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追」過的科學家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這些年,我們「追」過的科學家

 

  近日,由莫騰·泰杜姆執導的電影《模仿遊戲》正式在院線與廣大中國影迷見面,受到了廣泛好評。科學家艾倫·圖靈的故事再度受到大眾關注。

  該片改編自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傳記《艾倫·圖靈傳》,講述了「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英格瑪」,從而扭轉二戰戰局的經歷。

  男主角艾倫·圖靈由深受中國影迷喜愛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演,繼夏洛克·福爾摩斯之後,「卷福」再次創造了一個自己在大熒幕上的標誌形象。

  略有遺憾的是,2月23日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卷福」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但獎項最終卻被另外一部科學家傳記電影的男主角埃迪·雷德梅恩獲得,而埃迪·雷德梅恩飾演的科學家不是別人,正是現在依然活躍的史蒂芬·威廉·霍金。

  同一年奧斯卡頒獎禮上有兩部科學家傳記類電影大放異彩,這在歷史上十分少見。但給科學家拍電影這件事情,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流行。

  那些拍給科學家的電影

  聊起自己喜歡的科學家傳記類電影,科幻作家星河滔滔不絕。他在採訪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除了《模仿遊戲》《萬物理論》《美麗心靈》這樣的「大片兒」之外,在他看來,比較小眾一點的《愛因斯坦與愛丁頓》《致命魔術》也都是「不錯的科學家電影」,「還有BBC拍攝的另外一部關於霍金的電視電影《霍金的故事》,也很不錯」。

  「與科學家相關的電影不少,但科學家傳記類的電影,其實數量並不多。」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羅興波表示,「正在上映的《模仿遊戲》還沒去看,但以前也有過關於圖靈的電影,只是貌似不如《模仿遊戲》出名。」他告訴記者,其實除了這幾部近幾年拍攝的、為眾人周知的科學家傳記電影之外,另外還有《居裡夫人》《達爾文的至黑時刻》,以及國內拍攝的《錢學森》《鄧稼先》《蔣築英》《袁隆平》等。

  除了電影之外,星河還特別提到了《生活大爆炸》,這部在國內非常受喜愛的美劇,在無數劇迷心中塑造起了嚴謹到有點古板、進而十分可愛的科學家形象。「《生活大爆炸》儘管屬於一個帶有搞笑性質的美劇,但描述了真正的科學家形象,儘管有些誇張。」除了《生活大爆炸》,星河說自己還一直把《暗物質》也歸為描寫科學家的電影,「主人公至少算是科技工作者吧,儘管後來他犯下了殺害無辜的罪行」。

  科學家的「致命」魅力

  影評人、編劇史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傳記電影是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波羅13號》。「它不是一個具體歷史人物的傳記,而是若干歷史人物集體的傳記。講的是美國航天史上一次失敗的航天計劃執行。」

  史航十分推崇《阿波羅13號》中體現的科學精神,用他的原話來說是所有「閃耀的」「最完美的」科學精神。「曾經作為主力後來成為備胎的人,當夥伴在太空中遇到危險的時候如何行動;以及那些高能的科學家們,最後用太空艙裡那些最簡單的東西,成功研製出一個外形無比醜陋的空氣過濾器時的那種興奮,不弱於任何他們以前的發明。」而除了科學精神之外,對史航來說,《阿波羅13號》也讓他看到了「科學精神至上的人類對於成功和失敗該如何經受如何等待,這部影片是最完美的概括」。

  羅興波和星河都將講述約翰·納什故事的《美麗心靈》列在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傳記電影榜首。在二人看來,《美麗心靈》的最大優點在於優秀的劇本。

  羅興波總結說,《美麗心靈》「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不覺得突兀,讓觀眾有強烈代入感,對納什的形象描寫很豐滿。」對比一些流水帳形式的傳記類電影,儼然更符合電影這種藝術載體的敘述要求。

  談到科學家傳記類電影的最大魅力,羅興波認為主要原因是電影很好地將「看起來很『高大上』、離公眾日常生活很遠的科學家,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

  「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位主角——納什、霍金、圖靈,都是從事理論研究的,從公眾的角度來看,這些科學家是充滿神秘感,而電影可以用一種藝術化的表現方式,拉近公眾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另外,除了科學之外,其他的內容可能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納什的精神分裂症,霍金的愛情,圖靈的同性戀。」

  還原真實與藝術追求

  傳記類電影經常受到爭議的部分,正是歷史事實與藝術加工之間關係的平衡。看到從小在教科書裡出現的偉大科學家,以另外一番模樣在電影裡出現,有些觀眾表示「無法接受」。

  「電影和歷史完全相同,基本上不可能。」羅興波指出,《美麗心靈》中的納什,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相似的,「但其實這部電影大篇幅放在納什的精神方面,而對年輕的納什在博弈論上的成就表現得不夠充分。」

