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

2021-01-21 綜合評價服務中心

來源 | 熱心市民樊阿姨

作者 | 遊安

寫在前面: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個問題:

那些清華北大隨便挑的高考狀元們,後來都過上了怎樣的生活?

這些站在高考金字塔尖的人,幾十萬個學生裡只能出一個的人。

——他們後來成功了嗎?

——他們是否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我好奇過,於是我請來了高考某省文科狀元,也是我的朋友遊安來講講她的故事。

我沒想到的是,狀元過得居然也很難。

考上北大後,遊安在大三得了抑鬱症,休學一整年。

當然,後面她慢慢好起來了。她是這麼評價這個故事的:

「我今天要講的不是什麼光彩的經歷。相反,它充滿了尷尬和痛苦。

但如果這個故事,能夠讓此刻處於掙扎中且讀到這個故事的人感到不再那麼孤單。

那它就是有意義的。」

一個一時璀璨過的普通人

自述:遊安

1、成為高考狀元,也許有一半都是我媽的功勞。

我媽是家庭婦女,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

她把剩下的人生都託付給了我,因此尤其嚴格。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初二期末我退步了,只考了年級 18 名 ,於是那個寒假她每天凌晨 6 點喊我起來學習。

我不想起,她哭著罵我:你這個德行還考什麼高中啊?你現在已經廢了你不覺得嗎?接著一天沒和我說話。

我很不明白。整個年級有快一千人還在我後面呢,他們也都廢了嗎?

考上高中後就更嚴了,每個假期我都被她盯著寫作業。

發小約我出去玩。我媽本來同意了。

但等我興衝衝換衣服換鞋時,她突然很凝重地看著我:

「你說,見她能讓咱上好大學嗎?」

那天我沒能出家門。接著整個高中的所有假期,我都沒出門過。

高中是有社團的,我愛下棋,就報了西洋棋社。第一次上課,和兩個人下我全都贏了。

我很開心地告訴我媽,沒想到她大罵了我一頓:

你心思還在學習上嗎?你還想高考嗎?

我說年級第一也去了。

她反問我:那你是年級第一嗎?

2、我不是。上高中後我就再也沒考過年級第一了。

所以在我沒有選擇的自由。

遺憾的是,我們高中也奉行成績至上主義。

作為高考大省裡的全國重點,我們高中最出名的就是軍事化管理和整齊跑操。一屆 3000 多個人,一本率高達 90 % ,200 個人能上清華北大。

在這種環境裡,考一個「好大學」已經不能成為目標了,於是 3000 個小孩裡,至少有 2700 個人都把目標定成了清華北大。

老師也經常激勵我們:能考上清華北大,人生就成功了。接著鼓勵我們把吃飯和睡覺以外的時間都用到學習上。

所以大家跑操前要背書,打飯排隊時還要背書,還有人剛上了回家的火車就掏出卷子開始寫。

稍微一鬆懈,就會顯得很扎眼。

有女生吃完午飯回來刷牙,還被老師臭罵一頓,「沒見過你這麼愛乾淨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高一運動會,開完就是十一長假了,但每個同學手裡還都帶著練習冊。

大家不怎麼看比賽,更不會出去遛彎,都坐在下面做題學習,我也一樣。

但是我做著做著就走神,開始在練習冊上畫小貓。

不知道過了多久,我一抬頭,發現班主任正在死死地盯著我。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班主任當天就給我媽發了簡訊,說我心思不在學習上。

