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紅色與綠色不搭配。2015年5月13日晚,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幕。在開幕式上,明星張馨予禮服亮相紅毯:紅色長裙配上中國傳統綠花紋。這款花花綠綠酷似東北棉襖的造型驚呆了小夥伴。有網友調侃道:「『媽媽,我們家的床單呢?』『給你馨予姐姐坎城蹭紅毯去啦。』」還有人說「別糟蹋中國風了,求你。」「張翠花,我覺得,你還是去上菜吧!」

其實中國古代並不討厭紅配綠的造型,比如《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就是這樣穿的。作家張愛玲說:「中國人從前也注重明朗的對照。有兩句兒歌:『紅配綠,看不足;紅配紫,一泡屎。』」從這個歌可以看出,古人還是很喜歡紅綠搭配的。那同樣穿紅配綠的衣服,為什麼張馨予受差評王熙鳳獲讚揚?為什麼現代人忽然不喜歡綠配綠了呢?這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一,紅綠是對撞色。對撞色又稱反對色、互補色,光學中指兩種色光以適當比例混合而能產生白色感覺的顏色。如:紅色與綠; 藍(青)與橙;紫與黃。對撞色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比較容易製造興奮和刺激的感覺,色彩效果對比強烈。強烈的色彩對比,會使畫面過於刺眼(易導致視覺疲勞),難形成視覺中心,容易造成平庸、流俗的色彩視覺效果。

第二,搭配方式不對。紅綠是對撞色,所以搭配好需要較高的技巧,今人比較忙,懶得學習並收拾。相形之下,古代貴族婦女的空餘時間較多,專注於對色彩的研究,所以他們的紅綠搭配技巧較高。張愛玲說得好:「現代的中國人往往說從前的人不懂得配顏色。古人的對照不是絕對的,而是參差的對照,譬如說:寶藍配蘋果綠,松花色配大紅,蔥綠配桃紅。我們已經忘記了從前所知道的。」

那麼,紅綠該怎樣搭配?

第一,調整純度——大畫家吳冠中的看法。
紅綠不搭配主要是他們之間形成的強烈的對比感太刺眼,所以降低紅與綠的純度或亮度,就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對此大畫家吳冠中在他的名篇《畫裡陰晴》中說「山區的紅土和綠竹,本來並不很協調,雨後,紅土成了棕紅色,草綠色的竹林也偏暗綠了,它們都滲進了深暗色的成分,統一於含灰的中間調裡,或者說它們都含蘊著墨色了。衣服溼了,顏色變深,溼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溼了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地有韻味。」

所謂「溼了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地有韻味」主要就是指下雨之後,紅土與竹林的顏色都變暗了,純度及亮度降低之後,顏色變得和諧了。(「因為雨,有些景物朦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畫家在揮寫不同的畫面,表達著不同的意境。")

第二,用過渡色——《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做法。
小說《紅樓夢》中,王熙鳳就穿了紅襖綠裙——「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這本來是不搭配的,但是她巧妙地使用了灰色作過渡——「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黑白灰這些無彩色可以起到過渡的作用,使容易刺眼的紅綠變得和諧。所以恰當地使用過渡色也是很好的改變紅綠不搭配的方法。

第三,調整面積——王安石的方法。
王安石的詩《石榴》中有一句詩叫「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講的就是紅綠搭配的面積調整。如果調整比例,將紅色減少,綠色增加。這樣服飾的和諧感就會加強。所以,同樣是紅配綠,由於面積的不同,鞏莉的搭配就好看得多。

雖然紅綠會形成過於刺眼的效果,造成不和諧感。但是,如果穿衣打扮過於使用同類色或鄰近色等和諧色,則會造成平庸、單調、乏味的感覺。所以,要想把衣服顏色搭配的既和諧又驚豔,不可不學一學對撞色的搭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