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8日報導外媒稱,在美國,說起「寄宿學校」,人們會想起這樣的情景:孩子們坐在爬滿藤蔓的房屋內上課,在鑲嵌橡木板的餐廳內用餐,並在修整一新的運動場鍛鍊。
據彭博社網站4月6日報導,在這些幸運的學生中,來自全球各地富裕家庭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就有許多來自中國。
這樣一個嬌生慣養的世界對3300萬在中國10萬所農村寄宿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孩子來說是難以想像的—這一數字約等於美國公立學校在校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二。在中國陝西省某貧困山區的一所鄉村小學,60多名5至14歲的學生在牆面用混凝土砌成的骯髒教室內上課。飯菜量很少,肉是每周才能吃到一次的奢侈品。18名寄宿生在沒有暖氣的房間裡睡覺。
這些學生每年有10個多月是在學校度過的。他們說,飢餓和孤獨很普遍。
獨立研究人員搜集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寄宿生缺乏情感,成績也不理想。陝西一所既有寄宿生又有走讀生的初中的校長說:「寄宿生製造的麻煩最多。他們的情感發展不是很好,因為他們不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的。他們不學習,也不做作業。他們來到教室便玩手機。」
中國的寄宿學校是政府因出生率下降而關閉或合併農村小規模走讀學校政策的產物。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00年以來關閉的農村學校數量超過24萬所,取而代之的是寄宿學校。
中國有超過1億名一至九年級的農村學生。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農村住校人數的比例近年來迅速增長,截至2011年已超過25%。這些兒童中有很多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在較富裕地區的工廠或工地幹活。嚴格的戶籍制度使這些外來民工幾乎不可能讓子女在城市學校上學。
北京決策者曾認為設立農村寄宿學校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一種手段。沒有證據顯示他們取得了成功。美國史丹福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中國科學院和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農村地區四年級學生在數學和語文方面至少比城市同年級學生落後兩個年級。讀完高中的農村學生不到50%,而城市學生的這一比例是90%。楊東平說:「實際情況是,與走讀生相比,小學寄宿生的學習成績存在非常明顯和嚴重的問題。」
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教育部自2010年以來已撥款至少618億元用於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寄宿生如今可以獲得補助支付從書本到日用品等各種費用,並且免交學費。楊東平表示,雖然這些努力值得稱讚,但並不夠。他說:「硬體方面很容易解決,只要花錢蓋更多的樓即可。但解決軟體問題—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健康、更友愛的環境—我覺得沒有希望。」
史丹福大學弗裡曼-斯波格利國際問題研究所農村教育行動計劃的負責人之一斯科特·羅澤爾警告說,中國落後的農村教育有朝一日可能會上升到國家危機層面。只有25%的中國工人擁有高中學歷,中國的勞動力素質因此不如土耳其、巴西和南非。他說:「如果有4億成年勞動人口沒有讀寫能力,中國就絕不可能成為其領導人所希望的高收入高技能經濟體。」
總而言之,將農村地區兒童送入寄宿學校的政策可能會在中國引發一場教育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