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官宣,「碼雲 Gitee」出道
7 月 14 日,工信部公布了「2020 年開源託管平臺項目結果」,選定依託「碼雲 Gitee」 建設中國獨立的開源託管平臺。
對於工信部的結果公示,碼雲 Gitee 在其博客中也給出了回應,並稱「國內開源生態建設進入快車道」。
公開信息顯示,碼雲 Gitee 是開源中國推出的基於 Git 的代碼託管服務。除此以外,碼雲 Gitee 也提供開源軟體的發布和溝通社區,供開發者在其中進行技術交流與溝通。
2016 年,該平臺推出企業版,提供企業級代碼託管服務,成為開發領域領先的 SaaS 服務提供商。
推出七年來,碼雲 Gitee 已為超過 500 萬名開發者和 10 萬家企業提供了服務,平臺託管的開源項目已超 1000 萬。目前,碼雲 Gitee 已成長為國內首屈一指的代碼託管平臺,同時也是世界範圍內規模第二大的代碼託管平臺。
儘管碼雲 Gitee 已取得亮眼的成績,但對比全球最大的開源社區 GitHub,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據 GitHub 2019 年 11 月公開的報告,GitHub 在全球範圍內已擁有 1 億個存儲庫。另外,最新數據顯示,其社區開發人員已約達 5000 萬。
GitHub 計劃入華
如果說建設中國獨立的開源託管平臺是「未雨綢繆」之舉,那麼,GitHub 為了應對政治風險計劃入華的操作則是具有「前車之鑑」的「後車之師」。
2019 年 12 月,英國《金融時報》曾報導,GitHub 公司營運長 Erica Brescia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擔心美國政府的限制,GitHub 正在考慮在中國成立子公司。
從美國政府迄今為止採取的封禁限制措施來看,GitHub 對中國封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 GitHub 也確實曾因為政治因素對包括俄羅斯、伊朗、敘利亞、古巴在內的國家實施斷供舉措,封鎖了開發者的帳戶。
儘管美國封禁措施不斷,但 Erica Brescia 的態度來看,GitHub 是重視中國市場的。
在 2019 年,Erica Brescia 就多次來訪中國,與開發者們舉辦見面活動。不僅如此,GitHub 在中國的首次活動也是由 Erica Brescia 親自主持。
有了其它國家被封的前車之鑑,Erica Brescia 在採訪中提出了「入華新方式」。
她指出,GitHub 計劃在探尋「合資企業和在中國託管 GitHub 內容的可能性」之前,先考慮在中國設立一家外資全資子公司,從總經理級別開始招聘員工。
Erica Brescia 還補充說到,GitHub 已經與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公安部的官員見過面。她認為,中國總體上一直在圍繞開源進行戰略性推動,因為開源提供了一種在不依靠專有技術的情況下與軟體開發世界的其他部分聯繫的方式。
不過,自去年年末的採訪之後,GitHub 計劃進入中國一事便無其他動態更新。
事實上,Erica Brescia 看重中國市場的背後原因並不難得知——中國是 GitHub 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市場,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場,是除美國外開源使用最多的國家。
據微軟 Azure CTO 辦公室首席項目總監 Stephen R. Walli 此前在演講中透露,中國用戶在 GitHub 上的註冊數量呈持續快速增長,僅在過去一年就增長了 37%;高於美國的增長速度。
另外,從開源項目的貢獻數量來看, GitHub 發布的 2019 年度報告貢獻最多者為中國香港。在開源項目之外,從公共和私人貢獻來看,亞洲的開發者社區在 2019 年的增速迅猛;而其中 31% 的亞洲貢獻者來自於中國。
Gitee 與 GitHub,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碼雲 Gitee 成為「官選之子」後,不乏有聲音稱其為「中國版 GitHub」,認為碼雲 Gitee 是 GitHub 的替代品。
對於此種觀點,碼雲 Gitee 官方曾親自下場回應,澄清與 GitHub 存在區別。
GitHub 表示,如果簡單粗暴地回答碼雲 Gitee 和 GitHub 社區版之間的區別,那就是碼雲 Gitee 的私有庫也是完全免費的。
在區分之餘,碼雲 Gitee 也說明了其存在是基於本土開發者需求的特殊性——語言、國內開源軟體需求獨特性、編程普及化。
語言方面不難理解,對本土開發者來說,相對於國際性社區,本土社區中的中文交流更為暢快,且更具效率。
其次,國內 IT 行業有自身特點,這決定了國內開源軟體需求的獨特性,比如小程序,用平板練毛筆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源項目。
再者,隨著編程普及化,越來越多人可以參與其中,將其開源小項目進行分享。在這一層面,碼雲 Gitee 相對於 GitHub 會更具優勢。
事實上,無論是碼雲 Gitee,還是 GitHub,都有其各自存在的意義,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正如碼雲 Gitee 在其文章中所說——開源生態建設,並非朝夕之功,是個聚沙成塔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國內外社區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