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英國BBC廣播四臺(BBC Radio 4)播出專題節目《全新世界:改變全球化》(The New World:Fixing Globalisation)。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專題節目中接受了英國上院議員、著名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採訪,就中國經濟發展成就、中國對全球貿易的貢獻、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及社會收入平等、「一帶一路」建設等與全球化密切相關的議題闡述看法。奧尼爾是「金磚四國」概念的發明人,曾擔任美國高盛集團負責資產管理事務的主席、英國財政部商業國務大臣,長期深入研究全球化議題。奧尼爾在專題節目中還採訪了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英國前首席大臣兼財政大臣奧斯本、哈佛大學全球化問題專家羅德裡克等世界政治、經濟、學術界知名人士。
劉大使接受奧尼爾採訪實錄如下:
奧尼爾:談論全球化不可能忽略中國。我本人因創造了「金磚四國」概念(BRIC,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而為世人所知。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經濟總量超過其他三國總和。即使中國經濟僅以6.5%的速度增長,略低於印度7%以上的增長率,但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仍將等同於數個「新印度」加起來的總和。為更好地理解中國對世界的巨大影響,我採訪了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
劉大使: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堪稱奇蹟,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在30年時間裡,中國6億人口擺脫貧困,超過1億人進入中產階級,人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達到76歲,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遠高於其他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
奧尼爾:經歷了這一非凡旅程,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貿易最重要的國家。
劉大使:中國已成為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奧尼爾:覆蓋了全球一半以上人口。
劉大使:是的。中國也是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出口市場。每年,中國進口商品總額近2萬億美元,這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巨大市場。預計未來5年,中國商品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這些都表明中國對世界經濟已經做出並將繼續做出重要貢獻。
奧尼爾: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不光是如何培訓新興產業的工人,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幫助那些技能已經被淘汰的產業工人。劉大使對中國政府如何應對這一困境進行了解釋。
劉大使:在中國也有同樣的問題。由於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一部分人感到被落在了後面。但是我們必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例如,許多人都關注鋼鐵產業。事實上,當我看到英國媒體報導一些英國鋼鐵廠關閉導致4000人失業的消息,我完全理解這些鋼鐵工人的處境和感受。因為我們也面臨同樣的挑戰,需要重新安置大約200萬鋼鐵工人。
奧尼爾:什麼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呢?
劉大使:我們需要對這些工人進行培訓,同時要鼓勵他們自主創業。一方面,我們有大量下崗鋼鐵工人,另一方面,服務業又存在巨大的需求,包括家政、物流等,因此我們可以培訓這些鋼鐵工人從事此類工作。
奧尼爾:也許西方國家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在增加工人收入方面做得更多。我認為,過去十年中國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並且一直是這麼做的。
劉大使:確實如此。工人的工資水平增加了,中國政府還設定了最低基本工資標準,以確保工人收入。在改善城市農民工生活方面,政府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年約有一億農民工進城務工,所以政府要採取大量措施,包括為農民工建造廉租房等。中國政府的口號是:「不讓一個人掉隊」。
奧尼爾: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市場會自動均攤全球化的巨大好處。如果我們能解決這一問題,全球化將繼續帶來好處,也不會很快止步。實際上,中國計劃建設的「一帶一路」將進一步提升全球化水平。
劉大使:我把這看作是「新全球化」。有人反對全球化,是因為一部分人、一部分國家感到被甩在了後面。所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主旨是包容性,讓儘可能多的國家受益。
奧尼爾:比如像哈薩克斯坦?
劉大使:對,還有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許多歐洲國家。例如,過去三年來,中歐班列取得了很大成功,運行了2000多趟,將中國商品一路輸送到歐洲國家。
奧尼爾:途經維也納,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劉大使:對。新海上絲綢之路則將中國同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其他東南亞國家連接起來。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仍然是世界經濟的引擎。中國希望同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好處。同樣,只有同其他國家加強互聯互通,中國的發展勢頭才能得以延續。
BBC廣播四臺是英國最有影響力及最受歡迎的廣播電臺,是BBC最重要和投入資源最多的金牌旗艦電臺,主要播出新聞、時政、科教、歷史類節目。聽眾人數多達1100萬,主要在英國國內,同時覆蓋愛爾蘭、法國和北歐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