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了,年輕人甚至還給它起了個暱稱叫「肥宅快樂水」。現在,這家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了1500億美元。
關於這個我們經常喝的飲料,你了解多少?你可能知道它最開始是一款藥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秘方……但可口可樂的故事太多了,一定還有你不知道的。
今天,得到App「每天聽本書」的專職作者楊蕾老師,就專門整理了一篇清單,匯集了發展史和小八卦,帶你看懂可口可樂。
它誕生在一百多年以前,1886年,一位鄉村醫生彭伯頓在無意中把糖漿倒進蘇打水,熬出了一種新藥水,口味奇特,這就是第一杯可口可樂。
之所以重視營銷,是因為可口可樂最早是一種秘方藥。當時的美國,每個人都想一夜暴富,彭伯頓也不例外。當時所有秘方藥成分都保密,成本極低,全靠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賣出高價。
彭伯頓說過一句話:「如果有兩萬五千美元,我願意花兩萬四來打廣告。」雖然可口可樂公司換過幾次老闆,但「花大錢打廣告」這個傳統一直傳到了現在。僅2017年,可口可樂的整體營銷費用就超過了40億美元。
歷史上多次的市場震蕩,都沒對可口可樂產生大的負面影響。為什麼?秘訣就是:它只生產濃縮糖漿,低價賣給授權瓶裝商,瓶裝商再兌上水出售。
為了多賺錢,瓶裝商會賣力地幫它打開市場,市場波動、經濟衰退這些風險瓶裝商都自己扛了,可口可樂則坐享無風險高利潤。
它發明了簡潔明快的現代廣告風格,以前的廣告文字密密麻麻鋪滿了海報。可口可樂的廣告就兩個詞「美味!清爽!」。
可口可樂還幾乎試遍了所有的廣告形式,每種都會做到極致。就拿車身廣告說,他們會包下整個城市裡所有電車,在車身上刷上可口可樂標誌,不論人在哪兒都能看到。
請明星代言太稀鬆平常了,可口可樂有別的品牌做不到的絕招——讓歷任美國總統為自己代言。多任美國總統都是可口可樂迷,比如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柯林頓等等,他們常常在媒體鏡頭前喝可口可樂。有證據表明,拍下這些鏡頭可都是有意為之。比如在1963年,時任總統的甘迺迪就寄了一張照片給可口可樂的一位高管,照片上甘迺迪總統正在喝可口可樂,他在上面的署名是「一個消費者」。整個二戰期間,美國人打到哪兒,可口可樂的廠就建到哪兒。圍繞戰爭前線,可口可樂建了64個瓶裝廠生產可樂。二戰一結束後,可口可樂公司就有一個遍布全球的生產和銷售網絡。
別看一瓶可口可樂只賣兩三塊錢,可它的生態鏈養活了很多人:可口可樂公司、瓶裝商、批發商、零售商、廣告商、冷飲櫃主,每個人都能賺到錢。
這就是可口可樂在全球熱銷的秘訣,所有人都能賺到錢,才會幫它壯大。
2017年,可口可樂用首席增長官,取代了首席營銷官。除了營銷,他還要管產品研發、銷售、戰略、併購、數據和技術。
這意味著可口可樂的營銷策略,從廣告轟炸轉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現在是買方市場,消費者決定自己要買啥。可口可樂想增長,就得把市場營銷、產品研發、數據分析都結合起來。
很多人不了解,1985年在百事可樂的挑戰下,可口可樂決定改變配方。結果,把美國媒體和公眾都氣炸了,他們感覺自己被「背叛」了。可口可樂一看,趕緊回到老配方,這也說明,這種飲料已經是美國民眾的國民信仰了。
提到可口可樂,你一定還會想到百事可樂,它只比可口可樂晚出現十幾年,很多年都只能跟在可口可樂後邊。但它怎麼「迎戰」可口可樂的呢?
還是要回到二戰的年代,二戰後出生的美國年輕人成為飲料市場最大的消費群體,而百事可樂看到了這一點,就把自己打上「活潑」和「酷」的標籤,迎合年輕人求新求異的心理,同時,還襯託出可口可樂的傳統和「乏味」。這樣,它也在市場上分得了一杯羹。
除了可口可樂,「每天聽本書」欄目還解讀了很多著名公司的發展史,比如迪士尼、耐克、蘋果、豐田、IBM、華為等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推薦你加入「每天聽本書」會員,只需花費半小時時間,就能搞懂一本書。
如果這篇文章有收穫,歡迎你點個「在看」或者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人看到。
也歡迎你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你怎麼看待可口可樂這家公司?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收穫,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