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日有新聞報導,成都海關在國際郵件中截獲了一批「南洋大兜」和「黃金鬼鍬」,對於這兩種兜鍬,前者南洋大兜屬我們已經在相關的文章對做了詳細介紹,而對於黃金鬼鍬未曾有過全面的講解。所以,今天我們就順勢蹭個熱點,對黃金鬼鍬這個屬的品種做個詳解。
黃金鬼鍬概況
分布情況:黃金鬼鍬整個屬只有兩個品種:羅森伯基黃金鬼鍬(Allotopus rosenbergi)和莫蘭金比黃金鬼鍬(Allotopus moellenkampi),後者擁有4個亞種,因此該屬總計含有5個亞種。它們主要棲息於馬來半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中高海拔的熱帶雨林中。
核心特徵: 黃金鬼鍬屬於大型鍬甲,極限個體可以達到83mm,同時全身擁有黃金般的色澤,日光或燈光之下呈現出一種妖豔的感覺,外加其獨特的大顎牙型,讓其在鍬甲界中獨樹一幟,成為廣大蟲友喜愛的色蟲!本屬具有趨光性。
獨有特色:黃金鬼鍬那金黃的體色會隨著環境溼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潮溼環境下體色看起來黑黑,在乾燥的情況下體色則恢復金黃色。
羅森伯基黃金鬼鍬
我們先來說說分布於印尼爪哇島西部至中部迪昂高原的羅森伯基黃金鬼鍬。
羅森伯基黃金鬼鍬 (Allotopus rosenbergi):
棲息於爪哇島1000-2000m熱帶雨林山區,在1400~1800m區間段尤為多見,屬於夜行性昆蟲,有明顯的趨光性。屬於黃金鬼鍬中的大型品種,雄蟲體長野生紀錄可達83mm,飼育紀錄也有80mm。
羅森伯基黃金鬼鍬整個身體為金色所包裹,閃閃發光(但光澤度略差於)!更為特別的是,其體色會隨著環境溼度而變化,潮溼環境下體色看起來黑黑,只有在乾燥(或死亡時)的情況下體色最接近金黃色。
羅森伯基黃金鬼鍬主要特徵為大顎在中央內縮,前端則向外展開,大顎前半部分有鋸齒狀小內齒羅列(大型個體明顯),眼緣呈三角形突起。
羅森伯基黃金鬼鍬和莫蘭金比黃金鬼鍬家族(Allotopus moellenkampi)辨識點:大顎彎曲度較大,大顎上方沒有突起,末端為三叉,下唇中央有凹陷(區別於莫蘭金比黃金鬼鍬的最大特徵)。
莫蘭金比黃金鬼鍬
莫蘭金比黃金鬼鍬總計有4個亞種,分別為原名亞種、莫瑟裡黃金鬼鍬、婆羅洲黃金鬼鍬以及馬場黃金鬼鍬。
莫蘭金比黃金鬼鍬 ( Allotopus moellenkampi moellenkampi):
分布於蘇門答臘西部~南部地區的原名亞種,雄蟲體長紀錄為68mm(野生個體),但能達到65mm+的成蟲很少見,雌蟲體長約36~50mm。
雄蟲大顎相對身體而言偏短,頭部較小眼緣有突起,前胸背板比較寬闊,但前部較窄,體色光澤度略差。最大特色是前胸背板的斑點小且較為不清晰。
另莫蘭金比黃金鬼鍬所有亞種的雌蟲小盾片均為黑色,而同屬的羅森伯基黃金鬼鍬雌蟲小盾片為金色。
莫瑟裡黃金鬼鍬 (Allotopus moellenkampi moseri):
主產地為馬來半島,泰國以及緬甸,分布最北限在泰緬邊境,馬來金馬侖高原一帶的個體數量最多。是黃金鬼鍬中的大型亞種,野生個體紀錄已經達到了80.8mm,雌蟲體長35~50mm。
相比原名亞種體型更大,大顎發達,頭部也更大,鞘翅有強烈的光澤。和馬場黃金鬼鍬(Allotopus moellenkampi babai)極為相似,但是其大顎上的內齒沒有向外側傾斜,鞘翅光澤度也稍微弱些,鞘翅結合部有皺褶出現。個體體色從淺色到類似馬場黃金鬼鍬的深色均有出現,但馬場黃金鬼鍬沒有較淺色的個體。
婆羅洲黃金鬼鍬(Allotopus moellenkampi fruhstorferi ):
分布於婆羅洲地區體型最小的亞種,野生記錄個體為59mm。
雄蟲大顎較短,基部寬闊,大顎尖端基本沒有彎曲,前胸背板狹長,脛節粗壯,小型個體頭部較小;相比原名亞種,體色看起來更為暗淡無光澤;雌雄蟲前胸背板均有較大的刻點;婆羅洲北部的雌蟲體色更偏黑色。
馬場黃金鬼鍬(Allotopus moellenkampi babai):
主要分布於緬甸,最晚被區分出來的也是體型最大的亞種,雄蟲體長飼育紀錄已達83.4mm,野生個體也有80mm。
和莫瑟裡黃金鬼鍬(Allotopus moellenkampi moseri)相似,大型個體大顎上的內齒傾向外側,整體體型較細,體色濃豔明亮,鞘翅光澤度強,其呈現的金屬光澤可以稱得上媲美黃金光澤。
馬場黃金鬼鍬繁殖飼育難度相對其他家族成員較低。
後記:作為漂亮的色鍬,黃金鬼鍬在國內市場上的流通率遠不如彩虹鍬和印尼金鍬,這多少跟其繁殖難度相關。黃金鬼鍬繁殖相比其他鍬困難些,產房需要使用雲芝產木(活)或者雲芝菌瓶菌包(需要使用老菌)等,卵期大約20天左右,幼蟲飼育以菌瓶為主,由於幼蟲比較敏感,更換菌瓶需要對接,否則容易受驚嚇自殘。
以上如有錯誤之處還望各位蟲友指正,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