而那一刻的驚恐,可以說貫穿了我整個高中。

3、於是我也只好拼命學習。

一方面,在這裡也確實沒什麼別的事可做;另一方面,不學習在這裡也沒好果子吃。

最重要的是,最後不考出來,似乎對不起吃的這些苦。

我們很多人洗頭從沒超過 3 分鐘,生怕浪費了學習的時間,我也不例外。

而就這 3 分鐘,頭在水流下衝著,我腦子裡還在過數學題。

我所有科目裡文綜最差,加上文綜年級倒退四十名,大考小測從來沒有做完過。

選擇題錯到老師無語,直接說」高考不是你這種思維」。

於是我高三把全部的自由時間都拿來學文綜了,睡覺前還想今天拿了 0 分的主觀題是什麼思路。

我是真努力了。

最後一次考試,也就是高考,我第一次把 300 分的文綜卷子全做完了,拿了我從來沒拿過的高分。

說這件事從沒給過我「想做什麼都能做成」的幻覺,那是不可能的。

4、苦歸苦,高中我很少迷茫。我的目標清晰又簡單,就是努力學習,再考上一個離家遠點的好大學。

而考上好大學後會怎樣,我好像從來都沒想過。

我不需要想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我作為人有什麼樣的價值。

當我剛開始想時,周圍的人就會告訴我:

你想這些沒有用,你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學習搞好。

那個時候,我借的馬爾克斯會被老師沒收;我在家讀《紅樓夢》會被我媽制止;我的周記會被老師評價:寫得很好,但想得太多。

我很痛苦,但我也都忍了。想著犧牲一時快樂,換來前程和更廣闊的自由,應該划算。

後來,我終於把學習搞好了:

我考了全省提檔分第一名,這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心目中是什麼概念?

我解放了,我贏了。字面意義上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我飛了。

5、高考成績還不錯的的人,可能都會有這種感覺。

好像你在海水底下潛伏了很久,終於能探出頭來呼氣了。

那是長長的,充滿驕傲的一口氣。覺得人生前 18 年的全部努力都得到了回報。

我出名了, QQ 空間裡好多人都在轉發我考了省狀元的新聞。

就連不怎麼聯繫的小學同學也評論我:「沒想到你這麼有出息。」

狀元是有獎學金的,一共 10 萬塊,打錢的那張農行卡,被我媽收著。

當時最大的苦惱除了選清華還是選北大,還有念什麼專業。

我放棄了嚮往了多年的文史哲選了光華,理由很簡單:家裡人都覺得念商科有前途,我不願跟家人衝突。

我好不容易考了讓他們滿意的高分,不想毀掉這來之不易的認可。

但當時的我連金融是幹嘛的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以後具體能做什麼。

我只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剩下的以後再說。

但最好的地方在於,我想我媽再也不會對我不滿意了。

聚會上每個家長都在向她提問:「你是怎麼把孩子培養的這麼優秀的?」

出人意料的是,我媽突然雲淡風輕了起來:「其實也沒花太大心思,都是她自己學的。」

是這樣嗎,我也不太清楚了。

那是我收到讚賞最多的一段時間,大家誇我,聰明、有主見,有主意。

我什麼都得到了,我覺得自己終於可以休息了。

6、我那時候的狀態,就恰如一部勵志電影的主角,開開心心迎來寒窗苦讀的美滿結局。

卻突然意想不到地被人攔住問:你接下來有什麼計劃嗎?

我哪知道。我的部分不是應該殺青了嗎?

我後來才意識到,高中最大的謊言就是:「等你考上大學,你就可以隨便玩了。」

因為生活不是勵志電影,不是童話故事。

它們往往只關於一件事,始於艱辛,終於圓滿;他們會見好就收,終結於高潮之後。

但生活不會,人不會一成功就死了。

人要繼續活下去。

而知道「成功」之後如何活下去的人,很有可能比知道如何成功的人還要少。

7、努力是不會讓人以後不用再努力的,它只會把人帶去一個更加需要努力的地方。

我在北大遭受的第一個打擊就是:考試成功的人,真的太多了。

光華的狀元濃度高得嚇人。我左邊宿舍住著新疆的狀元,右邊宿舍住著天津的狀元,再往右邊去,還有個遼寧的狀元。

天津狀元寫得一手好文章。新疆狀元跳起舞來光彩照人。遼寧狀元能力很強,性格乾淨利落。

比起他們來,我就是個土鱉學霸。

開學第一天我就迷路了,走了 20 多分鐘還沒走到學生中心,後來發現就在旁邊。

舍友不理解,你為什麼不用導航呢?

