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聊爸】公眾號的運營者,我,以及我的家人,應該是聊爸教育的最大受益人。
每天早上吃完早餐工作之前,我都會叫我家三歲半的小侄子,到我跟前,背一段《大學》。
奶聲奶氣背《大學》,是一天裡最動人的聲音。
有時候逗他:你要不要像叔叔(我表弟)一樣考一個很好的大學呀?
他一邊玩一邊認真地回答:不用啦,我已經在背大學啦!
特別每次當他背到「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都非常感動。
通過《大學》,孩子開始接觸到《詩經》。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這是多麼重要多麼寶貴多麼難得的一個教育評價。
雖然孩子還不算達成,但一路走下去,很是讓人安心。
短短幾年的實踐,我自己一路走來,也免不了會時常驚嘆,原來孩子是這樣教的。
這不是一個疑問的解除,這是學習聊爸教育理論,盡力實踐之後得到的一種身心舒展。
Q:為什麼孩子願意背?
A:一是秩序,二是給予快樂。
曾經有一回,我的父親,孩子的爺爺,中午飯過後對孩子說:好吧,今天可以不睡午覺。
孩子一個激靈跳起來,跑到他爸爸跟前說:爸爸,爺爺說可以不睡午覺。
他爸爸愣了一下,說:好的,爸爸也要聽爺爺話,爺爺說可以不睡就不睡。
然後孩子又快速跑到我跟前說:大伯,爺爺說可以不睡午覺。
(孩子知道用什麼方法搞定平日裡對他最嚴厲的兩個人,他爸爸和他大伯)
我也同樣說:好的,大伯也要聽爺爺話,爺爺說可以不睡就不睡。
學習過聊爸的教育,我們知道這是極好的機會向孩子以身作則,他讓知道什麼叫【聽長輩的話】。
那天中午,我們也沒有睡,給孩子安排了遊戲,陪著他一起玩。
這樣的案例,加上我們平常點點滴滴地告訴孩子,一定要聽長輩的話,秩序教育,才真正落實了下來。
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要背書哦。」
孩子並沒有什麼抗拒。
偷懶當然是有的咯!
我聽聊爸說過,聊爸兒子詹樂麒小時候,練琴也有過偷懶。
每周聊爸太太帶他去老師處上完課,不管當天表現得好不好,下課之後都會有好吃的。
這樣,孩子不管是否偶爾偷懶,都不會抗拒去上課。
這個故事裡,我還讀到另外的一層意思,孩子有偷一點懶很正常,有時候表現不好也很正常,我們接納,也可以批評教育,但該給的快樂一點都不能少。
聊爸工作室裡有一個小冰箱,那就像是孩子們的神奇寶庫一樣,因為那裡從來都不缺各種新鮮有趣又好吃的零食。
我就學聊爸,時常更新我的零食庫,要新鮮、好吃、還要顏值高。從一個從來不吃零食的人,變成了零食達人。
再加上我的母上大人時常監管,不能是不健康的食品,油炸的不行,膨化的不行,深加工的不行……(條規很多的,但我當然無條件遵從咯~~)
我常常花很多時間,挑回來很多不一樣的健康美味零食,然後每天吃完早餐,就跟小寶貝說,想不想吃新零食呀?或者說,今天想吃山楂條,還是牛軋糖呀?
他會思考片刻,給我一個答案。
然後我就說,那上來背書吧。
孩子就跳起來,咚咚咚地跟我上樓了。
背書和最讓人幸福的零食聯繫了在一起,未來任何的學習都會是快樂的。
PS:零食並不會多給。很多時候只給一小顆就可以讓孩子很開心了。
Q:孩子會不會自己去拿零食吃?
