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個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之後,就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裡,享受得天獨厚的教育條件,同時有一些孩子每天都要面向黃土背朝天,通過下地勞作,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或者在家洗衣、做飯,為此來減輕父母的生活重擔,而學習基本上就是他們的可想而不可求。
他們也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是偏僻、路途遙遠、沒有通訊等等,把他們隔在了山的那邊。可以說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身邊人,但幸好有些人不畏艱難,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這些孩子帶去了世界之光。今天我們就來講述一下楊昌強和羅荷珍的故事。
命運多舛
如果用一部書來形容楊昌強的命運,那麼《活著》再適合不過了。楊昌強並不是獨子,他還有兩個哥哥,雖然說他小的時候家裡窮了一些,但是父母健在,終究還算得上是一個幸福的家。命運總是那麼猝不及防,在他剛剛年滿6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為被蛇咬傷導致餘生不能行走,而母親在隔年也因為疾病奪去了性命。
母親去世之後家裡連棺木的錢都沒有,是村裡人一家一家湊齊了母親的棺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村裡人對楊昌強的恩情讓他莫齒難忘,雖然年齡很小,但是當時他就在心裡發誓,以後一定竭盡所能地回報村裡人。
母親去世了家就不是那麼完整了,再加上父親又沒有收入來源,根本無法養育三個孩子。萬般無奈之下,家中的親戚只能把兩個哥哥賣了。一個7歲的孩子和一個無法行動的父親,就是這個家的全部,他們的生活是各種形容詞都無法形容的。
首次成為代課老師
楊昌強一直都有一個教師的夢想,他經歷了好幾次考試,仍然無果。雖然他不願意就此放棄自己的教書夢想,但是奈何生在那樣的社會,在溫飽得不到解決的時候,怎麼能夠一直去談夢想呢?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半認命的在打砂廠幹活。不過在1990年9月份的時候,他受到了老校長的委託,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他成為了一個代課老師。
據他回憶,在他第一次代課的時候,他穿著一套滿身汙漬的衣服和一雙破爛不堪的解放鞋,他就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他代課的第6年與羅荷珍結婚,二人舉案齊眉雙雙成為了代課老師。
教學條件艱難
南方的冬天在沒有取暖的前提下,根本不能用寒冷來形容,但是他們夫妻二人為了不讓學生受冷,想盡了各種辦法,但是奈何當時的條件十分艱難,再加上又沒有柏油公路,所以兩個人只能靠一個籮筐和他們的脊背,來來回回地往學校運送取暖煤球。
但是學校真的是太窮了,除去這些次要的條件之外,他們連像樣的課本和教學工具都沒有。但是他們不甘讓自己的學生落後,所以就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說用石子或者蘆葦教學生做算術,甚至在橘子上面插一根筷子,假裝這就是地球儀。
他們把自己身邊的所有東西物盡其用,並且把自己所會的東西傾囊相授給了這些孩子,就是不斷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這些孩子想像外面的世界,努力的讓孩子與外面的世界去接軌。
既是師長,又是父母
他們在這個小山村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書育人,但是教的不僅僅是他們所知道的一些知識,他們做得更多的是照顧每一個孩子。剛開始雖然教書條件苛刻,但是大多數孩子的身邊都有父母,可是後來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計遠出打工,只留下了孩子和年邁的父母。
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本來就不能夠完全自理,更不要提讓他去照顧一個半大的孩子。這樣照顧孩子的重擔,也就有他們夫婦二人來承擔了。照顧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他的班級裡所有的孩子都是類似的情況,都需要他們照顧。
從未放棄
但是夫妻二人從來都沒有放棄,小到孩子上廁所,大到孩子出現叛逆或者家長不允許讀書的情況,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脫離他們的幫助。
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他不但教會了這些孩子書本上的知識,更加教會了這些孩子如何去做人,同時他更讓這些孩子堅定信念,讓他們明白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自己。
這樣的環境光是想想就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是他們夫妻二人在這裡堅守了20多年。並且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了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上,但是這座大山深深的把他們和外面隔絕了。
既沒有生活來源,同時又不能夠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對別人來講他們或許是偉大的,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的孩子,還有自己的生活需要繼續。
在任教期間他們也想過要放棄,但是望著那一張張對知識渴求的臉,他們就怎麼也做不出這樣的決定。累點就累點,條件苦點就苦點,只要能夠把多一個孩子送出大山,那麼他們這輩子就值得了。每當堅持不下去了,他們這樣的思想就更加強烈,這也就讓他們堅持了數年之久。
這些年他們不僅僅是夫妻,更是戰友,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並且可以做到舍小家為大家。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揮灑在這三尺講臺上,即使條件再苛刻,他們也盡其所能地把每一個孩子送出大山。
他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在他們教的這近千名學生中,踴躍出了很多的人才,他們真正的做到了,讓這些孩子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些學生中,有的成為了像他們一樣的教師,也有的成為了醫生,還有的成為了一些知名大學的教授。
他們用自己的20多年,培養出了多個對國家有用之人。而這些人也不忘初心,他們正在傳承著當年老師的精神,教書育人,救死扶傷。也可以說,這一切本就是他們應得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他們送出了幾千個孩子,其中不乏有一些人已經將他們忘卻,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使命。他們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憑藉一己之力給每一個孩子帶去了生活的希望,現在他們就算收穫任何的殊榮,也是實至名歸。
他們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同時也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人,傾儘自己的所有,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帶去了希望。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人,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學習的權利。而很多孩子也都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他們都通過老師所教的本領,成為了我國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