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中,氫原子結合成氫分子的過程跟我們中學的不一樣

2020-12-05 李論科學

根據我們中學的知識,任意兩個氫原子就可以鍵合成一個氫分子,因為氫原子的最低能態能夠容納兩個電子,原子很樂意再得到一個電子。

但是我們現在知道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軌道中不允許有相同量子態的電子存在,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知道氫分子中的兩個電子必須有相反的自旋。那麼,電子的自旋是隨著它們形成一個分子而變化的,還是只有具有相反自旋電子的氫原子才能形成一個分子呢?今天我們就了解下量子力學下的氫原子鍵合!

從上圖標準模型的粒子就可以看出,宇宙中存在著大量不同類型的基本粒子,但它們都可以分為兩大類:

自旋為半整數的費米子或粒子:±1/2、±3/2、±5/2等。自旋為整數的玻色子或粒子:0、±1、±2等。複合粒子就是所謂的強子,包括重子和介子,它們既可以表現為費米子也可以表現為玻色子,我們熟悉的重子和輕子:質子、中子和電子表現為費米子自旋為±1/2。每個粒子都有一定的量子態,它們可以佔據不同的離散能級、角動量值、自旋方向等。

費米子和玻色子的主要區別是:如果有兩個相同的粒子,你可以把任意多的玻色子放到相同的量子態,但是相同的費米子不能佔據完全相同的量子態。

如果電子不是費米子而是玻色子,那麼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可以把無限多的電子填入到原子的最低能態(上面紅色部分)!但是電子是費米子,需要遵守泡利不相容原則。原子的最低能態可以接受兩個電子,一個可以是自旋+1/2,另一個可以是自旋-1/2,但是如果你想給最低能態加上第三個電子,就需要跳到一個不同的量子態。

量子態在原子中工作的方式是,你可以向上移動到一個更高的能態(下面用n表示),然後逐漸上升到更高的角動量狀態(下面用角量子數l表示)。

m磁量子數代表每個亞層的軌道(軌道方向)。同一亞層(l值相同)的幾條軌道對原子核的取向不同。

所以l = 0狀態是s軌道,l = 1狀態是p軌道,l = 2狀態是d軌道,依此類推。這就是為什么元素周期表具有觀察到的結構:頂行有2個元素(n=1,l=0,m=0,自旋= ±1/2),第二行有8個元素(n=2,l=0,m=0,自旋= ±1/2;n=2,l=1,m=1或 -1,自旋= ±1/2),第三行有18個元素(n=1,l=0,m=0,自旋=± 1/2;n=2,l=1,m=1,0或-1,自旋=± 1/2;n=3,l=2,m=2,1,0,-1或-2,自旋= ±1/2)等。

所以當你看到元素周期表從上到下每一行會增加6、10、14個新元素,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在起作用!

事實上,氫原子的原子核(質子)彼此不同,並且每個電子都與它們自己的母質子結合,也就是說,電子沒有相互重疊的量子態,一個自由氫原子的系統將使電子都處於基態,就像下圖這樣。

我們知道兩個氫原子相互接觸就會結合,形成一個氫分子。這是我們就會想,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兩個氫原子結合時,電子怎麼保證不處於相同的量子態而形成共價鍵,是不是只有電子自旋相反的氫原子才能結合成氫分子。

一旦這兩個分開的原子試圖結合在一起,電子的波函數就會嘗試重疊!

但是要記住電子不僅僅具有自旋的量子特性;它們也有空間波函數。如果我們把兩個氫原子放在一起,它們的空間波函數可以是對稱的,如上圖所示,也可以是反對稱的,如下圖所示。

如果兩個氫原子具有對稱的波函數,那麼電子的自旋必須是反方向的:如果第一個是+1/2,第二個一定是-1/2,如果第一個是-1/2,第二個一定是+1/2。

同樣地,如果兩個原子的電子帶著反對稱波函數進來,那麼電子的自旋必須是一樣的:如果第一個是+1/2,第二個必須是+1/2,如果第一個是-1/2,第二個也必須是-1/2 !

因此,如果我們問兩個氫原子如何能夠配置在一起,有兩種可能的配置:要麼在空間對稱但自旋反對齊的狀態,要麼在空間反對稱但自旋對齊的狀態!

看看這兩種組合的方式;對於對稱波函數,波函數將重疊,表示成鍵,而對於反對稱的波函數,波函數不重疊,表示反鍵狀態!