我的第一反應是,導航是什麼?

第一次開班會,老師說建個群,但我連微信都沒有。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有人像我一樣高中三年沒碰過手機,大概可以理解我在說什麼。

那時候我太小了,因為這個就開始不平衡:

不是說犧牲年少的快樂,就能換來考上好大學的幸福嗎?

為什麼別人看起來並沒有像我一樣犧牲那麼多?

為什麼他們的青春還挺多彩的。看課外書不會被沒收,寫文章不會被說不務正業,做喜歡的事不會被問「這有什麼用」,但是今天還和我來到了一樣的地方?

入學沒多久認識了個新朋友,聊起高中來,她說自己飛很遠去參加模聯,在學校裡辦哲學社團,寫作拿過我從來沒聽說過的獎。

而我,就只能講,說我們高中好苦。

這樣的人在北大有很多很多。他們不像我,成績不是他們唯一可以炫耀的東西,死讀書也不是他們唯一會做的事。

我之前相信的一些東西,開始被顛覆了。難道我之前的苦,都是白吃的嗎?

8、那大概是我不開心的起點。

我之前努力,多少因為相信了「考好了就會快樂」這種話。

但真考好了,我卻發現好像也沒什麼意思。

我覺得自己已經學夠了,開始抗拒學習。我不喜歡商科,更融入不了環境。成績糟糕是自然的。

好像在報復高中生活,上課我只去有籤到的課,一周也就那麼兩三節。不籤到的哪怕是數學我也不去。

作業都是糊弄交了就行,常常是考試前一天才開始學這一門。

我逃課躲起來,開始沒完沒了地看課外書。

看的第一本小說是《月亮和六便士》。我幻想自己如同斯特裡格蘭特,在將來放棄證券工作,找到自己一生當中的熱情所在,為之痴狂為之著迷。

但就是在這個時候,我突然發現我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該幹什麼。

北大有很多人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了。

有個朋友很有新聞理想,偏偏是個理科生。

但他報了中文雙學位,在校刊做執行主編,寫出過很多優秀的稿子,最後畢業幹的也是媒體相關的工作。

有個高中校友也在北大,學的是化學奧賽,高中過得更辛苦。

但他是真的喜歡科研,和我說,「我的理想,就是死在實驗臺上。」

他們知道自己熱愛什麼。雖然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總體來說還是走在一個長遠幸福的道路上。

而我們院有全國各地的尖子生。大多數人保持著中學時代的自律和明確,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成為社會精英的準備:

高績點,big name 實習,找到待遇優厚的工作。

他們也會焦慮,會迷茫。

但有些人哪怕不喜歡現在的專業,也會先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好,給自己換方向打下基礎。

而我不知道我在幹嘛,更不知道自己想幹嘛。

我那時候看他們,就像一個發高燒的人看著體育場上的人揮灑汗水。

我不想做,我做不到,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在做,也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意思。

時間久了,我便麻痺自己一切感官,原地停下不再前進了。

9、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垃圾,我媽的開心也沒能持續多久。

北大的成績單只有排名和學號,雖然只發給學生,但會流傳到家長的手上。

我媽知道我的學號,所以她也清楚我的排名,兩百多個人,我差一點兩百名。

我覺得還行,畢竟北大都是厲害的人,那時我也不怎麼考慮未來。

當時我最難過的已經不是成績了,是自己什麼都不想做的迷茫。

結果我坐火車回家,路上手機沒電了,進家後馬上迎來我媽的一頓臭罵:

給你發簡訊不知道回嗎?你上這麼多學都上的什麼?你這穿的什麼東西啊?你還有個學生樣嗎?你還想學習嗎?

