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難兩全」,戰爭年代將士們無奈離家趕赴前線,無數家庭就此支離破碎,戰爭殘酷,太多革命志士埋骨他鄉,很難再有團聚的一天。今天故事的主角23歲毅然參軍,21年後功成名就回鄉,母親已經成了乞丐,一起來看看這段心酸的往事吧。
將軍名叫劉忠,1906年出生在上杭鎮才溪村一戶窮苦農民家庭,生逢亂世,劉忠過得並不太平。父親得了重病,沒錢看病。在伯父、舅父的資助下,他念了三年私塾,後無奈中途輟學。為了生計,12歲的劉忠開始外出當起了泥瓦匠,被工頭打罵是家常便飯,飽嘗生活的苦澀。
他每次回家,母親見到瘦骨嶙峋的兒子都會心如刀絞,抱著他痛哭道:「兒啊,我們家太窮了,只好讓兒吃這種苦。娘相信,兒會有出頭之日的。」劉忠把眼淚往肚裡吞,暗暗發誓要有大出息。
1927年,他終於遇到了機會。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途經上杭,劉忠目睹部隊把財產分給窮人,於是毅然報名參加當地農民協會,1929年帶著十幾位赤衛隊員參加紅軍,同年入黨。
劉忠從士兵做起,和敵人拼過刺刀,睡過草地,挨過槍子,所有的苦難他都挺了過來,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指揮員。
在第三次反「圍剿」戰鬥中,時任紅11師33團政委的劉忠參加了漳州戰役,竟然打下了一架飛機。不過這不是影視作品中的神奇情節,而是紅軍的智慧。
當時紅軍裝備落後,敵方飛機挑釁似的飛得很低,我軍一有行動,飛機就在天上跟著飛,劉忠十分氣憤。他找來槍法很好的副團長陳冬生,率隊在漳州的龍山頂上架起機槍,竟真的打傷駕駛員,飛機也迫降在漳州機場。
此後劉忠歷任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政委、太嶽軍區司令員、第18兵團62軍軍長等職,他馳騁沙場,能徵善戰,成為聲威遠揚的虎將「十軍長」之一。
將軍功成名就,看著無數戰友回鄉與親人團聚,他激動又緊張,離家21年再未見母親,不知她老人家身體如何,生活條件如何,他越想越難抑思鄉之情,1950年踏上了回鄉之路。
他好不容易回到家鄉,卻找不到熟悉的房子,正當他在村邊詢問時,發現路邊臭水溝旁有一位衣著破爛的老婦人在沿路乞討,劉忠心頭一動,慢慢踱著步子靠近,突然他僵住了,大聲喊道:「娘!」劉母好久才反應過來,抱著兒子痛哭,就像小時候那樣。
之後他和兒子講述了這些年的經歷,身邊沒有親人,自己又患上重病,多虧村中人的施捨才勉強度日。他想接母親走,但是老人年紀大了,不願離開家鄉,而將軍重任在身也無法久留,相聚不久的母子再次分開。
他對母親很愧疚,但是祖國更加需要他。
同年10月劉忠參與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1953年參加高等軍事學院籌建,擔任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69年參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的籌建,並擔任第一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