我們可以定量地計算,這兩種狀態的結合能。

反對稱態,其中電子的自旋相互對齊,不鍵合;只有對稱態,即空間波函數是對稱的,但自旋是反對齊的,才能形成束縛的氫分子!

所以想要形成氫分子,不僅需要兩個氫原子的電子具有對稱的空間波函數,而且需要相反的自旋(+1/2和-1/2)。

並且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量子力學是如何阻止三個氫原子發生鍵合,這就是為什麼可以有一個氫原子,氫分子,但永遠不能有H或更高!

這就是量子力學如何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形成一個氫分子的過程!

相關焦點

  • 氫分子量子隧穿效應假說!
    氫分子在生物組織中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就像水中的氫原子一樣。水中這快速原子運動是通過量子隧穿機制實現的。隧穿只能用量子物理來描述,這是一種控制微觀世界的物理定律。雖然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它並不容易,但我們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沒有這個概念,無法弄清楚生物體中氫的各種獨特特性。
  • 本周美國化學會分子檔案:最簡單也最不簡單的氫分子!
    本周美國化學會分子檔案編輯給我們帶來了熟悉的化學微粒——氫分子,我的身材最小,但重要性最大。我是什麼分子?嘿嘿,我是氫分子。令人驚訝的是,迄今為止,最小最簡單的氫原子和氫分子,尚未出現在「本周分子」檔案中。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約佔其質量的75%。但它僅佔地球大氣的0.5–1.0 ppm。同樣,氫只佔地殼質量的0.75 %。
  • 買富氫水杯,到底是氫分子的好還是負氫離子的好?
    如果從負氫離子的結構分析,它是不能存在於水中的,只能存在於固體物中。這在氫分子醫學專家孫學軍教授的《氫分子生物學》一書中,也有提到。但是,事物都不是絕對的。科學也是不斷發展的。以前認為負氫離子不可能存在於水中,但是現在,或許某項科學技術已經解決了這個難題,可以使負氫離子存在於水中了。
  • 大學物理中的歐姆定律,跟中學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說下中學的歐姆定律,我們最開始學的,是電阻與電壓和電流的關係。R=U/I然後就是電阻是元件的固有屬性,不隨電壓和電流變化,但是可以通過電壓和電流求出元件的電阻。接著我們再來看,剛學的那個跟中學不太一樣的歐姆定律。首先說下電阻:電阻元件特性,f(u,i)=0。
  • 讓你清楚明白,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電池是什麼原理
    在化學電池中,化學能直接轉變為電能是靠電池內部自發進行氧化、還原等化學反應的結果,這種反應分別在兩個電極上進行。負極活性物質由電位較低並在電解質中穩定的還原劑組成,如鋅、鎘、鉛等活潑金屬和氫或碳氫化合物等。
  • 從生命的起源看氫分子在生命體中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厭氧生命消逝,只有一些生命在進化中形成了適應有氧環境的功能,不但存活了下來,而且因為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更高,這些生物變得更加強大,逐漸地成為了地球上的主角。我們人類就是在這個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叫線粒體的細胞器,可以有效地利用氧氣將細胞內的營養物質轉化成能量物質ATP(三磷酸腺苷),給人體提供能量。
  • 量子力學的誕生
    量子力學的誕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像物理學歷史上大多數的理論那樣,由某位大神取得重大突破而宣告理論的誕生,它由許多天才科學家逐步提出和完善量子力學的發現與完善過程充滿了神奇與巧合,如果沒有玻爾為其賦予靈魂,量子力學是否能誕生還真不好說。下面和大家聊聊量子力學的誕生過程。
  • 為什麼我們直到本世紀才能觀察到反氫原子光譜?
    雖然,我們每次只能製造幾個原子,但更像是在製造「爆炸」。考慮到反物質生成過程,要防止它接觸其他物質就特別棘手。自然界中反物質不會大量存在,因為就像其他物質一樣,它最終會撞到某個東西,但與其他物質不同的是,它只能撞一次。這意味著反物質無處可尋:你既不能提取,又不能開採,你只能造它。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有人認為,個量子力學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一切都是隨機偶然的,也可以理解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都只能用波函數來表達,我們永遠無法同時準確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而量子力學中的其他詭異現象都可以用不確定性解釋,比如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疊加態等,都是不確定性的延伸!
  • 量子力學中的概率與經典概率在本質上有何區別?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在「明天有雨」或「正面向上」的預測下,我們最終發現的結果不可能是這樣的一些「疊加狀態」:即下雨又不下雨;正面向上的同時背面也向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的一些看似荒謬的疊加狀態確確實實地在量子力學所描述的亞原子世界中發生了。
