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廣州畫師在植物莖髓上作畫 外銷通草畫國慶將重現羊城
金羊網 2019-09-30
通草畫,被譽為當時中國的「明信片」,並成為今天珍貴的社會文化史料。
文/圖 金羊網記者 黃婷 李煥坤
如果穿越到19世紀的廣州,你會見到廣州畫師在一種由通草莖髓製成的片狀物上作畫,題材涵蓋清代廣州的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等方面,國外商人定製購買這些畫作作為回國的伴手禮。這些畫作叫做通草畫,被譽為當時中國的「明信片」,並成為今天珍貴的社會文化史料。
9月30日,一場主題為「重現消失的通草畫」的巡展在廣州市荔灣區廣州古玩城正式開幕。這場展覽由廣州古玩城、六月西洋藝術博物館主辦。這也是廣州古玩城成為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後的首場大型活動。
廣州古玩城非遺通草畫巡展開幕儀式
展覽分三大板塊,既有清朝畫師也有當代藝術家
本次展覽共分為船舶通草畫、動植物通草畫和人物通草畫三大板塊,其中有許多出自清朝畫師之手的原畫作。
《拜壽圖》
記者注意到,人物通草畫主要反映仕宦人家的生活是通草畫的代表題材,如《拜壽圖》展現了清朝仕宦人家祝壽的場景,人物神態各異,空間塑造具有立體感,連地磚和官服上的花紋都清晰可辨;而動植物通草畫中,有一幅由清朝畫師創作的兩條魚惟妙惟肖,由於顏料會被通草紙吸納,形成立體的光影效果,這兩條魚與真實的魚在視覺上幾乎無異。
動物系列通草畫
據了解,這些通草畫是為滿足西方市場需求而創作,結合西方繪畫技法和中國傳統繪畫技藝,描繪東方風物、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等題材,兼具藝術與商品的雙重性質,這樣的繪畫後來被美術史稱為「廣州外銷畫」。
除了展出清朝原畫作,現場還展出了多幅當代藝術家的原創通草畫。據講解員介紹,這些創新的通草畫結合了現代的美術技法,如透視和陰影的特徵,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畫作在創作題材上也有創新,有藝術家大膽地以美劇《權力的遊戲》為題材創作通草畫。
利用AR手段讓通草畫「活」起來
在展廳的一個角落裡,有一幅空無一人、只有街市背景的通草畫,但如果通過畫作前的平板電腦看這幅通草畫,畫面上竟然多出了不少活動的小販和市民。原來,主辦方為了增強展覽的交互性,利用AR手段讓通草畫「活」起來,觀展人站在靜止的通草畫旁,就可以與畫上會動的人物合影。
通草畫衍生產品
專家告訴記者,以前通草畫一直停留在民間藝術商品和工藝品的地位,「通過這個展覽一方面希望更多市民去了解通草畫,另一方面聯合高水平的藝術家,從專業角度去提升通草畫的藝術水平,使其得到當代藝術收藏領域的認同。」
展覽入口布景
據了解,「重現消失的通草畫」巡展將在10月1日-7日展出,每日展出時間為10時至18時,展覽地點為廣州古玩城5樓。
編輯:束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