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吃得越精細越好」。如果你同意這句話,那就不妨了解一下超微粉碎技術。
超微粉碎技術是近20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技術。
它可以將原材料加工成1微米甚至納米級的超細粉體;比以前只能將物料粒徑粉碎至45微米的粉碎技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作為長度單位,1微米(um)等於0.001毫米(mm),1納米(nm)=0.001微米(um)。
如果不好想像這有多細微,可以看看自己的頭髮——普通頭髮的直徑大概是80微米,1微米是它的八十分之一。
有人就問了,好好的原料,幹嘛非要弄得「粉身碎骨」?
這是因為,這麼粉碎以後,好處太多了。
近年來研究表明,桑葉中的生物鹼和多糖成分,有輔助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
因為桑葉中含有一種簡稱為「DNJ」的生物鹼。
這種生物鹼就像是一種高仿的葡萄糖,而且活性比較強。
▲示意圖
而糖和脂肪的代謝是相關的,血糖降下去之後,血脂也會跟著下降。
有鑑於此,近些年,人們不但把桑葉芽製成桑葉茶,還把桑葉稱為「長壽菜」,作為時令菜餚端上餐桌。
不過……
桑葉營養是很好,但有些人不接受桑葉菜的口感,總覺得「吃一口就好像回到了舊社會」。
幸好,人們還可以通過超微粉碎技術,變著花樣把桑葉做成食品。
▼▽▼
把採回的桑葉清洗、烘乾,然後放入專用的氣流粉碎機裡,就可以加工成超微粉。
技術上,是通過封閉容器內的三股超強氣流,讓桑葉和桑葉進行高強度對撞,然後一起變成粉末。
▲示意圖
由於在氣流對撞當中,粉碎速度較快,溫度又一直低於20℃以下,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桑葉的生物活性成分,減少營養損失,讓製成的產品有更高的品質。
這樣加工成的桑葉超微粉,細度可以達到2000目以上(麵粉的細度一般是在800目左右),還保留了更多的營養成分;它可以被加工成桑葉麵條等產品,讓蠶桑產業得以多樣化發展。
胡蘿蔔富含胡蘿蔔素,可以在人體內轉變成維生素A。
而現代醫學認為,維生素A能促進上皮組織(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膚等)的生長和分化,維持上皮組織的健康完整,並且有助於增強上皮組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
可以說,胡蘿蔔是保障人類健康的重要食物。
然而,胡蘿蔔屬於根類蔬菜,它的細胞壁比一般蔬菜水果的細胞壁,要堅韌很多。
人們想要儘可能地利用胡蘿蔔裡的營養元素,就必須突破外面這層堅韌的細胞壁。
▲植物細胞結構示意圖
尤其是加工業,面對同等數量的原材料,能從中提取多少營養元素,決定著企業的前途。
對胡蘿蔔進行超微粉碎,把它加工到微米級別,在這個物理粉碎的過程中,堅韌的細胞壁早就被打碎了,裡面的營養物質被直接釋放出來,就可以大大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超微粉中看不到完整的細胞結構,只剩細胞碎片了
這樣製成的超細粉,一般可直接用於下一步生產,不像常規粉碎的產物那樣需要其他中間環節。
同時,由於加工後的粉體粒徑特別小,進入人體後,更容易吸附在小腸內壁上,也就使得營養物質在人體內有足夠的時間被吸收。
☆ ☆ ☆
除了食品加工,超微粉碎在醫藥、化妝品、冶金、航天航空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這種著眼於細微的技術,還有著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