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些年,我們「追」過的科學家
近日,由莫騰·泰杜姆執導的電影《模仿遊戲》正式在院線與廣大中國影迷見面,受到了廣泛好評。科學家艾倫·圖靈的故事再度受到大眾關注。
該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男主角艾倫·圖靈由深受中國影迷喜愛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演,繼夏洛克·福爾摩斯之後,「卷福」再次創造了一個自己在大熒幕上的標誌形象。
略有遺憾的是,2月23日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卷福」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但獎項最終卻被另外一部科學家傳記電影的男主角埃迪·雷德梅恩獲得,而埃迪·雷德梅恩飾演的科學家不是別人,正是現在依然活躍的史蒂芬·威廉·霍金。
同一年奧斯卡頒獎禮上有兩部科學家傳記類電影大放異彩,這在歷史上十分少見。但給科學家拍電影這件事情,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流行。
那些拍給科學家的電影
聊起自己喜歡的科學家傳記類電影,科幻作家星河滔滔不絕。他在採訪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除了《模仿遊戲》《萬物理論》《美麗心靈》這樣的「大片兒」之外,在他看來,比較小眾一點的《愛因斯坦與愛丁頓》《致命魔術》也都是「不錯的科學家電影」,「還有BBC拍攝的另外一部關於霍金的電視電影《霍金的故事》,也很不錯」。
「與科學家相關的電影不少,但科學家傳記類的電影,其實數量並不多。」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羅興波表示,「正在上映的《模仿遊戲》還沒去看,但以前也有過關於圖靈的電影,只是貌似不如《模仿遊戲》出名。」他告訴記者,其實除了這幾部近幾年拍攝的、為眾人周知的科學家傳記電影之外,另外還有《居裡夫人》《達爾文的至黑時刻》,以及國內拍攝的《錢學森》《鄧稼先》《蔣築英》《袁隆平》等。
除了電影之外,星河還特別提到了《生活大爆炸》,這部在國內非常受喜愛的美劇,在無數劇迷心中塑造起了嚴謹到有點古板、進而十分可愛的科學家形象。「《生活大爆炸》儘管屬於一個帶有搞笑性質的美劇,但描述了真正的科學家形象,儘管有些誇張。」除了《生活大爆炸》,星河說自己還一直把《暗物質》也歸為描寫科學家的電影,「主人公至少算是科技工作者吧,儘管後來他犯下了殺害無辜的罪行」。
科學家的「致命」魅力
影評人、編劇史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傳記電影是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13號》。「它不是一個具體歷史人物的傳記,而是若干歷史人物集體的傳記。講的是美國航天史上一次失敗的航天計劃執行。」
史航十分推崇《阿波羅13號》中體現的科學精神,用他的原話來說是所有「閃耀的」「最完美的」科學精神。「曾經作為主力後來成為備胎的人,當夥伴在太空中遇到危險的時候如何行動;以及那些高能的科學家們,最後用太空艙裡那些最簡單的東西,成功研製出一個外形無比醜陋的空氣過濾器時的那種興奮,不弱於任何他們以前的發明。」而除了科學精神之外,對史航來說,《阿波羅13號》也讓他看到了「科學精神至上的人類對於成功和失敗該如何經受如何等待,這部影片是最完美的概括」。
羅興波和星河都將講述約翰·納什故事的《美麗心靈》列在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傳記電影榜首。在二人看來,《美麗心靈》的最大優點在於優秀的劇本。
羅興波總結說,《美麗心靈》「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不覺得突兀,讓觀眾有強烈代入感,對納什的形象描寫很豐滿。」對比一些流水帳形式的傳記類電影,儼然更符合電影這種藝術載體的敘述要求。
談到科學家傳記類電影的最大魅力,羅興波認為主要原因是電影很好地將「看起來很『高大上』、離公眾日常生活很遠的科學家,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位主角——納什、霍金、圖靈,都是從事理論研究的,從公眾的角度來看,這些科學家是充滿神秘感,而電影可以用一種藝術化的表現方式,拉近公眾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另外,除了科學之外,其他的內容可能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納什的精神分裂症,霍金的愛情,圖靈的同性戀。」
還原真實與藝術追求
傳記類電影經常受到爭議的部分,正是歷史事實與藝術加工之間關係的平衡。看到從小在教科書裡出現的偉大科學家,以另外一番模樣在電影裡出現,有些觀眾表示「無法接受」。
