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環節動物,起初我只想到蚯蚓。前幾日恰巧與一位生物專業出身的大學森聊天聊到同一個問題,對方說「還有絛蟲」,繼而倏地恍然大悟,馬上自打耳光,翻出塵封的教材以求證——實際上是扁形動物。絛蟲,就是長達好幾米的恐怖的腸道寄生蟲,上過中學的都懂的(噁心死了> <),它雖也分節,但與環節動物「各節分化但又相聯為一個功能性整體」的進化高度還相距甚遠,故而壓根不可同日而語。
通過複習,塵封的記憶匣子終於打開。我想到沙蠶是典型的環節動物,於是整理了此次海島調查收穫的沙蠶類。不得不說,雖然比起限制級恐怖寄生蟲輩出的扁形動物門,環節動物已經進化了不少,但沙蠶的長相還是很恐怖的。如果你是70後或80後的即時戰略遊戲愛好者,那麼估計你玩過經典的《沙丘》系列。在該系列中,有一個經典設定是外星沙漠中超級巨大的蠕蟲狀生物「沙蟲」,經常無差別地襲擊併吞噬採礦車、坦克甚至MCV大本車,那個恐怖且蛋疼的東西大概就是以沙蠶作為原型的吧。
最普通的沙蠶大約就長這個樣子,不論是淺海還是潮間帶都很多。魚類和螃蟹似乎十分喜愛吃它,難道味道很好?
遼寧沿海及黃渤海上的海島岸邊,最常見的沙蠶就是沙蠶亞科的一些種類。上圖的近似刺沙蠶屬Neanthes的種類。通過微距鏡頭觀察此沙蠶的頭部,可見眼4個,兩兩縱列於兩側,異形感十足。頭部的幾條較長觸鬚叫做圍口觸鬚。沙蠶比起蠶來,更像蜈蚣,這是因為它頭部之後的體節各節兩側均有「腿」(多腿生物恐懼症者們可以退散了…)。但沙蠶的腿兼具運動與呼吸功能,而蜈蚣的腿僅具運動一項能力。另外沙蠶具有生殖態或稱異沙蠶體,表現為婚配前期4個眼睛明顯變大且晶體異常清楚、圍口觸鬚明顯變長等等。開玩笑地說,這簡直和單身漢見到美女的反應如出一轍:眼睛放光、鬍鬚生長變快…但實質上沙蠶的這種變化有利於它們從底棲轉為暫時性的浮遊生活以尋找配偶。
沙蠶的形態異形感十足,略似蜈蚣,但對人並沒有任何危害。
比起上面的種類,下圖中的沙蠶就明顯十分美麗了。它叫做環唇沙蠶Cheilonereis cyclurus,全身帶有彩色和白色相間的環紋,這種彩色很難描述,像是摻雜些許黃褐色的粉色或肉色。此屬沙蠶我國僅產一種,僅見於黃海。它的習性與一般沙蠶大有不同,並不喜歡埋沒於泥沙中,而是鑽在各種螺殼內,並常與後面的連載中將要講到的大寄居蟹Pagurus ochotensis共生。
顏色豔麗的環唇沙蠶Cheilonereis cyclurus
有一日,我在海島的岸邊趕海,見到下圖中的這個妖怪。憑感覺,它應也屬於沙蠶一類,但短粗的體型、極弱的活動能力、特別是體背覆蓋成對的巨大鱗片讓它明顯顯得與眾不同。經查,它叫短毛海鱗蟲Halosydna brevisetosa,與沙蠶同屬環節動物門、多毛綱、葉須蟲目。其體背具18對寬腎形或橢圓形鱗片,而每對鱗片之間的背中線又是裸露出「細皮嫩肉」的,真不明白這種半吊子的裝甲意義何在…
形態比沙蠶更奇異的短毛海鱗蟲Halosydna brevisetosa,潮間帶及潮下帶皆有,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又有一日,在一處牡蠣叢生的礁石灘尋覓退潮期間被禁錮在小水窪中的濱海生物,俯身拍攝藤壺時驚見一孔雀開屏般華麗鰓狀生物。目標極小,我生怕視線一離開就再也找不到它,只好就勢原地撅臀扯腿單膝跪在水中,俯首近距離觀察。