A:一,不敢。二,不會。
這是兩層含意——
不敢,是敬畏。
上面說到的秩序,根本的含意是每一個人都守著自己的本份。
具體的呈現是:長幼有序,孩子要聽長輩的話。
聽話的最好基礎是:敬畏。
所以生活並不像童話裡的時刻鮮花微笑,孩子該鬧的還是鬧,家長該嚴厲的還是得要嚴厲。
特別是一些超越原則的事情絕對不可以做。
這可以是很細小的事情,比如碗裡不能剩下一粒飯,夾到碗裡的食物就必須得要吃完等等。
規矩一旦確立,就沒有動搖。
爺爺奶奶我們會事先溝通好,不會在這樣的教育時機顯露心軟,從而破功。
我們「狠」到什麼地步?我有一個7歲的小表弟,過往吃飯的時候時常會說不舒服,還吐了(真的吐)。
他來到我這裡的時候,遵循的是一樣的原則。所以當他吃到一半又吐了之後,大人們都趕忙帶他到洗手間處理,回來之後,我平靜地說:吐完漱一下口,然後接著把飯吃完,要吃到一粒都不剩。
我越是平靜,其他的大人越是不會發表意見。表弟眼淚汪汪地看了我一眼,轉身低頭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開始吃了。
表弟的媽媽後來說:說來了奇怪,兩三次要求他吐完之後也要繼續吃,他現在都很少再吐了。
不要小看這樣的小事情小規則,敬畏感,就是從這裡生起。
所以當我們說了,這些零食不能自己拿來吃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敢了。
不會,是物權。
孩子會從內心深處,清晰地明白,不管我多愛他,我的零食就是我的,不是他的。
所以他再怎麼想吃,他的小腦袋裡只會想著,我會有什麼樣的「遊戲規則」,他可以做哪一些事情贏得零食,而不會想著用一些不當的手段拿到。
陪養孩子的物權意識,是要讓孩子自己有足夠的物權。
屬於他的玩具,我們從末替他作主,不會命令他,要給別人玩。只要他表達不給別人玩,我們就會維護他的權益。
確實有時候是會很難或者很尷尬的。
比如公司還有一個未滿兩歲還不懂理的小寶貝,要玩這個小哥哥的玩具,小哥哥不給,小寶貝就哭得一個傷心委屈,任憑誰看了都不忍心。
但我們只會想辦法,拿一個零食或者屬於小寶貝的玩具來去跟小哥哥溝通,可以用零食/玩具,跟你交換一下嗎?
小哥哥這個時候並沒有感受到任何的壓力,他單純地在思考自己願不願意交換。
有時候願意;有時候不願意。
不願意的時候,我們只能繼續和氣地增加我們的談判法碼,給更多的零食或更好玩的玩具——小寶貝還在旁邊哭得撕心裂肺呢。
不管在生活規矩上,他多麼地聽我們的,但是屬於他的東西,我們都無限尊重。
從而,他也一樣會深刻地明白,屬於別人的東西,他再想要,都不能未經同意擅自拿取。
這一份「不能自取」,就讓他擁有更多的期待——就會更願意背書咯。
越來越多的實踐,我才能更深刻地明白聊爸說的:教育不能講效率。
我們沒有辦法,在不尊重孩子的物權的情況下,希望孩子出門可以尊重他人或公眾的物權。
我們沒有辦法,在沒有建立孩子的敬畏的情況下,希望孩子可以不越規矩。
我們沒有辦法,在沒有讓孩子懂得秩序的情況下,希望孩子理解公共秩序,成長為良好公民。
沒有物權、敬畏、秩序,以及我們寄托在零食上的愛,沒有辦法幫助孩子學習得到《詩經》中的「思無邪」。
孩子越小,越容易教。
這聽起來容易讓人洩氣,畢竟我們五年十年前,還沒有聊爸可以學習。
有些孩子已經長得很大,甚至看起來「過大」……
比如我的大表弟,已經19歲了。
但這個時候,聊爸總會樂呵呵地跟我們說:沒事沒事,孩子都挺好的。
有不懂,就學習,有問題,就解決。
每當孩子變得好一點點,我們都心存欣喜,他們總會一天天好起來。
然後,就真的一天一天好起來了。比如我的大表弟。
種一顆樹最佳時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