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弗蘭茲》海報 |
![]() |
主競賽片《弗蘭茲》發布會眾主創亮相 |
搜狐娛樂訊 (幗傑/文)弗朗索瓦-歐容一直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導演,早期作品常常以禁忌情感為內容,因此被貼上「同性」「亂倫」等等標籤。其實歐容的風格並不容易被定義,他對很多類型都得心應手,所以他拍一部以一戰為背景的充滿「正能量」的黑白+彩色電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歐容的新片《弗蘭茲》和劉別謙的一部反戰劇《破碎搖籃曲》出自同一故事,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年輕人阿德裡安來到德國小鎮,與戰死的德國年輕士兵弗朗茲家人之間的一段故事:影片開場鏡頭展示了1919年的德國,黑白鏡頭將人很快拉入戰後氛圍。在奎德林堡小鎮上,安娜與自己未婚夫的父母住在一起,而她的未婚夫弗朗茲已於一年前死在戰爭前線。一家人正在弗朗茲離世的悲痛中慢慢恢復,就像這個經歷戰亂千瘡百孔的國家一樣在慢慢復甦,然而安娜每天去墓地的時候,發現弗朗茲墓前有一個痛哭流涕的年輕法國男人。因為弗蘭茲死於法國士兵手下,所以一開始這個叫做阿德裡安的年輕人被一家人排斥,阿德裡安自稱是弗蘭茲戰前在巴黎的朋友,才被一家人慢慢接受,看著自己給失去親人的家庭帶來的一點點溫暖,阿德裡安不得不編織出一個又一個關於他和弗朗茲關係的謊言。
這是這部電影的第一個層次:懸念和不得已而為之的謊言。戰後敏感時刻、對立的兩個國家、似有隱情的關係,種種這些在歐容這次所使用的冷靜克制黑白鏡頭裡,產生隱秘的化學反應。但是也許因為歐容的片子常常有同性因素,或因為阿德裡安飾演者、長相陰柔的皮耶·尼內(《聖羅蘭傳》)演過同性戀,最初遮遮掩掩的關係讓人有些誤會,彩色畫面甚至有刻意往兩人基情上引導之嫌。本來對這樣的設計有些不滿,但隨著後面劇情,影片又有了峰迴路轉的展開。
小鎮上一直有一個德國男人追求安娜,可是幾天的相處,安娜卻對溫柔清秀、彬彬有禮、還帶著法國人不羈浪漫的阿德裡安有一些動心。然而在這個時候,阿德裡安把自己與弗朗茲的真正關係告知了安娜,並祈求得到他們一家人寬恕。影片到這裡,主題漸漸演化成了愛與恨之間的矛盾糾結,這愛與恨背後偏偏都有複雜的成因,愛不出口,恨不徹底。
阿德裡安告別弗朗茲一家返回巴黎,安娜痛苦壓抑守護著阿德裡安真實身份的秘密,在二老面前強顏歡笑。然而通情達理的老人讓安娜無法再抑制她自己還沒明白的情感,決定到巴黎尋找阿德裡安。在那個通訊並不發達的時代,安娜一路找尋下去,遭受到如同阿德裡安在德國受到的同樣對待。兩個剛剛結束戰爭的國家,人民還對彼此有仇恨,戰後的法國和德國一樣在用自己的方式舔舐傷口。安娜在經歷了敵意、排斥、認清自己感情但最終與已經有未婚妻的阿德裡安作別之後,卻選擇留在了巴黎這個浪漫的幾乎沒有規矩、經歷了傷痛卻依然存在著音樂和藝術、被未婚夫弗朗茲曾深深愛過的地方。
影片故事線一度「散」到讓人心生反感,但直到最後一個鏡頭,才讓人意識到看似主題在不停變化背後有一個自始至終的人性命題,是歐容這麼多作品中格局最大的一部佳作。從最初「我殺了人」需要得到寬恕到「善良的謊言」,從愛情的萌發到親情的掙扎,從戰爭傷痕到民族仇恨,直到最後安娜停駐在馬奈的《自殺者》畫作前,這一切的一切,悲傷的、放縱的、不確定的、寬容的、理想化的、甚至是敵視的和仇恨的東西才有了意義,它們都是在死亡之後,活著的人活下去的養分。
這一種心一點點活過來的感覺,歐容將它縮小到一個經歷了戰爭的女人個人情感經歷中,又通過黑白和彩色相交的畫面投射到整個人類的生命中,這跨越了風格和類型的表達,深沉而大氣,讓人完全可以容忍影片裡偶爾略顯矯情的時刻。