這真是一種無比華美的生物!展開的鰓狀結構具有令人賞心悅目的顏色和經得住再三品味的細節,這些鰓絲環繞成「C」狀,展現出動人的曲線美。不經意間,我又找到另外2個個體,看來這個物種存在個體顏色的很大差異,剛剛見到的是橙紅色的,新找到的這2隻則是十分花哨的淡黃白色。它與海葵有些許相似的地方,但我知道它們壓根不是一類東西;垂直觀察,它更似孔雀開屏,每一個個體都淋漓盡致地展現著華豔與嬌貴,更有爭奇鬥豔的意味。從花痴中回過神來,我注意到它的下部有一根彎曲的硬質管道沿礁石基質蜿蜒,於是腦中自然浮現出一個答案——管蟲。
事實上我並沒見過管蟲,也從未知曉它的樣子。初次聽說管蟲這個詞,還是在關於「神奇的海底黑煙囪」的報導中。但有時候直覺是有效認知的一部分,而這次我便猜對了。這個美麗的生物是屬於纓鰓蟲目的「盤管蟲」。
美麗的盤管蟲,它是沙蠶和蚯蚓的遠親
根據2000年國內的一篇文獻,我國記錄有28種盤管蟲,且近年新記錄、新種不斷。可見這是一個研究尚不透徹、充滿未知的類群。不過這不代表它非常稀有,事實上諸如華美盤管蟲Hydroides elegans和內刺盤管蟲H. ezoensis等一些種類是我國北方極常見的(甚至世界性的)所謂汙損生物。「汙損生物」的概念完全是按照對人類有利原則定義的,指附著在船底、浮標和一切人工設施上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總稱,這些生物的附著習性往往對上述物件有害。不過據記載,多種盤管蟲的確為貝類養殖大害,可使牡蠣大量減產。盤管蟲,大概就是這樣天使與魔鬼的結合。
上面所提到的「海底黑煙囪」指的是海底熱液噴泉,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及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因而得名。這種環境集上百攝氏度的高溫、巨大的海底水壓及完全的黑暗、有毒金屬富集等各種極端條件於一體,對生物的生存力和適應性具有極大的挑戰。管蟲類正是在海底黑煙囪地帶最繁榮的生物類群之一。有著如此強悍遠親的盤管蟲,能隨著船隻輕易適應世界各地海域的不同鹽度和礦質成分差異,也就不是什麼怪事了。
發現盤管蟲的生境
我們發現的盤管蟲的另一個色形
盤管蟲的管道為石灰質,遇刺激和敵害可迅速縮入管道中躲避,平時展開的部分稱為鰓冠。另外心細眼尖的朋友可以發現每一隻盤管蟲都拖著一個「小尾巴」,這個結構不是上面所說的石灰質管道,而是一個掃把狀的奇怪結構。經查,這個「小尾巴」正是殼蓋,也就是拖在外面的一條救命索。關鍵時刻,盤管蟲除了將鰓冠迅速收回管內,還會將用「小尾巴」斷後,徹底堵上管道的出口,真可謂是萬全的進化設計!
本期作者:計雲(如想了解作者更多作品請關注新浪微博 @凡蟲Ecobserver)
****************************
自然觀察者(簡稱N.A.)是一個原創科普平臺,以微信為主要平臺,科普中國本土野生動植物,推送世界自然博物獵奇圖文。我們還將義務推送國內自然愛好者的優秀圖文作品,投稿郵箱為Chinaturalists@126.com,如果你是博物觀察者、生態攝影師、專家學者、動植物腦殘粉…,如果你了解中國的花、鳥、獸、魚、兩爬、昆蟲…等任何動植物,如果你認同我們的博物自然觀察、博物科普認知與博物影像旅行理念,歡迎你投稿,我們將擇優推送。
****************************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
識得自然萬物:痴迷自然、熱愛分享
「識得自然萬物」成員,回復「自然」可獲得完整聯盟成員名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