  星河同樣也認為歷史和藝術顯然不可能畫上等號,「既然是故事片總要虛構,而影片情節的優劣與否往往直接受到虛構程度的影響,而虛構就會傷及真實。比如歷史上納什的妻子應該沒那麼漂亮,但一個漂亮美人的愛情顯然會讓觀眾在欣賞影片時更加投入。」

  「既然是電影,就可以而且應該加入藝術創作,在不影響基本事實的前提下,必要時可以增加矛盾和衝突來表現,讓原型更豐滿。」在羅興波看來,科學家傳記電影既然是一部電影,就需要符合電影的特徵,比如吸引觀眾、看重票房等。因而衍生出的對劇本的要求,並不難以理解。

  「而科學家的特徵,反而是次要的,他們只是一部影像作品的主角。過於嚴肅地敘述科學家,反而減少了電影的特徵。如果要追求還原科學家的歷史真實,有很多比電影更合適的表現方式。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科學家傳記電影,只要不違背基本事實,可以偏重藝術性。」

  寫過不少科學家報告文學的星河則表示「這個實在不好說」。他解釋說:「報告文學要求絕對真實,而我本人也有一種對事實近乎病態的追求,最終只能靠文學化的語言和構造來實現其『文學』效果了。」但他同樣願意給予科學家傳記電影更高的寬容度,「應該允許電影藝術有更多的藝術加工,否則很可能是一部不成功的電影。」

  中國科學家在哪裡?

  多少有些遺憾的是,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備受喜愛的科學家傳記類電影中,缺失了中國科學家的身影。

  談到目前國內的科學類電影作品,羅興波評價說「感覺還是以宣傳性為主」,星河也同樣指出國內成功的科學影像作品非常少,「幾無印象」。

  但王志文主演的電影《超導》是個例外,星河評價說「應該算是一部不錯的科學家影片」。影片拍攝之初,星河並不看好。電影改編自山西已故作家鍾道新的中篇小說《超導》,講述了幾名中國科學家與幾名外國科學家在超導領域的研究競賽——「一面是各種瑣事糾纏,一面是各種條件便利,就是在這種不公平競爭的情況下,中國科學家還是僅差一點兒而落後」。星河是原著小說的忠實「粉絲」,「正因為太喜歡原著,所以對任何視像演繹都有障礙,但仔細想想這有些苛求,因為這部影片應該算是相當不錯的作品了,當然主要的功勞還是基於原著的漂亮。」

  相關電影簡介

  《阿波羅13號》

  導演:朗·霍華德

  編劇:Jim Lovell 、Jeffrey Kluger等

  主演: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

  出品時間:1995年6月30日

  劇情簡介:它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災難,幾乎導致三名太空人命喪太空。但同時它又是一次奇蹟,三名太空人終於憑著自己堅韌的毅力與不懈的鬥爭在地面人員的幫助下成功返回了地球,活了下來,創造了航天史上「雖敗猶榮」的光輝時刻。1995年是阿波羅13號發射25周年紀念,影片《阿波羅13號》就是以這一次空難為題材拍攝的記實性巨型影片,講述了宇宙飛船在接近月球時,其中一個氧氣罐爆炸,造成電路失靈,三名太空人為了生存進行一場沒有很大形體動作的殊死搏鬥。

  《超導》

  導演:王冀邢

  編劇:王冀邢

  主演:王志文、李志輿、吳堅

  出品時間:1998年

  劇情簡介: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高科技領域一場世界範圍的低溫物理超導研究競賽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熱情關注。在此背景下,一批中國的物理學專家在林亞眠老教授和青年物理學家貝小知的帶領下,建立了「低溫俱樂部」。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以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理念,奉獻著他們的聰明智慧,使停滯數十年的超導研究得以深層次的進展並取得重大突破,從而贏得世界各國科技界的尊敬。影片歌頌了中國科學家的拼搏奉獻精神。

  《霍金的故事》

  導演:菲利普·馬丁

  編劇:彼得·莫法特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麥可·布蘭登、菲比·尼科爾斯

  出品時間:2004年

  劇情簡介:1963年,霍金21歲的人生發生了一悲一喜兩個重大事件。這一年他被確診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當時大夫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這一致命的打擊幾乎使霍金放棄了學業,但生日舞會上一個女孩的出現神奇地改變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簡。