「電影和歷史完全相同,基本上不可能。」羅興波指出,《美麗心靈》中的納什,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相似的,「但其實這部電影大篇幅放在納什的精神方面,而對年輕的納什在博弈論上的成就表現得不夠充分。」
星河同樣也認為歷史和藝術顯然不可能畫上等號,「既然是故事片總要虛構,而影片情節的優劣與否往往直接受到虛構程度的影響,而虛構就會傷及真實。比如歷史上納什的妻子應該沒那麼漂亮,但一個漂亮美人的愛情顯然會讓觀眾在欣賞影片時更加投入。」
「既然是電影,就可以而且應該加入藝術創作,在不影響基本事實的前提下,必要時可以增加矛盾和衝突來表現,讓原型更豐滿。」在羅興波看來,科學家傳記電影既然是一部電影,就需要符合電影的特徵,比如吸引觀眾、看重票房等。因而衍生出的對劇本的要求,並不難以理解。
「而科學家的特徵,反而是次要的,他們只是一部影像作品的主角。過於嚴肅地敘述科學家,反而減少了電影的特徵。如果要追求還原科學家的歷史真實,有很多比電影更合適的表現方式。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科學家傳記電影,只要不違背基本事實,可以偏重藝術性。」
寫過不少科學家報告文學的星河則表示「這個實在不好說」。他解釋說:「報告文學要求絕對真實,而我本人也有一種對事實近乎病態的追求,最終只能靠文學化的語言和構造來實現其『文學』效果了。」但他同樣願意給予科學家傳記電影更高的寬容度,「應該允許電影藝術有更多的藝術加工,否則很可能是一部不成功的電影。」
中國科學家在哪裡?
多少有些遺憾的是,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備受喜愛的科學家傳記類電影中,缺失了中國科學家的身影。
談到目前國內的科學類電影作品,羅興波評價說「感覺還是以宣傳性為主」,星河也同樣指出國內成功的科學影像作品非常少,「幾無印象」。
但王志文主演的電影《超導》是個例外,星河評價說「應該算是一部不錯的科學家影片」。影片拍攝之初,星河並不看好。電影改編自山西已故作家鍾道新的中篇小說《超導》,講述了幾名中國科學家與幾名外國科學家在超導領域的研究競賽——「一面是各種瑣事糾纏,一面是各種條件便利,就是在這種不公平競爭的情況下,中國科學家還是僅差一點兒而落後」。星河是原著小說的忠實「粉絲」,「正因為太喜歡原著,所以對任何視像演繹都有障礙,但仔細想想這有些苛求,因為這部影片應該算是相當不錯的作品了,當然主要的功勞還是基於原著的漂亮。」
相關電影簡介
《阿波羅13號》
導演:朗·霍華德
編劇:Jim Lovell 、Jeffrey Kluger等
主演: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
出品時間:1995年6月30日
劇情簡介:它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災難,幾乎導致三名太空人命喪太空。但同時它又是一次奇蹟,三名太空人終於憑著自己堅韌的毅力與不懈的鬥爭在地面人員的幫助下成功返回了地球,活了下來,創造了航天史上「雖敗猶榮」的光輝時刻。1995年是阿波羅13號發射25周年紀念,影片《阿波羅13號》就是以這一次空難為題材拍攝的記實性巨型影片,講述了宇宙飛船在接近月球時,其中一個氧氣罐爆炸,造成電路失靈,三名太空人為了生存進行一場沒有很大形體動作的殊死搏鬥。
《超導》
導演:王冀邢
編劇:王冀邢
主演:王志文、李志輿、吳堅
出品時間:1998年
劇情簡介: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高科技領域一場世界範圍的低溫物理超導研究競賽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熱情關注。在此背景下,一批中國的物理學專家在林亞眠老教授和青年物理學家貝小知的帶領下,建立了「低溫俱樂部」。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以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理念,奉獻著他們的聰明智慧,使停滯數十年的超導研究得以深層次的進展並取得重大突破,從而贏得世界各國科技界的尊敬。影片歌頌了中國科學家的拼搏奉獻精神。
《霍金的故事》
導演:菲利普·馬丁
編劇:彼得·莫法特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麥可·布蘭登、菲比·尼科爾斯
出品時間:2004年
劇情簡介:1963年,霍金21歲的人生發生了一悲一喜兩個重大事件。這一年他被確診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當時大夫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這一致命的打擊幾乎使霍金放棄了學業,但生日舞會上一個女孩的出現神奇地改變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
影片採用雙線敘述的手法,以描寫21歲患「運動神經細胞病」霍金的劍橋生活為主線,穿插兩位「發現宇宙大爆炸殘餘的輻射」的科學家接受電視採訪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