最後她說:「你配不上北大。」

我應該是相信了這句話的。

因為後來我總是夢見自己退學重新高考,還發誓絕不上北大了。反正我也配不上。

夢裡我考上過很多不同的學校,專業都是中文系。

可是夢醒了,我還是一個配不上北大的北大垃圾。

我覺得自己在一口深井裡,水位越來越高,我面臨窒息。其他人都在井口歡聲笑語,但沒有人能看到我。

我必須求助才能出去,但我不想讓別人發現我是這麼的不堪。

於是慢慢的,我開始逃避社交了。

10、但很快我就沒辦法繼續麻痺自己了。

大三是大學生最容易的焦慮的時候,我也沒能倖免。

以我當時的專業知識儲備,找不到什麼像樣工作,保研又保不了,考慮之後決定出國念書。這時我才發現自己成績這麼差,可能哪都去不了。

大學馬上結束了。但到了這個人生的關口,我發現我依舊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我還發現在迷茫的同時,因為之前沒好好學習,可選擇的面更窄了。就算我想幹更多東西,我可能也沒機會了。

那種崩潰的感覺像洪水一樣,一下把我淹沒了,甚至比之前更強烈。

我每天睜著眼睛捱到凌晨四點,怎麼也睡不著,莫名其妙就會開始哭。

當時的男朋友很關心我,他問我為什麼不開心?

我說我是個垃圾,我活該,反正都是自己作的,不會有地方要我的。

他說,會有的,肯定還有學校錄你。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學的東西也沒有關係,人生還有很長,你可以慢慢找你感興趣的事。

他說的一切都對,但那時我怎麼也聽不進去。

有一天下午,我坐在自習室,要給一位帶了我三個月助研的老師發郵件,請求她給我寫推薦信。

那個下午我一個字也沒有動。我覺得我這麼爛,怎麼有臉讓別人說我的好話。

我對著電腦開始掉眼淚。然後去自習室的窗戶邊站著。我打開窗戶。自習室在四樓。

他出來拉我回去,給我掛了北醫六院的精神科。

那天他陪我去,醫生問我怎麼了?

我說我覺得我是個垃圾,我不配活著。

醫生問我多久了?

