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黑科技獲重大突破,居全球最前沿,將造福人類上百億年

2020-07-21 龍觀天下

進入工業文明以來,人類社會就在為了獲取能源而互相爭鬥,然而一個殘酷的現實現在擺在所有人面前,在付出鐵與血的代價之後,有限的化石能源卻即將消耗殆盡,那麼,今後人類文明將如何延續下去?

中國能源黑科技獲重大突破,居全球最前沿,將造福人類上百億年

仰望我們的太陽,它賦予了地球生命,也釋放著源源不絕的能量,科學先驅們大膽設想,如果能掌握像太陽一樣的能源裝置,那麼人類文明將由此進入一個嶄新時代。

核聚變反應堆,毫無疑問就是全人類的新希望,它能像太陽一般熾熱燃燒,因此被形象的比喻為」人造太陽「,代表著當前人類文明最高科技水平,但想徵服它談何容易。可是中國科學家做到了!不僅如此,還遠遠領先其他國家。

中國能源黑科技獲重大突破,居全球最前沿,將造福人類上百億年

我們都知道,目前核聚變反應堆使用的燃料為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經過長期試驗,中國的託卡馬克裝置已非常成熟,運行溫度可溫度保持在一億度,持續時間也遠超其他國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那麼,在搞定了運行裝置之後,如何大量穩定獲取核聚變反應堆的燃料,也就是如何大量獲取氘和氚,就成為十分關鍵的問題。

氘的來源比較容易解決,可以在海水中得到,每升水約含30毫克氘。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變電站,每年只消耗304公斤氘,按此計算,全球海水中的氘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年。

但是想獲得氚元素就比較費勁,因為它不存在於自然界中。

中國能源黑科技獲重大突破,居全球最前沿,將造福人類上百億年

當前,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是將正矽酸鋰陶瓷與氦氣發生反應產生氚,能實現這一功能的陶瓷部件稱為產氚單元。不要小看這種陶瓷,它是核聚變反應堆的核心部件,沒有它就無法產生足量的氚元素,整套核聚變反應堆將無法使用。

以前的做法是將正矽酸鋰陶瓷做成直徑約一毫米的陶瓷小球,放入核心然後把氦氣填充進去,但多年的試驗發現,這種方式太過於簡陋,導致反應堆無法穩定運轉。

富於創新的中國科研人員另闢蹊徑,使用3D列印技術,製成複雜多孔結構正矽酸鋰陶瓷件,讓氦氣進入後可穩定反應,保證中國的核聚變反應堆不但迅速達到一億度設計溫度,還能長時間穩定輸出,使得核聚變商業化應用的時間表大大提前。

中國能源黑科技獲重大突破,居全球最前沿,將造福人類上百億年

據《科技日報》文章透露,3D列印出來的這種產氚單元的產氚效率獲得大大提升,佔空比可根據需要在60%到90%之間靈活調整,這是國外技術目前根本做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製作這種特殊陶瓷的光固化3D列印專用高相純度正矽酸鋰粉體漿料,其配方和製備技術,包括列印設備全部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成為中國駕馭能源黑科技的核心技術。