  • 量子力學1:氫原子光譜之謎
    1900年開爾文老先生76歲,這是物理學界的泰鬥級人物,他就在一次演講中說咱們現在物理學有兩朵烏雲,這第一朵呢是這個物質如何穿過以太運動物理學家就發現了每一種原子通過特定的方式激發比方說這個灼燒,再把它燃燒發出的光透過三稜鏡,就發現一種元素的光譜都是特定的一種,不同元素的光譜長得又不一樣,光學在當時一直是一種很好玩的經驗學科。之所以成為經驗學科,就是因為人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元素他對應的光譜就是這樣的,但是可以用這個光譜分析的這個方法來判斷一個東西裡有沒有某種元素。
  • 氫分子醫學有望給抗衰老、皮膚病、腫瘤綜合治療帶來新突破
    駱肖群、趙洪、趙超三位教授分享了氫分子在皮膚病、腫瘤、抗衰老等方面應用的研究情況。  聞玉梅院士在致辭中表示:接下來的專題會我們會討論一個比較新的學科和話題,氫分子醫學,這方面我的研究不多,但我團隊的趙超教授有一些研究,他也會跟大家介紹他的一些成果。
  • 量子力學的在解決能量守恆的問題
    量子力學的預測已被實驗證實為錯誤的概率超過100%,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已知預測都是錯誤的。只要真實世界不是絕對不可知的,量子力學預測的對錯區分就沒有意義。只有實際經驗才決定判斷的正確與否。如果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運算不是錯誤的,那麼至少大部分運算,是有效的,為什麼你就不相信?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
  • 氫原子中隱藏的宇宙終極運行法則
    上節:超導體之迷已被解開,人類由地球文明轉向星際文明的大幕即將開啟2.0氫原子內部結構大解密2.1宇宙的初始環境即然宇宙是由暗物質組成的,那麼在氫原子產生之前,宇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我們假設這些暗物質粒子和原子一樣,是一種『球狀』體且充斥於整個宇宙原始空間。
  • 「清華北大研究生又怎樣,還不是跟我一樣到中學教書」
    時間往前推兩個月,今年9月份,在深圳中學官網上發布的「深圳中學赴外公招2019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擬聘人員名單」中,28名新錄教師,全是名校研究生,其中有15名清華北大研究生,其他一些老師則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香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境內外知名高校。當時有很多人驚呼「名校研究生開始『下嫁』中學了」。
  • 玻爾氫原子模型中德布羅意波的最概然解釋
    德布羅意引入相位波(現稱為物質波)的概念,拋棄了布裡淵模型中的以太概念,直接把波動性賦予電子自身。德布羅意認為可以用相位波解釋軌道穩定性的量子化條件。他在博士論文中寫道:「相位波的傳播類似於深淺程度不同的水渠中水波的傳播。……為了取穩定的狀態,……水渠的長度l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則共振條件為l=nλ。」其中n為整數。「1917年,愛因斯坦給出了一種其形式不隨坐標變換而改變的量子化條件。
  • 量子力學不只是高大上理論,它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平時看到的量子力學都是理論上的一些觀點,什麼不確定性原理,量子糾纏感覺跟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其實不是的,量子力學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和量子力學打交道,只是我們不知道。由於分子的結構及它們之間的反應構成了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因此除了受到不確定性原理的限制外,原則上量子力學允許我們預言圍繞我們的幾乎一切東西。然而、實際情況是,除了最簡單的氫原子之外,我們不能解開其他任何原子的方程因為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而其他稍微多幾個電子的系統所需的計算十分複雜以至於我們根本做不到。無論怎樣,量子力學已經成為一個極其成功的理論,並且成為幾乎所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
  • 奧陌陌並非是一座氫分子冰山
    此前曾有研究認為,奧陌陌是一座由氫分子組成的冰山,其理論是基於一個假設——氫分子冰可以在稠密的分子雲中形成。 研究人員把研究重點放在了「W51」巨型分子雲(GMC)上——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巨型分子雲之一,距離地球只有1.7萬光年。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就是奧陌陌的起源地。 在天體物理學中,普遍認為固體是由塵埃的粘性碰撞產生的。但氫分子冰似乎並不適用於此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