我說很久很久了。

她問我,你為什麼不來看病?這是抑鬱症。

11、有抑鬱症的人其實不適合談戀愛,因為對方無論做什麼也不會讓你快樂起來。

這對於對方來說,就太殘忍了。

他比我優秀很多。多才多藝,對學術充滿熱情,將來要讀博士。一直到分手我都沒覺得我配得上過他。

但也許談戀愛不在於配不配得上的問題,而更關乎「匹配」的問題。

這兩個是有區別的。比如一個圓或許配得上另一個圓,但飽滿的他們靠的再近,能接觸到的也只是一個點。

而兩塊拼圖雖然很難評判高下,卻可能一拍即合,嚴絲合縫。我猜我們兩個就是這樣。

他陪我掛號,在每個我需要的時候陪著我,甚至墊錢來幫我治病。

後來有一天,他媽媽知道了我和我家人的情況,勸他和我分手。

那天我們長談了一次。

他告訴我, 這段時間他既要瞞家裡,又要照顧我,卻眼看著我一天比一天糟糕。現在又有了家裡的壓力。他很絕望。他也承受不住了。

我說好。對不起我之前不知道你這麼痛苦。

12、這段感情雖然沒有結果,但和他相處的那段時間,對我來說依然很重要。

我一直覺得我生病了就是我自己的問題,是我不夠堅強,不夠上進,現在得了病還要給家裡添麻煩。

但他讓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得病不是,麻煩別人也不是。

可以現在不夠好,也可以麻煩別人,但總有人願意為你做一些事情沒有抱怨。

他出現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哪怕我不夠好,還是可以得到很多無條件的愛。

我確實得到了很多愛。

有位好朋友在創業,知道我生病休學就收我去他的公司實習。

那段時間我過得很開心,一來慢慢覺得自己還有點用,二來大家都對我很好。有同事聽說我睡眠不好,還抽出自己的休息日帶我去看病。

領導是個大姐姐,有一次她誇我說:你是我們公司英文郵件寫得最好的。

說來可笑,我真的已經太久沒有得到過正面反饋了,聽了這話自己跑去衛生間又哭又笑了好久。

分手那段時間,親戚朋友們主動來陪我,還有人讓我去她家擼貓。

我就這麼熬過來了。

13、說到過來人的經驗,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有病得治。

北大給了我很多寬容和溫柔。

有天我吃了六片米氮平,想大睡特睡一下。

快失去意識時輔導員姐姐給我打電話,說給我聯繫了學校的心理諮詢,讓我每周去一次。

第一次去,我看到諮詢老師辦公室的門上寫著:危機幹預。我才知道我原來是這麼嚴重的 case 。

心理諮詢是個很神奇的過程。

它不會讓我的家庭正常一點,不會還我一個男朋友,不會讓我立馬找到我生命中的熱情。

但它讓這些曾經要命的東西看起來似乎都不值一提。

老師會給我講一些他幫助過的人,當然不講名字,大家都抑鬱,都原生家庭有問題,都有不如意的親密關係,都或多或少自殺自殘過。

我發現我也太普通了,連痛苦都那麼普通。

這些讓我痛不欲生的事情,不知多少年前開始數不清的人就在經歷,不知多少年後數不清的人也將繼續經歷。好像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值得我去死一死。

我還記得老師對我說:

「好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的。任是誰,當時也只能這樣,如今也只能走到這一步。但我們往後可以走得好。」

我不知道他講完這句話的那天我回去哭了多久。

原來人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我總是在想,如果我早一點來就好了。

14、好起來的確是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過程。

我吃了一年的藥,接受了半年的心理諮詢。

喝酒喝得很兇,大四春節回家之前我宿舍的垃圾桶裡還長期有四個以上空酒瓶。

但到開學回來時,中介老師告訴我,上學期提交的四個學校,所有的都給了拒信。

我當時平靜得出乎自己意料,不傷心,不絕望,也沒有哭。

那一刻我驚覺自己真的不一樣了:

一個把電腦鍵盤弄髒了就認為自己不配為人的人,如今不再因為挫敗而徹底否定自我價值。

那天我趴在宿舍桌子上大哭起來,我想到我其實有很多優點。

我長得很可愛。我頭髮超多。

我吃了一年半米氮平還是很瘦。

我唱歌好聽。

我為別人著想。我討人喜歡。

我其實很喜歡讀書。

我好起來了。

媽媽給我打了電話,她的語氣也柔和了下來。

她說,回來吧,媽媽給你做好吃的。

前男友曾經送過我一隻很逼真的小貓模型,我把它帶回家。結果和我媽吵架時,這個小貓的鼻子被我們摔掉了。

等我回家後,媽媽沉默著把這個小貓又遞給了我。

我突然發現,她偷偷把小貓的鼻子給我粘好了。

我很清楚,我們以後難免還會彼此傷害。

但至少在那一刻,我想我們互相諒解了對方。

15、世界上的一切都在飛快變動。

我剛來到光華時流傳著一個都市傳說,說一個學長畢業去了頭部大投行,跟了個好項目,一年就在國貿自己付了個首付,回老家開的奧迪。

但等我畢業時,能找到滿意工作的本科生其實並不多。

一位朋友去了 p2p ,年薪到手 15 萬,結果沒到一年爆雷了。莫名其妙失了業,就回家準備出國讀書。有了滿意的offer,現在又被疫情耽擱了。

很多人並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從最好的大學畢業,最後還是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但我想我們也只是年輕人,還要開始慢慢去奮鬥,一步一步往前走。

