完全照搬他人。但是從他人身上得到啟發倒是很常有的事。林麗淵身上更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因為她在高考考場上的放鬆狀態實在不同尋常。她也大方分享她的高考經歷。
她首先是找到能激勵自己的榜樣和目標。經歷過高考和有了解高考殘酷性的人,都知道高考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即便是那些名列前茅有能力考入清北的人都會時常感到壓力巨大。
林麗淵也是同樣的,她並沒有什麼超於常人的非凡智商。也沒有成熟到可以面臨源源不斷的壓力而充耳不聞的良好心態。
所以她就給自己尋找榜樣,向他們看齊,在感到壓力的時候回顧他們的故事來勉勵自己。
她談到自己在高考大軍裡最為敬佩的人有三個,一是05年貴州省高考文科狀元董何,很小年紀就成功考入復旦大學;另一個是她的學長董春,還有一個是06年海南省文科狀元葉婧。
除了現實生活中的榜樣林麗淵還有一位神之嚮往的偶像,她就是居裡夫人。她無比欽佩居裡夫人作為女性處在科學界弱勢地位卻能衝破層層困難,在科學界屢屢取得成功。
而居裡夫人視榮譽為糞土的態度更令這個年輕小女孩欽佩,她在成績不理想的時候通常會捧著那本《居裡夫人傳》醉心品讀以來鼓勵自己再次重振旗鼓。可見,在努力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有引領作用的燈塔是多麼重要。
當然,能在嚴峻的高考之下以輕鬆的姿態考取不凡的成績除了找到了嚮往的目標肯定還是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努力。人們只看到她在高考英語考場上睡覺卻沒看到她有多少個日夜挑燈夜戰。
林麗淵會在開學第一課就找到老師要到老師這學期的教學規劃,掌握這學期的整體大綱有條不紊的全面掌握學習。在每個夜晚清晨她都會勤勤懇懇的背書做題,就像《送東陽馬生序》裡提到的「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驚人的高考畫風
無數人回想自己的高考經歷很多都是用緊張、焦慮、惶恐來描述。但林麗淵卻在高考最後一門學科——英語的考試中睡著了而且還是睡著兩次。在播放英語聽力時她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監考老師很是震驚叫醒她,可是她之後又睡著了。
在考試開始半個小時之後林麗淵才醒來答題。這在別人眼裡通常都是以為她是徹底放棄了高考,大概就是來走走過場才如此放肆的。
考試結束林麗淵和同學聊到她在高考考場睡著的事情,同學們也都是取笑她,太過大膽了。可沒人知道即使睡了半個多小時的林麗淵起來答題還是輕鬆自如,最後她英語居然考了141分,總分考了672分。
這個成績成為了2007年廣西省的文科狀元,成功被北京大學錄取。但是林麗淵還時常說自己高考發揮失常。學霸的境界確實是常人難懂的。
從林麗淵的高考故事中可以看出,只要平時基礎打得好,再多的臨場意外都不是什麼問題。考生取得的高考成績非常不如人願基本是怪不到考場上的時常,而更多是自己平時水平就是如此。
所以,想在高考取得好成績還是想在以後的人生之路上有所斬獲都需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打好地基才能築起高樓大廈。
對天才的故事人們都熱衷於傾聽那部分輝煌的成就,卻很少有人願意系統的了解一下他們是怎麼取得那樣的成就的。大部分天資聰穎還能保持下去的人絕非只靠天賦,後期的努力與心酸更為重要。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