中國能源黑科技獲重大突破,居全球最前沿,將造福人類上百億年

在2019年曾有機構預測,中國的核聚變裝置將在2020年投入使用,由於眾所周知的因素,目前進度受到影響,但據估計不會晚太久,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即可順利展開試運營。隨著此次陶瓷3D列印技術的成功,中國核聚變裝置投入商業化運用的時間,有望大大提前,將歐美和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面。據悉,該成果發布在學術刊物上之後,獲得國外核聚變專家的高度認可。此舉也向世界證明,中國不僅能輸出口罩和醫療產品挽救人類於危難,更能帶給全人類一個燦爛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黑科技!中國能源取得重大突破,居全世界前沿,將造福人類百億年
    說到能源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提高了精氣神,因為現在全球的狀況就是想要找到一種可以解決人類能源的問題,讓以後的生活能夠擺脫石油的控制權,如果中國在可控核聚變研究的一系列突破和領先,就一定會讓國民看到了國家和世界美好的未來。
  • 2019世界前沿科技盤點,2020世界前沿科技盤點
    在基礎科研方面,基礎研究屢獲新突破,不斷拓寬人類對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和意識本質等重大科學問題的認知。近年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實力快速提高,技術自主化水平日益提升,產業鏈逐步向高端轉移,美國明確將中國視為美國在全球最大的競爭對手,遏制中國科技的手段層出不窮,如限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打擊中國高科技企業、阻撓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等。
  • 中國在這個高精尖領域獲重大突破 未來或將改變能源市場格局
    與國際其他核聚變裝置相比,EAST是性能最接近ITER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也是未來十年最有能力為ITER提供長脈衝穩態先進運行高參數的實驗裝置。  俄記者:如果核聚變得到實際應用,那麼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來源的價格將發生什麼變化?這是否意味著,煤炭和石油的價格將下跌?  宋雲濤:傳統能源的煤和石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會保持它們作為能源產品的作用。
  • 研發海洋潮流能技術 獲重大突破
    林東團隊研發的世界首臺「3.4兆瓦LHD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成功實現發電併網,為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清潔能源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科學路徑,屬於新能源領域世界級重大突破。搶佔新機遇,順應全球能源技術革新浪潮以潮流能為代表的海洋能是最理想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享有水下能源「金礦」、「藍色的油田」之譽,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普遍關注。
  • 華裔科學家立大功,美國又一領域有重大突破,或造福全世界人類
    前段時間,外媒傳來了報導,美國華裔科學家立大功,美國在又一項領域取得了突破,這或許會造福全世界人類。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汙染的重要因素,而氫燃料則不會造成碳排放,也就是非常清潔的利用方式,對於發達國家來講,這將是未來投入研究的重點領域,全世界在未來也會越發的重視保護環境綠化。
  • 2020年以來國內外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前沿
    編者按:2020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進程中重要的時間節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科技跨界融合、質變突破、疊加飛躍勢頭迅猛。「雙一流」建設進入首輪建設收官之年,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和「十四五」規劃亟待謀篇布局。
  • 2035年,中國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熱點策源城市?
    為前瞻未來15年中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重大突破,預期未來全球主要城市創新地位變遷趨勢,本期報告面向未來15年的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發展,開展了對全球20個主要城市[1] ,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請他們對未來5到15年間可能出現的引領世界創新前沿熱點的重大科技突破以及這些突破最有可能發生的城市進行了預測,並對主要城市未來15年的創新環境進行了主觀評價。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這是繼1997年英國克隆羊「多莉」後克隆生物技術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將有力促進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為探究眾多複雜疾病機理、建立有效診治和幹預手段及新藥創製帶來光明前景。  古脊椎所基於多年持續的大規模野外調查和發掘,開展遼西熱河脊椎動物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和原創成果,豐富了人類對早白堊世陸地生態系統的認識,在脊椎動物許多類群的起源和系統演化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獲2003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入選《時代》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發現、《科學》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 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當前,宏觀宇宙學的研究焦點主要是「兩暗一黑三起源」,其中「兩暗」是指暗物質、暗能量;「一黑」是指黑洞;「三起源」是指宇宙起源、天體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這些方面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就將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實現重大飛躍,可能引發新的物理學革命。(一)暗物質暗能量研究成為各國關注焦點20世紀20年代,美國科學家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
  •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本報特約評論員今日社評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中國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一些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跨越。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入微的操作,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並在一些尖端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
  • 科學網—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這是繼1997年英國克隆羊「多莉」後克隆生物技術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將有力促進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為探究眾多複雜疾病機理、建立有效診治和幹預手段及新藥創製帶來光明前景。 古脊椎所基於多年持續的大規模野外調查和發掘,開展遼西熱河脊椎動物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和原創成果,豐富了人類對早白堊世陸地生態系統的認識,在脊椎動物許多類群的起源和系統演化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獲2003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入選《時代》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發現、《科學》201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 中科院發布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中國居第二
    報告顯示,2020年,在11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美國最為活躍,位居全球首位,中國繼續穩居第二,英國、德國和法國分別列第三、第四和第五。美國在七個領域的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得分均排名第一,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中國多領域表現突出,但學科領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未有效改善,部分領域與美歐等科技強國差距懸殊。
  • 黑科技 中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中國又一黑科技!量子通信揭秘:美國服了)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榜首。
  • 盤點2018年全球電子產業最具代表性的十大「黑科技」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核「芯」技術,晶片產業涉及材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任何一項技術的突破,都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今年整個產業在技術上也是節節攀升,2018年可以說是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年,全球電子產業也產生了眾多技術突破,下面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十大「黑科技」。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金釘子」是全球年代地層劃分對比的國際標準。截至2018年7月,在全球確定的60多個「金釘子」中,我國有11個,居全球之首,其中7個(長興階、排碧階、吳家坪階、赫南特階、古丈階、江山階、烏溜階)由南京古生物所完成。
  • 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2016年,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中,完成三大科學領域的14項科學實驗,其中空間冷原子鐘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2個數量級,是空間量子科技領域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出艙」「交會對接」(均含空間應用系統)分獲2003年度、2009年度、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特等獎。
  • 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
    此項研究由我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六方一同參與,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為人類提供「無汙染、無碳、安全、實際上不產生廢料的能源」。潘垣團隊就活躍在這項國際大科學工程中。
  • 新華社: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最強大腦」的點評報告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作視頻致辭時表示:中國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願同全球頂尖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一道,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加大共性科學技術破解,加深重點戰略科學項目協作。
  •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 造福人類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全球,造福人類。曾經為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的中國,在全球融為一體、世界互聯互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貢獻出中國智慧。
  • 「宜業尚品、造福人類」 | 推動實現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高質量發展新...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在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黨委書記閻曉峰向全行業提出了「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發展新理念、新目標。在之後召開的2020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大會暨展示博覽會上,閻曉峰作了題為以新業態新目標推動非礦行業發展新突破的重要講話,首次公開對「宜業尚品、造福人類」行業發展新目標的提出背景、深刻內涵及主要工作任務進行了精闢而權威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