更何況很多事情不是靠個人奮鬥就能控制的,所以不用對自己太苛刻。

我們這些「小鎮做題家」也好,「985廢物」也罷,其實都只是普通小孩,沒有豐厚的靠山保證較高的容錯率,也沒一無所有到能被逼著放手一搏。

越長大越被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緊窄區間馴服,還在用高中月考數學的那套邏輯去要求自己:不能出錯,不能脫軌,得嚴絲合縫,這題完馬上下一題,哪個地方出岔子這次考試就完了。

但我越來越覺得,人活著不會像高考那樣一錘定音。甚至高考也不像聲稱得那麼一錘定音,不然也不會有我在這裡唧唧歪歪。

我們院長特別愛說一句話,叫「萬物生長,各自高貴」,大家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就好。

我花了五年時間,才終於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那就是不用著急自己暫時沒找到那個解。

很早就找到熱情所在的人非常幸運,可以說是天選之子;我還沒有找到,這也並不丟人。

我想地球是很大的。我在北大光華沒有找到的東西,我不一定在別的地方也找不到;

哪怕在這個地方我也沒有找到,我也可以在下一個地方繼續找;

哪怕我永遠都找不到,如果我這一輩子都一直在找,我覺得也可以接受。

16、我比同齡人晚了一年才畢業。

畢業典禮那天,學院請來了物美的董事長張文中先生。

他曾在事業巔峰期遭遇冤案入獄,且十多年才等來無罪判決。

他對我們說:

「我希望你們記住,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但同時,一切也都會過去。」

最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有個問題困擾我很久:溝口只有燒掉金閣寺才能解脫嗎?

我認真想了又想,其實不是的。

這讓我在反思大學生活時有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那個時候,擺在我面前的只有這一條路嗎?那麼在別人眼中,我也只能如此嗎?

不是的。

但我永遠錯過了走一條更好的路的機會。

我 18 歲時的確不知道抑鬱症是什麼。但如果我早點鼓起勇氣面對這個現實,也許就會好走很多。

真正困住我的,是自以為的孤獨,和恥於求助,

我兜了一個很大的圈子,在23歲的時候才終於明白: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句話也許是對的,沒有任何人能夠百分之百地理解另一個人。