  影片採用雙線敘述的手法,以描寫21歲患「運動神經細胞病」霍金的劍橋生活為主線,穿插兩位「發現宇宙大爆炸殘餘的輻射」的科學家接受電視採訪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劉永坦院士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首先要致敬劉院士!國家棟梁,致敬!偉大的科學家,您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一定要點讚這位「我們該追的星」其次我也要說一說心裡話,劉永坦等科學家真的不容易,既要為國貢獻畢生精力,還要為囯樹立精神標杆。望我們善待劉永坦等國寶級科學家,社會要形成新的機制,讓這些了不起的中華兒女及其家人,得到應有的,有尊嚴的美好生活。
  • 「從未追過明星,但追這顆『夜』空中最『亮』的星卻追了8個月」
    04感謝信節選四:每次來到你們這兒,我們這些老人都感到非常高興,佟醫生、魏老師、黃老師如家人一樣關心我們。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佟士驊醫生高超的醫術和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使我們感動。在訓練時佟醫生總是在我們身旁,指導我們應該怎麼做。那麼多的病人他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為我們講述。
  • 第5個中國航天日 盤點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讓我們一起回顧跨越半個世紀的追「星」之旅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一曲《東方紅》讓全世界聽到了中國衛星的聲音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依靠自己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 我們為什麼要在「白天」追「星」
    人們的追星行為和「演唱會情懷」似乎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強烈,粉絲仰望追隨「星星」被不少成為「白日做夢」,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在「白天」追「星」?   「追星」一詞來源於紅極一時的小虎隊。1989年小虎隊開始巡迴演出,當他們從臺北巡演到高雄時,瘋狂的粉絲們成群結隊的騎著自行車一路追蹤,大呼其名,這種跟在明星後面追明星的現象被當時的報紙稱為「追星」,也正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用追星一詞來形容粉絲對明星的崇拜行為。
  • 接棒楊利偉,女航天員劉洋領新任務,那些我們「追」過的「星」
    火星表面有什麼物質,這些物質的構成成分是什麼?在我們的環繞器上裝備了多光譜相機,在我們著陸器上裝備了勻速的分析儀。第三是測環境。我們的環繞器和火星車,應該說這個儀器數量還是最多的,電的、磁的、高能的、中性的這些儀器都裝配了。第四是看看它的內部。
  • 那些追著超算跑的科學家
    那些追著超算跑的科學家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6-11-19 蔣芳 蔡玉高  18日揭曉的「戈登貝爾獎」讓中國超算應用團隊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他們成功背後有著怎樣的經歷與感受?追逐速度的意義是什麼?記者專訪了三支入圍該獎項的中國科研團隊研發人員。
  • 真兇密碼 | 英劇裡的萊斯特大學我們一起追
    大家最近是不是都在追「十元」妹子主演的熱播日劇《非自然死亡》?
  • 優化版門捷列夫很忙追劇專配習題1,追劇不白追,趕緊檢測一下吧
    門大爺和他最後的倔強,大家追劇熱情很高,為了讓大家追劇不白追,我們發布了追劇伴侶--追劇專配習題,受到廣泛好評,關鍵是我們的追劇伴侶,不只是習題,題幹蘊含大量的有用知識,記得收藏哦。的時間來研究化學,結果他發現了什麼,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些擁有奇怪名字的元素,它們構成了我們自身和世界萬物,門捷列夫先生就是我們探索元素之旅的超級嚮導。
  • 從天宮二號到航天技術試驗,這些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
    每一個細節都要過一遍。」2019年,天宮二號實驗室結束任務。「我們在可控的時候主動銷毀了它。 大家當時在現場看得都挺難受,但我們得履行國際義務。」能在軌組裝,太空飛行器、望遠鏡等等就可以做得更大,「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宇宙更遠的地方,做更多的事。」但是,在軌組裝又引出了一個新問題:誰來組裝?太空環境下,航天員穿著太空服,操作的靈活性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科學家提出了 用太空機器人代替太空人。「太空機器人可以做搬運、安裝、拆除,甚至一些非常精細的操作。」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電視劇,看過三部的都老了
    這些年,在經歷了《花千骨》的直接買好萊塢電影用過的特效,到前段時間上線的《三生三世枕上書》《鬼吹燈》。終於恢復正常審美的特效,可以向辣眼睛的歲月說拜拜了。許多人曾將這些辣眼睛的特效,與童年看過的特效對比,你看,知足吧,比以前好了很多。此話差矣!回顧童年的那些劇,依然很好看。
  • 顏寧和一諾:我們這些年
