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越
最近有個新聞很勁爆,說現代人的十根手指用得越來越多,血不夠用了。為了增加手部供血,很多人的小臂上進化出了一根額外的動脈血管。
這個新聞聽著不像真的,但確有其事。大部分人的手腕部位只有兩根動脈,但有些人的橈動脈和尺動脈之間會多出來一根血管,這就是正中動脈。19世紀的一位醫生統計了擁有正中動脈的歐洲人的比例,大約為10%。但這些人並沒有顯示出超人的能力,所以大家都沒怎麼在意這件事。
後續研究發現,其實這根正中動脈在胚胎發育早期就出現了,專門負責為胎兒的前臂和手掌供血。但大部分胚胎在8周之後這根血管就消失了,被橈動脈和尺動脈取代。但因為某種尚未知曉的原因,少數胚胎的正中動脈沒有及時消失,而是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嬰兒出生。
1995年,有人在《美國體質人類學》期刊上發表論文,稱現代人當中擁有正中動脈的比例有所增加。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人體解剖學家泰根·盧卡斯(Teghan Lucas)讀到這篇論文後,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於是他和同事們解剖了78具來自澳大利亞的屍體,發現其中有26具屍體的小臂上有正中動脈,比例剛好為33.3%,比19世紀時的平均值增加了3倍。
盧卡斯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20年9月10日出版的《解剖學雜誌》(Journal of Anatomy)上。盧卡斯認為這個增加幅度非常大,不太可能是採樣偏差導致的誤差,所以他相信現代人正中動脈比例的增加是一個普遍現象。據他估算,如果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的話,到21世紀末所有人都會有這根血管了。
這篇論文發表後,不少人認為這個結果很好理解,因為現代人打字越來越頻繁了,當然需要增加手部的血液供應。但是,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因為沒有證據表明這根血管會增加手指的靈活性。事實上,有證據表明多了這根血管的人患上腕管症候群的比例更高,反而是不好的。
更重要的是,沒有證據表明一個人手指的靈活程度會影響到他的生殖效率,打字快的人並沒有留下更多的後代,打字慢的人也並沒有被進化所淘汰,所以打字速度的快慢不會影響到正中動脈的出現頻率。要知道,當年法國有個名叫拉馬克的人就是用這個邏輯解釋長頸鹿脖子的,但他提出的這個「用進廢退」理論後來被達爾文的進化論取代了。
還有人認為,這個結果說明現代人的進化速度加快了,這個結論也是存疑的。沒錯,現代人在很多方面都和100年前的祖輩不一樣了,但這些變化大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
比如,現代人普遍比古代人高,這是因為現代人的營養條件更好的緣故。再比如,現代人患近視眼的比例比古代人高很多,這是因為現代人小時候在戶外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同理,現代人正中動脈比例的增加很可能是因為胚胎發育期出現的某種環境改變所導致的,上述這些變化都不涉及基因,不能叫進化。
有一類變化確實涉及到了基因,但往往和基因的混合有關,不涉及新基因的出現。比如現代人當中藍眼睛的佔比越來越低,這個變化和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比例增加有關係。但這種變化是否可以稱之為「進化」呢?很多人是不這麼認為的。
總之,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同人群之間的生存率越來越趨向一致,所以現代人的進化速度反而變得越來越慢了。不過,我們不必為此感到擔心,因為科技的發展足以彌補進化速度不足而導致的各種問題。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探訪超級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