但是如果你找到一個人能理解你 20% ,另一個人理解你 30% ,又一個人能理解你 50% ,那麼你就獲得了 100% 的理解,你的生活就會愉快一點點。

人永遠都不是一座孤島。

相關焦點

  • 高考成績出爐!北大狀元揭秘:我那屆18個省狀元為什麼選擇出國?
    文|未名河編者按:今天,是全國多地高考查分的日子,熱搜從早晨開始,在微博上就沒有下來過。雖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每年到這個時候,高考狀元——這種「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成為熱點。前幾年有個報告說,高考狀元「到大學就不行了」「成就平平「。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邀請到某屆北大高考狀元現身說法,跟大家聊聊他那一屆53個省狀元的出路。
  • 她是北京高考狀元,清華北大都來搶她,最終還是選擇去姚班
    2019年高考,黃子晴沒有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最終以總分721分的優異成績,一舉奪得2019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其中黃子晴的語文考了128分、數學考了148分、英語考了141分、理綜考了294分。高考的成績剛出來,清華、北大都表示要來搶她,而且黃子晴很快就相繼接到清華、北大的來電,兩個學校都希望黃子晴能報考他們學校,並承諾只要黃子晴願意報考他們學校,專業隨便挑,除此之外,各大高校以及記者都不斷跟黃子晴聯繫,這樣的電話讓黃子晴應接不暇。
  • 1999~2006高考狀元調查出爐 男女狀元平分天下
    2007年是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三十周年,「高考」作為我國最大規模的人才選拔制度,是目前全國人民公認的最公平、最公正的制度。「高考狀元」作為各地區高考的最高分得主,高考「賽場」的金牌獲得者,它的出現是一個學生的天賦、情商、志向、勤奮與家庭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教育方式和中學的辦學理念、教師水平、教學方法的完美結合,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 參加高考兩次,兩次都是省狀元,從香港大學到北大,現在她如何?
    參加高考兩次,兩次都是遼寧省的文科狀元,2013年第一次高考的她就考出了668(含加分10分)分的好成績,並被香港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為了追尋心中純粹的國學,她從香港大學退學回到母校復讀,2014年再次參加高考,以666分成功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從香港大學到北京大學,現在的她如何?
  • 2013狀元調查報告:高考狀元職場並非"全軍覆沒"
    恢復高考36年來,中國六星級和五星級大學最受高考狀元青睞,8成狀元扎堆就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高額獎學金成高校爭奪狀元「殺手鐧」,港臺高校未對北大清華構成實質性威脅。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07-2012年全國高考狀元爭霸賽中,清華4次戰勝北大,勇奪兩岸四地「狀元大學」稱號,成為中國高考狀元的最愛。
  • 從衡中500多名到河北高考狀元,北大劉嘉森是如何逆襲成功的?
    眾所周知,在我國有四大「高考工廠」,同時也是我國最牛的四所中學,分別是位於河北的衡水中學、安徽的毛坦廠中學、湖北的黃岡中學以及河南的鄲城一高。而在高考,能夠在這些中學奪得狀元的學生自然不是普通人,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個衡中狀元、北大才子逆襲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劉嘉森。
  • 重慶高考狀元被北大錄取,因父親的荒唐行為,北大直接「反悔」
    之前曾有一名倒黴的孩子,他的高考成績可以說是全國高校任意選,但卻因為他的父親荒唐的行為,最終無緣北大。他就是何川洋,當年他是重慶的高考狀元,總成績為659分。這樣的成績放眼全國都可以稱得上優秀,所以何川洋也自然收到了復旦、北大等幾所名牌大學的邀請。
  • 扒一扒IT大佬高考:馬雲數學1分考北大 李彥宏是狀元
    馬雲:豪氣沖天要考北大數學成績就1分1982年的時候,18歲的馬雲迎來了生命裡的第一次高考。不過馬雲並沒因數學不好而退縮,反而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因為在他的報考志願表上赫然寫著:北京大學。當那年的高考成績出來以後,馬雲也算創造了個小奇蹟,他的數學成績是——1分。
  • 高考「最神」狀元,語文忘寫名字,英語竟然睡著,還躺著進北大
    ,所以高考就像戰場一樣,每個考生都是嚴陣以待,萬分謹慎,戰戰兢兢,生怕出現一點差池。但對於那些學霸來說,高考就像平常的月考、模擬一樣,輕輕鬆鬆玩著就應付過去了,根本不費什麼力氣。 近日各地的高考狀元也誕生了,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而多年前有一位狀元,高考對她來說,就像遊戲一般,她被人們稱為「最神狀元」。
