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史上,地球曾歷經四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紀與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續了幾千萬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則持續了兩百萬年。
關於冰河期的成因學界至今仍無一定論,部分學者認為,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周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冰河期的發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學的一個謎。
冰河時期的定義是全球氣溫從歷史常態中長期下降,同時伴隨著大陸冰蓋的擴展。每個冰河時代都是周期性的,其時間跨度通常在4.4-11萬年間,在冰期當中,冰川也會有節奏地延伸和消退。
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地球都不處於冰河時代,全球平均溫度約為22°C。冰蓋幾乎完全不存在,僅在高海拔(高山冰川)中才能找到。極地很冷,但是多數時候並沒有被冰覆蓋,森林從極地可以一直延伸到赤道。 在距古代南極不到10°的緯度發現了恐龍化石。統計下來,地球歷史上僅有15%左右的時期屬於冰期。
據歷史上記載,形成冰河時期的主要原因是:在太陽系圍繞銀河系運行旋轉的時侯,由於銀河系中物質分布不均勻,太陽系通過星際物質密度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對地球的輻射能量,從而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造成冰河時期。
冰川時期是什麼樣子?
披著動物皮的原始人類在大片的冰雪中跋涉,拼命尋找食物……這或許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提到冰河時期時想到的景象。
冰川期間,海水從海洋中被帶走,在高緯度地區形成冰,因此全球海平面下降了約110米,暴露了大陸架,並在陸地之間形成陸地橋梁,供動物遷徙。在冰川消融期間,融化的冰水返回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
這一過程會導致海岸線和水化系統的突然轉變,導致新淹沒的土地、新興土地、坍塌的冰壩導致湖泊鹽鹼化、新冰壩產生大量淡水,以及大規模但暫時的區域氣候模式的普遍改變。它甚至會導致暫時的再冰川化。
這種迅速變化的土地、冰、鹽水和淡水的混亂模式被認為是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以及北美中部大部分地區在末次冰河時期末期的可能模式,現在的海岸線只有在史前的最後幾千年才得以實現。
此外,海拔對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影響淹沒了一片廣闊的大陸平原,這片平原曾存在於現在的北海之下,連接不列顛群島和歐洲大陸。
地球大部分時間溫暖,冰期間插其中,對地球生物的發展的影響不可忽視。
有科學家預測,地球的下一次冰河時期會最早出現在1.5萬年以後,而前提是人類活動在此期間對地球沒有造成嚴重影響。
我們人類就位於最近的一個冰河時代的最近一個冰期。我們應該好好地觀看下我們的這個冰期的世界,因為在地球的歷史上冰期總是短暫的,冰期之後,我們人類是否還能生存下去還是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