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生物學——當橘子發黴了之後……
前段時間買了些橘子,放在桌子底下時間久了,發現橘子發黴了。聯想到剛給孩子們上過微生物和食品儲存的課程,我把橘子發黴的照片展示給孩子們,詢問孩子們當橘子發黴時,我們利用所學的知識能做點什麼?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興奮的展開了討論,有的決定研究一下橘子發黴的條件,有的決定研究橘子發黴的菌種是什麼?我給他們分成了兩個小組,分別開展橘子發黴條件的研究和探究橘子發黴的菌種。
第一小組通過設計實驗、諮詢老師、上網查詢等多種方式,給我們做出了如下解答:我們小組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橘子發黴與那些條件有關呢?通過諮詢老師、上網查詢我們知道了橘子發黴與溫度、溼度、光照有關。我們小組設計了如下的實驗:
組別
A
B
C
D
溫度
溫暖
寒冷
溫暖
溫暖
溼度
潮溼
潮溼
乾燥
潮溼
光照
黑暗
黑暗
黑暗
陽光
現象
發黴
不發黴
不發黴
不發黴
結論:橘子皮在溫暖、潮溼、黑暗的環境中容易。
發黴。
第二小組的孩子們對比直接觀察到的和放大鏡下觀察到的黴的顏色、形態。並認真觀察黴菌的現成裝片和老師幫助下製成的臨時塗片。結合我們課本上的知識得出了如下的結論:當橘子發黴時,在上面發現許多毛茸茸、青綠色或黑色的絨狀或絲絨狀物。這些絨狀或絲絨狀物看起來比較乾燥,仔細觀察可見絲狀結構,與橘子皮結合較牢固,並且伴有黴味,這些就是黴菌的菌落。橘子皮上最常見的黴菌是青黴、麴黴等。它們都屬於真菌。這些絨狀或絲絨狀物就是菌絲構成的菌絲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永久黴菌裝片,發現它們都由密布在培養基中主要負責吸收營養的營養菌絲和伸展到空間與生殖有關的氣生菌絲構成,並且在氣生菌絲頂端特化出分生孢子。這些分生孢子因含不同色素而具有不同的顏色,使得黴菌的菌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每次試驗結束後,我都提醒孩子們要及時洗手,保持一個良好的實驗習慣。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不但加深了對真菌知識的學習,還知道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體驗了探究科學問題的一般過程,孩子們這次探究收穫很大。
喜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