  • 高考狀元拒港大72萬獎學金,退學復讀考北大,彪悍的人生無需解釋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是當年遼寧省的高考狀元,一時之間,無數人把目光集中在她的身上,無數名校朝她拋來橄欖枝,其中最讓人驚訝的,便是香港大學,他們直接表示,只要入學,就提供給她72萬的全額獎學金,助她無憂學習。
  • 舒紅兵妻子王延軼本科北大,施一公保送清華,妻子趙仁濱高考狀元
    王延軼1981年出生,2000年考進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不過網傳王延軼當年是以藝術生的身份考進的北大,這點筆者也不得而知,能考進北大的一般都是很厲害的學霸。王延軼在北大就讀期間舒紅兵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兩人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認識的,然後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走到了一起,彼此互相鼓勵,步步高升。
  • 她是高考文科狀元總分687,英語滿分,卻意外成為「百萬富翁」
    說到高考狀元其實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每年各省市的狀元也就是幾個人的規模存在,從高考恢復至今的42年時間裡我國共誕生了數百位高考省狀元,每個狀元都有不同的經歷,如今回頭看看會發現,這些狀元的人生軌跡各不同相同,有人成為了教授學者,有人成為了領域專家,有人成為了企業家,甚至有人淪為了平凡人。
  • 「最淡定」高考狀元:考語文忘寫名,英語睡覺,卻以672分進北大
    人一定要有最樸實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再有一顆自律心,有一個很好的自制力,即便在成功的道路上布滿荊棘,寒窗苦讀十幾年,有朝一日定一鳴驚人,高考就是開啟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它是莘莘學子魚躍龍門的轉折點。她就是2007年廣西文科高考狀元—林麗淵。可以說她的成功離不開她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 舒紅兵妻子北大畢業,施一公妻子高考狀元,饒毅妻子呢?
    那麼,這幾位科學家都這麼厲害了,其妻子肯定也差不到哪去,舒紅兵院士的妻子王延軼是北大高材生,施一公院士的妻子趙仁濱是高考狀元,那麼饒毅校長的妻子呢?作為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饒毅的妻子,實力肯定是不用猜,非常強。
  • 當年放棄香港大學72萬獎學金的高考狀元,後來過得怎麼樣?
    作為一個高考黨,沒辦法享受娛樂、休閒的時光,成天在書山題海中奮戰,只為了獲得一片大好的前程。對於每一個高考黨來說,熬過這段時間就是勝利。那麼你聽說過,在高中辛苦奮鬥三年,終於得到高校青睞卻主動放棄好機會的人嗎?劉丁寧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搞不懂她到底在想什麼的人。
  • 考英語睡大覺,考語文忘寫名,她卻成高考狀元被北大錄取
    而目前,決定人命運的第一關便是高考。雖然高考對人的影響不像之前那麼大,但仍是同學間拉開差距的最主要途徑。因此,考生們在考場上爭分奪秒是很正常的事。而在廣西2007年的高考中,有位學生卻睡起了大覺。但令人驚嘆的是,這位考生還成了廣西當年的高考狀元。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姐妹同時入北大,一個文科狀元,一個理科700分,好成績如何獲得
    面對高考,她不慌不忙,該玩就玩,該學就學。  考前她一點都不覺得緊張,把高考當成普通考試應對,最終發揮良好,考出了677分的好成績,成為省文科狀元,還被北大錄取,就讀於光華管理學院。  更牛的是,她的數學考了150分滿分,英語考了149分,差一分滿分,著實讓人佩服。  那麼,女孩平時是怎麼學習的呢?她又是如何培養出這種良好應考心態的呢?
  • 她是高顏值的高考狀元,讀完清華北大後幹這一行,很多人都不理解
    一個玩網路遊戲的人,有沒有考上清華可能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學府呢?估計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這句話:「絕對不可能!」因為一旦陷入網路遊戲的「泥淖」,那麼別說考上清北,就是考上三本大學都是一個奇蹟!接下去,我們要聊的這個人物名叫石悅,她是一名高顏值的高考狀元,她本科在清華大學就讀,考研考上了北京大學,讀完清華北大之後她幹起了這一行——成為網路遊戲的主播。
  • 繼清華北大後,浙大也婉拒了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為何名校不敢破
    ,兩位狀元可謂風波連連,本應純屬慶賀的事,卻總是多出些插曲。  首先是理科狀元時鵬揚同學辱罵蘇州大學「垃圾」登上熱搜,而文科狀元白湘菱同學雖然沒有負面消息,卻因有一科被評為 B+,而與國內頂尖名校清華北大無緣。
  • 從武亦姝到鍾芳蓉,觸動我們的不是高考狀元,而是「鄰家女孩」
    這幾天,一位此前默默無聞的湖南女生鍾芳蓉選擇冷門的北大考古專業,成為媒體熱炒的對象,這位來自一所縣級民辦中學、以676分的高分位列湖南文科第四名的鐘同學,雖然不是狀元,其「待遇」卻遠遠超過了各省份的文理科狀元,更被網友把她和江蘇的文科第一白湘菱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