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科學—大革命,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十七位科學家排行榜。
1:愛因斯坦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學說的創立者,提出E=MC2質能方程式,時空彎曲,因發現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普朗克
量子論的先驅,發現能量量子化從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洛倫茲
近代卓越的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經典電子論的創立者。
他填補了經典電磁場理論與相對論之間的鴻溝,是經典物理和近代物理間的一位承上啟下式的科學巨擘,是第一代理論物理學家的領袖。
4:玻爾
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5:狄拉克
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費米子的物理行為,並且預測了反物質的存在。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丁格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爾溫·薛丁格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6:海森堡
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力學是整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量子論的物理學基礎》是量子力學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
7:薛丁格
在德布羅意物質波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波動力學。由他所建立的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大致相似於牛頓運動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提出薛丁格貓思想實驗,試圖證明量子力學在宏觀條件下的不完備性。亦研究有關熱學的統計理論問題。
8:德布羅意
光的波動和粒子兩重性被發現後,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感到困擾。年輕的德布羅意卻由此得到啟發,大膽地把這兩重性推廣到物質客體上去,提出了德布羅意波(相波)理論。這一理論以後為薛定愕接受而導致了波動力學的建立。並且把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加以擴展。他認為實物粒子如電子也具有物質周期過程的頻率,伴隨物體的運動也有由相位來定義的相波即德布羅意波,後來薛定愕解釋波函數的物理意義時稱為「物質波」。
9:居裡夫人
居裡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
10:康普頓
「康普頓效應」的發現者,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普頓曾參與曼哈頓計劃,任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主任,1942年12月與恩利克·費米等人協作建立起了人類第一臺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
11:郎之萬
主要貢獻有朗之萬動力學及朗之萬方程。
12:小布拉格
勞倫斯·布拉格和他父親在1915年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後又合寫了許多關於晶體結構的科學論文:《結晶狀態》,《電學》,《礦物的原子結構》。
勞倫斯·布拉格應用X射線分析蛋白質分子的結構,這項工作先是在劍橋大學的卡文迪什實驗室進行,後來他在皇家研究所戴維-法拉第實驗室時繼續了這項研究。這項研究獲得了巨大成功,第一次確定了生命物質極其複雜的分子結構。
13:泡利
2× 2泡利矩陣作為自旋操作符號的基礎,由此解決了非相對論自旋的理論。
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s exclusion principle 又稱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在原子的同一軌道中不能容納運動狀態完全相同的電子。一個原子中不可能有電子層、電子亞層、電子云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完全相同的兩個電子。
14:波恩
波恩在物理學中的主要成就是創立矩陣力學和對薛丁格的波函數作出統計解釋。因量子力學方面的基本研究,特別是因波函數的統計解釋,和Bothe分享了1954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15:德拜
1.發現了原子比熱與溫度間關係的規律,對熱力學第三定律起了重要作用。
2.提出了"德拜比熱式",奠定了電解質偶極理論。
3.1916年與謝勒合作,提出了用X射線粉末照相測定晶體結構的方法。
4.提出了強電解質溶液的離子互吸理論,即德拜-休克爾理論。還建立了德拜-休克爾-翁薩格電導理論。
5.提出了分子偶極矩概念及其測定方法,偶極矩單位就用德拜的名字命名的。
6. 通過對偶極矩、X射線和氣體中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獲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
16:郎繆爾
朗繆爾推進了物理和化學的一些領域,發明了充氣的白熾燈、氫焊接技術,而他因也為在表面化學上的工作被授予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
17:理查森
證實,從受熱金屬線放射出來的電子,其電流量與金屬線的溫度成指數關係。這關係的數學形式類似阿瑞尼斯方程。理查森在光電效應、迴轉磁效應 (gyromagnetic effect) 、化學反應的電子發射、軟 x-射線、氫元素髮射光譜等,物理學領域貢獻。
這十七位科學家,以他們的智慧,打開了自然的奧秘,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科技迎來大飛躍,奠定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