    李一諾:我和顏寧這些年……現在寫這個題目很有些趨炎附勢的嫌疑……如果你還不知道顏寧是誰,那說明你是一個被主流和非主流媒體都放棄的孩子,我也救不了你了。其實科學家也是人,而且越是優秀的科學家,越是有意思的人,所以準備借俺們「奴隸社會」這自家非主流媒體,寫寫我和顏寧的這些年……不過先說一下哈,我和顏寧一定程度上都屬於不靠譜的,而且互相都認為對方更不靠譜一些!所以不排除以後互相拆臺的局面,所以事實最終都靠我們倆互相PK記憶力來驗證。顏同學似乎高我一籌,因為彼同學大學堅持記日記。
  • 假設人類滅亡,未來生物是否知道我們存在過?科學家:不會被忘記
    假設人類滅亡,未來生物是否知道我們存在過?科學家:不會被忘記眾所周知,人類自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渡過了3000多萬年的歲月了。不過,人類真正統治地球還是在近幾千年的歲月。幾千年以來,人類靠著自身的智慧,不斷努力不斷進化。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生物,逐步進化成高智商、高文明的智慧生物。我們也是憑著曾祖祖輩輩的努力,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
  • 假設人類滅亡,未來生物是否知道我們存在過?科學家:不會被忘記
    假設人類滅亡,未來生物是否知道我們存在過?科學家:不會被忘記 眾所周知,人類自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渡過了3000多萬年的歲月了。不過,人類真正統治地球還是在近幾千年的歲月。幾千年以來,人類靠著自身的智慧,不斷努力不斷進化。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生物,逐步進化成高智商、高文明的智慧生物。
  • 平行宇宙與曼德拉效應:我們的記憶真的被篡改過?
    最早聲稱有曼德拉效應現象是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超能力研究者」——美國博客菲安娜·布梅。答案是右邊,那是不是曾經用過左邊的標誌。在查閱相關資料不難得出,大眾從來沒有用過左邊的標誌。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同樣地,前些年,九把刀有部校園青春電影大火,即使你沒看過也一定聽說過。
  • NASA科學家:外星人可能來過地球,只是我們沒認出來!
    科學家們已經為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十年。 最近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的一位專家宣稱,外星人不但存在,而且很可能早就訪問過地球!60億年。 地球文明在1萬年之前才誕生,現代科技在500年前嶄露頭角,但它的迅猛發展已使我們無法預測1000年之後社會的面貌,比人類文明還要古老幾億年到幾十億年的智慧文明是什麼樣子?憑我們貧乏的想像力根本無法揣測。
  • 這些年我們是如何計算地球年齡的
    經過反覆的比對和整理,烏雪在他1645年出版的著作《烏雪年表》中,根據當時流行的儒略曆推算,認為整個世界被上帝創造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下午6時。在啟蒙運動之後,基督教的權威已經搖搖欲墜了,後來的學者們紛紛採用更加科學的方法來推算地球的年齡。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收集到了很多史前古生物化石,根據這些化石的年份,布豐推測地球的年齡超過7萬5000年。
  • 太陽系經曾發生過大規模戰爭?科學家通過模型還原真相!
    因為我們地球所處的恆星系正是太陽系,太陽系可以說是人類的家鄉!太陽系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嗎?事實上,就像人類從未真正了解地球一樣,人類從未真正了解過太陽系,太陽系隱藏著許多驚人的秘密!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太陽系的邊緣就在冥王星附近,按照這個基礎測算出的太陽系半徑大約為77億公裡。
  • 這些年我們是如何計算地球年齡的
    這些年我們是如何計算地球年齡的「地球的年齡是多少?」在400年前的歐洲,愛爾蘭人詹姆斯·烏雪是這個問題的公認權威。有趣的是,他並非是一位科學家,而是一名大主教。因為在科學革命之前,「地球的年齡」問題是與創世神話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地球的年齡是多少?」
  • 追了10年,羅塞塔號終於抵達彗星,傳回的照片或藏有秘密!
    追了10年,羅塞塔號終於抵達彗星,傳回的照片或藏有秘密!抬頭仰望天空,這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浩瀚星辰。古代人將所有的思緒全部寄托在月亮或者星星中,甚至幻想著星空上的神靈。在上個世紀50年代,人類終於開啟了太空之旅,終於能登上夢寐以求的外太空。
  • 帶上鏡頭「追」科學
    一方面,它是科學研究、發現的手段,記錄、展示著這個客觀世界以及它的運行規律;另一方面,它通過藝術的渲染,使得科學家眼裡的客觀世界以更具審美和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大眾面前。  隨著數碼攝影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投入到以科學為主題的攝影活動中,這些影像作品也正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而那些鏡頭背後的攝影師們是如何看待取景框裡的科學和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